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秦孝公变法过程中,商鞅真的不可或缺吗?

在秦孝公变法过程中,商鞅真的不可或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顾道惊城 访问量:4843 更新时间:2024/1/10 14:33:10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嬴师隰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年仅二十一岁。

嬴师隰之前所做的铺垫工作,秦孝公全看懂了,所以他上位之后,立刻张榜求贤。

在这种背景下,商鞅离开魏国来到秦国,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最终成为秦孝公的左膀右臂,着手准备变法事宜。

但秦国的变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秦国国内,有着大量的功勋阶层,他们躺在祖辈的成绩上吃老本,一心只想稳定,不愿意变法。

说起来也很有道理,毕竟“祖宗之法不可变”。

可是商鞅却说,祖宗当年并没有被魏国压着打,所以当年的法是好法。

现在,我们连黄河都过不去,要是还抱着祖宗之法,只能被魏国慢慢闷死。

客观地说,双方的说法都有道理,但也都有漏洞,如果搞辩论,那显然是棋逢对手,没个几年根本分不出胜负。

然而,是否应该变法,不是看谁的嘴皮子利索,而是看谁手里的力量更强大。

如果秦孝公的力量足够强大,哪怕商鞅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也不会妨碍变法的推行。

如果秦孝公的力量不够强大,就算商鞅说得天地倒悬,秦国也依然是从前那个秦国,不会有一丝丝改变。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大家就该达成一个共识:商鞅的优秀,只建立在秦孝公为其搭建的舞台之上。

如果没有这个舞台,商鞅无论多么优秀,等待他的都只有败亡一途。

比如说,之前在楚国搞变法的吴起,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个人魅力,显然都超过了商鞅一大截。

但结果呢?支持他变法的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人射成了刺猬。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或许有人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变法,完全是因为国内的保守势力不够强。

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

商鞅初来乍到,无权无势无根基,他之所以能站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只因为他背后有一个秦孝公。

与商鞅辩论,就是与秦孝公辩论,这是公开的秘密。

可即便如此,保守势力依然敢大肆攻讦商鞅,摆出一副与变法势不两立的样子。

这本身就说明,在秦国国内,有着非常庞大的保守势力,甚至敢跟国君打擂台。

而这一切,还是建立在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嬴师隰,已经缓慢做出过部分改变的前提下。

如果毫无准备地从零开始,秦孝公和商鞅所面临的抵抗必定会大得多,也激烈得多。

很多人之所以会高看商鞅,其实就是认为,如果没有商鞅的高明见解,秦国就会在保守的道路上裹足不前。

这是因为,他们只认准一点:当时的秦国,不改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大家必然都想改,只是缺一个领头羊而已。

于是在这种时候,领头羊秦孝公带着商鞅隆重登场了。

可问题是,不改就是死路一条,最后大家互相吵闹推诿,然后加速死亡的事情,历史上也发生过不止一次。

毕竟大明皇室缺钱的时候,那些富商大贾宁愿让钱烂在仓库最后资敌,也不愿意交给朝廷改善困境。

照理说,大明继续存在,才能更好地保卫他们的利益,然而他们就是只看眼前不看未来,就是要乐观地估计未来,你能有什么招?

认为所有人都会在面临死路时团结一心,本就是迂腐之见。

所以当商鞅谈到什么“不变法就灭亡”的时候,不管大家信不信,表面上显示出来的态度都是“你小子少唬人,毕竟我当年也是靠这套话术混江湖的。”

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在天下大势变更,以及利益集团交锋的关键时刻,个人的作用必然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无法影响大局。

秦孝公和商鞅在这关键时刻表现优秀,固然值得称赞。但如果有人非要断言,没有这两人,秦国就必然会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国的未来也将大不一样。

那么我也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毕竟我不会传唱什么英雄史诗故事,只会坚守唯物史观的初心,如此而已。

更多文章

  • 商鞅是怎么得到秦孝公的青睐,并委以重任的?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公叔痤

    秦国的强盛源于先进于六国的制度,商鞅是第一位成功将“以法制国”理念现实化的人。虽然商法以现代眼光看,有愚民、弱民之嫌,为不少人所诟病。但“法无定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战国那种局面复杂的大争之世,商法为秦之富国强兵,立下首功,这是不可否认的。商鞅在入仕秦国前,相当不得志商鞅原叫卫鞅,故国是个贫弱小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从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秦孝公,庄襄王,秦国,商鞅,农民起义,刘邦

    公元前208年间,秦朝沛县有一“流氓者”,“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爱好玩乐,但为人性格洒脱,有官员认为其能成大事,便推举他为沛县的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小官吏自沛县运送一伙刑徒前往骊山服徭役,途中遇险,导致一名刑犯逃逸。随后一伙囚徒蠢蠢欲动,事态愈演愈烈,小官吏难抗刑法惩处,于是将囚犯全部放还,逃

  •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惠文,秦国,商鞅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众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开阡陌,不断增

  •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公叔痤,嬴政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历史上最有诚意的人才招聘广告,应该也不会是之一,当属秦孝公的“求贤令”。其中有一句特别实际的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用当今社会的时髦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求贤令”一出,一个奇人空

  • 秦统一六国前,哪位秦君该居首功?秦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惠文王,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才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前,诸位君主中哪位该居首功,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又或是秦昭襄王呢?三位秦君对秦国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

  • 自从秦孝公之后,秦国就少有昏君了,运用体制来激励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孝公,秦国,齐国,皇位,嬴政,商鞅

    全文共1803字,阅读时间3分钟一个国家要繁荣,就必须要有一位能人善用、勤政爱民的君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位君主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而平民和官员则是锦上添花。很多王朝之所以繁荣昌盛,就是因为有一位清廉的君王,换句话说,一位贤君,是整个帝国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原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具有重要

  • 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秦孝公7代国君,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秦始皇,先秦,周朝

    秦国自孝公开始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军,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经历七代君主,要知道谁的功劳最大,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七代君主为秦统一天下都做了些什么?秦孝公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商鞅自魏国而来,君臣开始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后迁都咸阳。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国

  • 从魏国投奔而来的商鞅,凭什么被秦孝公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秦孝公,魏国,秦国,张仪,吕不韦

    说起商鞅离开魏国,目前的主流论调就是: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离开富庶强大的魏国,前往贫穷落后的秦国。到了秦国的商鞅,就好像从硅谷回到中国乡村的高知,张嘴随便说了一通,立刻把秦国国君秦孝公说得五体投地,于是顺利成为秦国主持变法的不二人选。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爽,放在小说里估计会火,但现实中很难发生这

  •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嬴政,文王,王和,秦国,秦武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七位君主中,谁的成就最大呢?《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

  • 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大的?其实并不是从秦孝公时期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商鞅变法,魏文侯,秦献公

    序言: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无法绕过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的蛮夷小国,到最后攻灭六国问鼎华夏,它的强大之路就是一部大国崛起的历程。当秦国发起灭国之战时,山东六国依然沉醉在自我强大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秦国的崛起,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曾走过和秦国一样的路,只不过他们最终只走到了半路就折返了回去,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