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献公为何没传位长公子嬴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嬴渠梁

秦献公为何没传位长公子嬴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嬴渠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1314 更新时间:2024/3/15 12:22:44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就是这段话里的”奋六世之余烈“近年来引起了一些争议:过去传统的解释认为”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混一华夏之间的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六位国君。

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世“指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指世代。由于上面提到的六个人中秦武王嬴荡和秦昭襄王嬴稷实为一代,所以要凑够六代人就得再往上数一代——当时在位的秦国国君是秦献公嬴师隰,所以近年来也有人提出所谓”奋六世之余烈“是指秦献公嬴师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六代七位国君。

我个人的理解还是觉得传统的说法更贴近于《过秦论》中的原义——毕竟《过秦论》开篇就是从商鞅变法写起的。不过秦献公嬴师隰的确当之无愧是秦国崛起道路上的一代英杰。话说当年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去世时叔父悼子从年幼的侄子手中夺取了君位。秦献公因此不得不在魏国流亡了近30年。直到熬死了篡位的叔父和叔父的儿子两代人后才得以瞅准时机回国夺位。

一个在外流亡近30年的老太子能夺回属于自己的国君之位本就足够传奇了,更何况夺回君位之后的秦献公并没因心满意足而变得碌碌无为。秦国的变法改革实际上最早是从秦献公开始的——至少他的一系列举措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进行了预热。秦献公把土地下放给自耕农,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对工商业征收新税,提拔平民子弟入朝为官,改世家贵族的封地为直属中央的郡县......

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变革之后秦国羸弱的国力得到了极大发展。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军夺取河西之地后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的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军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将领公叔痤、攻取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

在孙皓晖先生的小说《大秦帝国》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中秦献公在少梁之战中因为身中魏军的毒箭而亡,又绘声绘色地描写魏国趁秦献公新丧联合五国图谋分秦。这其实都是为了衬托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的艰难处境。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少梁之战是以秦军获胜告终的。在真实的历史上秦孝公继位时处境的确艰难,不过已不似其父秦献公即位时那般岌岌可危。

事实上秦孝公继位时魏国在经历石门、少梁两次大战后对秦国已有所忌惮。《大秦帝国》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但请注意历史小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尽管孙皓晖先生的本意是要尽可能客观真实反映秦国崛起的过程,但小说为突出主题、增加戏剧冲突就或多或少存在虚构情节。比如刚刚提到的为了衬托秦孝公继位时的艰难处境就把秦军本来打胜了的少梁之战描写得倒像是秦国战败一样。

又比如《大秦帝国》在描写商鞅与孟子在齐国稷下学宫那番辩论时把孟子塑造成为一个人到中年的老学究形象,而把商鞅塑造成为是一个锐意进取的青年才俊形象。可在真实的历史上商鞅比孟子大23岁。《大秦帝国》在描写秦献公传位于秦孝公的情节时又设计出了在长公子嬴虔和仲公子嬴渠梁之间纠结犹豫的桥段。其实这段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上有可能是压根不存在的。

《大秦帝国》作为历史小说把公子虔设定为秦献公的长子有可能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性。其实公子虔这个人在正史上的记载相当少。少到什么程度呢?连他的出生时间、死亡时间都说不清楚。当初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单独为公子虔列传,只是《史记·商君列传》中让他作为衬托主角商鞅的龙套出场。公子虔在历史舞台上其实连配角都算不上——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龙套角色。

公子虔在《史记》中一共就出场了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太子嬴驷的老师被商鞅下令割掉鼻子,第二次是等到太子嬴驷继位以后率先站出来控告商鞅。至于《大秦帝国》中提到的嬴虔早年追随秦献公屡立战功、如何积极支持弟弟嬴渠梁安定形势这些情节全都不见于正史记载,而且就连嬴虔究竟是不是秦献公的亲生儿子这点都不能确定。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只提到嬴虔是秦国宗室公子。

秦国宗室又不是只有国君秦献公这一脉。国君的兄弟、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后代也是宗室成员啊。正史中只提到嬴虔是秦国宗室公子,却并没指出他和秦献公是什么关系。《大秦帝国》也许是为了表现秦孝公和商鞅变法的决然态度就故意把嬴虔和秦孝公塑造成亲兄弟,可实际上他们有可能只不过是一个大家族之内的族兄弟。如果嬴虔并非秦献公的亲生儿子,那么《大秦帝国》中秦献公在两位公子之间的选择就根本不成立。

当然这是按照历史逻辑进行分析,不过用历史逻辑分析小说情节并不一定合适。如果我们拿历史逻辑去分析《天龙八部》、《康熙王朝》、《三国演义》都会发现这些作品尽管存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但某些具体情节未必就完全符合客观真实的历史逻辑,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可以存在一定虚构情节的嘛。历史上真实的嬴虔和秦孝公未必是同父亲兄弟,可在《大秦帝国》的设定中他们就是亲兄弟。

