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罗宪,蜀汉亡国后抵挡东吴两年,其行为不能用是否忠心来评价

罗宪,蜀汉亡国后抵挡东吴两年,其行为不能用是否忠心来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黄昏细雨醉红尘 访问量:2527 更新时间:2024/1/22 18:08:35

三国的蜀汉末期,给大家的印象是少有名将的,多年北伐无功,最后国力凋敝,被邓艾一个偷袭就亡国了,不过其实,在蜀汉后期,尤其是亡国前后那段时间,还是可以看到一众忠臣良将为国尽力的,其中有一个人有些许争议,也就是罗宪,在蜀汉灭亡之际,他苦守永安,前后经历两年左右的时间,也是抗住了东吴名将陆抗的进攻,最后举地归降于司马氏,有人说他是蜀汉的忠臣,也有人说他是拥兵为自己谋私利,个人的观点是,罗宪抵抗的东吴的行为,不能用是否忠心来评价,他只是忠于自己最基本的职责,保境安民。

在蜀汉亡国之前,关于罗宪的记载主要有两点。

《晋书.罗宪列传》师事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

仕蜀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焉。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他是谯周的徒弟,可以说很多人对谯周什么态度,对罗宪就是什么态度,罗宪当初是因为不屑于依附于黄皓而被贬斥,到了蜀汉军事重镇之一的巴东,给阎宇当副手,巴东是蜀汉专门为遏制东吴西进组建的军事防区,单纯从历史记载中来看,罗宪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

有人说他能在蜀汉灭亡后抵挡东吴的攻势,却没有在蜀汉危机之时回援成都是拥兵自重,这个就有点难为他了,他是没有机会回防成都的。

《晋书.罗宪列传》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

当时阎宇是率主力回防成都的,罗宪留在了永安防备东吴,所以说他不是不想回,是不能回,在这个简单的认知下,我们再来看看罗宪当时行为的背后原因。

罗宪在蜀汉灭亡之危中的确没有值得称赞的表现,这也是他无法参与到保卫成都行动中的必然结果,在这里正好提一下,其实蜀汉灭亡前后还是有很多忠臣良将殉国的,大家熟知的姜维、诸葛瞻父子我就不提了。

《三国志.先主传》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三国志.赵云传》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三国志.张飞传》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

《三国志.李恢传》恢弟子球,羽林右部督,随诸葛瞻拒邓艾,临陈授命,死于绵竹。

《三国志.张翼传》与维咸在剑阁,共诣降锺会于涪。明年正月,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

刘禅之子刘谌不满刘禅投降之举,在劝谏无果后,自杀于刘备庙堂之前,赵云之子赵广,张飞之孙张遵,李恢之侄李球都在魏国灭蜀的战争中为国捐躯,张翼也是参与了姜维恢复蜀汉国祚的计划中,结果失败被杀,他们都是为了蜀汉流尽了最有一滴血,只是蜀汉这艘“破船”上的很多人,都没有意愿去抢救这艘即将沉没的船。

而对于罗宪来说,战局变化的太快了,他还没有为蜀汉做什么,蜀汉就亡了,他面对的情况是,刘禅已经向魏国投降,但是还没有人前来接收他们,罗宪和很多人一样,成为了“无国籍”人士,蜀汉已亡,魏国尚未前来进行管理,原蜀汉的大片土地其实都是无主之地,所以说在这种观念前提下,就不要问罗宪有没有忠心,他忠于谁呢?

他和霍弋不同,霍弋是在刘禅平安抵达洛阳,并没有受到虐待的时候,率领部属归降的,而罗宪则是早早的就请降的,可是不要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当时罗宪可是在遭受东吴的攻击啊,按照记载,阎宇率部驰援成都的时候,只给罗宪留下了两三千人,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独自长时间面对东吴攻势的,所以他必然求援,而魏国是他唯一可以求救的对象,他是别无选择。

《三国志.霍峻传》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

《汉晋春秋》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襄阳记》宪临江拒射,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诣晋王。

以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背景而言,在东吴未西进之前,罗宪能够做的其实也不多,只能是斩杀扰乱城中的人,来安稳局势,而且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降魏是要强于降吴的,因为吴国能给的,魏国能给,吴国不能给的,魏国一样可以给,就魏吴两国国力而言,魏国