这里就涉及到历史题材小说的两种分析方式:一是根据客观真实的历史逻辑进行分析;二是根据剧情逻辑设定进行分析。这就好比哪怕你写的是穿越小说,那么尽管穿越这件事本身是科幻性质的,但人物在穿越过去之后还得符合剧情逻辑设定。比如你明明写的是穿越到秦朝却见到了一架飞机就明显是不合理的。《大秦帝国》中秦献公传位的桥段无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存在都必须在剧情逻辑上自圆其说。

《大秦帝国》既然塑造了秦献公在两位公子之间进行抉择这一桥段情节,那么就必须给出秦献公最终选择仲公子嬴渠梁的理由。在《大秦帝国》中秦献公在在骊山大营探望那些追随自己的老兵后下定决心选择仲公子嬴渠梁。这些老兵在少梁之战中亲眼见证了嬴渠梁在危局之中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风范。这时的秦国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位国君。反之如果选择长公子嬴虔又会如何呢?

在《大秦帝国》的设定中嬴虔被塑造成早年追随秦献公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嬴虔的赫赫战功使他在秦军中享有无比的威望,同时他与秦国老士族之间关系也相对比较融洽,但嬴虔的性格却有着严重的缺陷:性格刚直耿介的嬴虔不懂得示弱;相比之下赢渠梁则是内敛不张扬。如果不事张扬的赢渠梁继位很可能会对外先假意屈服于魏国,然后趁机闷头变法改革发展秦国,等到实力壮大后再找魏国复仇。

可如果是性情刚烈的嬴虔继位又会怎么做呢?他很可能会为了赢回失去的地盘和荣誉将与魏国的战争继续进行到底。问题在于此时国困民贫的秦国实际上已再也承受不起继续战争的代价了。况且赢渠梁是王后亲生的嫡子,而身为长子的嬴虔却是庶出。在当时“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继承体制下赢渠梁继位也是名正言顺的。俗话说“知子莫若父”,那么秦献公了不了解自己两个儿子呢?

事实上秦献公是了解自己两个儿子的,而且他很可能心里早就有了人选。可秦献公并没直接册立太子,而是先向自己的王后征询意见。王后无论从嫡庶有别的礼法制度出发还是从血缘亲情出发自然都更倾向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赢渠梁,不过和秦献公一样心眼活泛的王后却并未正面回答秦献公的提问。秦献公在王后这儿没得到答案就又问了以上大夫甘龙为代表的大臣们。

最后秦献公直到问了骊山大营的老兵以后才下定决心选择赢渠梁。事实上秦献公很可能早就选中了赢渠梁,可他面对册立继承人这样的国之大事多少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他实际上是带着自己中意的人选向别人发问:当别人的答案与自己心理预期的不一样时他不置可否,而当别人的答案正好与他的心理预期吻合时就最终下定了决心。秦献公演这么一出戏莫非仅仅只是为了能让自己下定决心?

其实这很可能只是秦献公的动机之一。秦献公之所以这么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必须维持两个儿子的和睦团结。秦献公曾亲身经历过总是内部叔侄之间的自相残杀,所以他很担心自己死后秦国宗室能否团结。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本该令父亲感到欣慰,可身为一国之君的秦献公也担心自己这两个有本事的儿子会不会自相残杀呢?万一发生这样的事岂不是要把秦国的江山社稷置于危难之中吗?

国君之位只有一个,所以秦献公必须在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位继承人,可与此同时他也必须在册立继承人后仍确保两个儿子维持亲密无间的关系。秦献公先后向王后、大臣、老兵发问,最后他甚至还征求了嬴虔和嬴渠梁本人的意见。等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后他才最终确立由嬴渠梁继承君位。在此过程中嬴虔甚至立下血书为誓才打消了秦献公的顾虑。

标签: 秦献公仲公子秦国魏国渠梁商鞅

更多文章

  • 1976年,陕西发现“秦景公”的墓葬,用“黄肠题凑”来封禁棺椁

    历史解密编辑:汪丹说资讯标签:秦景公,墓葬,棺椁,秦国,陪葬,古墓

    1974年,大批的秦兵马俑在陕西被人发现,全国各路专家纷纷加入当中的挖掘行列。庞大数量的兵马俑很快便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陕西文物局迅速对其进行了保护工作,自此,秦兵马俑成为了世界上的又一大奇迹。那个阶段,陕西兴起了一股文物考究的热潮,对象则是先秦时期的秦国墓葬。两年之后,当地凤翔村果真发现了“秦景

  • 士会智而多谋,任晋正卿却无作为,二十二年前骗秦康公回国值吗?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秦康公,士会,正卿,齐国,秦国,赵盾

    公元前614年,晋国正卿赵盾召集六卿召开紧急秘密会议。为了确保会议内容不会泄露,赵盾并没有将会议地点选择在绛邑城内,而是定在了绛邑郊外的诸浮。赵盾如此慎重其事,就在于晋国当前国际形势极不乐观:秦国因为令狐之役为晋人所卖,三番五次地前来伐晋;狄人在西北频繁入侵,对晋国形成了巨大威胁;楚国则趁晋国忙于应

  • 话说秦国早期历史——秦襄公、秦武公、秦穆公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秦襄公,秦武公,秦穆公,秦国,周平王,郑国

    前900年,秦国的祖先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周王宠信,因此成为周王的大臣,并且得以建立秦国,作为他的封地,当地人民向他缴纳衣食财物,供其享用。秦国国君作为周王国的西垂大夫,负责带领本部人马,对付西戎各个部落,为周王守卫边疆。当时的人口,不似后世那样多,秦国又只是周王国的附属国,因此,其军队的规模为几

  • 对于权臣的戒备是秦武公一生的梦魇

    历史解密编辑:老王健康知识标签:权臣,秦国,大秦,杨坚,周朝,先秦,秦武公,周宣王,楚武王

    公元前698年,秦武公即位,他先是征伐在陕西白水县的西戎彭戏氏,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695年,清算了三父的势力,并以三父诛杀出子的罪行,夷灭了三父等人的三族。杀害出子,这是可以昭彰天下的罪行,而曾经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这是深藏于心的恐惧和憎恨。对于秦武公而言,很难说哪个罪行更加罪大恶极不可饶恕。自

  • 秦武公首创郡县制,王位传弟不传子留下美谈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秦国,王位,西戎,国君,周朝,先秦,秦武公,郡县制

    本文已加入区块链原创全网维权,无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上回章节我们说到秦武公设计把祸乱朝政的三位辅佐大臣诛灭三族后,秦国上下一片叫好之声,被弗忌等三人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秦国天空终于迎来了一片朝阳,秦武公把三人宗亲近千余人全部枭首示众以后,又大刀阔斧将他们的追随者和作恶者都绳之以法。那么,在秦武公继

  • 刘邦夺魏王豹之妻薄姬,真的是因为薄姬“当生天子”?真相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邦,王豹,薄姬,魏王豹,生天子,吕雉

    刘邦跟曹操一样,对女人不挑剔,只要姿色说得过去就行。他连女婿的女人都能享用,何况一个战俘的女人。只是魏王豹的女人不一样,其中有个被预言会生天子的奇女子,刘邦即兴而上,一发子弹命中目标,生了个儿子,此子果然当上了皇帝。故事的结尾,我会故意“跑题”,顺着它再给您揭示一段,远比故事本身还要精彩的真相。魏王

  • 刘邦为什么要宠幸魏王豹的宠妾?这件事对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尘埃未浅标签:项羽,秦国,薄姬,韩信,魏豹,汉朝,先秦,周朝,魏王豹,汉高祖刘邦

    秦朝末年,随着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秦的帷幕就此拉开,各路野心家、政治家、原六国残存贵族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魏王豹就是其中之一。魏王豹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宗室子弟,原本可以安稳地享受荣华富贵,结果秦国的虎狼之师把他的安稳贵族生活梦打碎,成为了一个亡国之人,魏豹内心里是恨透了秦国,但是先前的

  • 刘邦为何要临幸魏王豹的宠妾?这件事巧合之下,改变了汉朝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君悦的生活标签:刘邦,王豹,魏王豹,薄姬,吕雉,刘恒

    这是文章头部好色有理,刘邦这个老小子,贪财好色,没想到自己这个毛病,不但没给自己带来灾难,反倒是救了自己的江山。刘邦这个人,是个标准的小混混,要不是秦朝突然统一了全国,需要大量的人来充实地方政权,刘邦是绝不可能当上亭长的。在这个岗位上,正好是显露出刘邦的本色,吃吃喝喝,缉拿盗贼,手底下有一帮小兄弟跟

  • 刘邦为何要临幸魏王豹的宠妾! 这件事带来怎样的历史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大刘与美食标签:刘邦,王豹,魏王豹,薄姬,吕雉,刘恒

    二千多年前,三个漂亮的少女成为好闺蜜。她们三人相互约誓,将来如果哪个富贵了,千万不要忘记同伴好友。一个美好的约誓,改变了一个女子的命运,进而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这三个女孩中有一个姓薄,她的母亲叫魏大妈。魏大妈出身魏国王室,与一个姓薄的男人私通,生下了她。这个姓薄的男人太薄幸,与魏大妈生下这个女孩后

  • 反秦先锋魏王豹,何以活成了笑话?想当然害死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邦,项羽,薄姬,章邯,魏豹,魏王豹

    魏豹是战国魏景愍王之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魏豹加入了反秦武装,因为战功被项羽封为西魏王。楚汉战争爆发后,魏豹脑子短路,屡屡发生判断失误,先背项羽投刘邦,后又叛刘邦自主创业,结果被刘邦打败俘虏,最后被杀,连老婆都成了别人的财产。相对于楚汉战争期间,轰轰烈烈的各大诸侯王,魏豹把自己活成了笑谈。本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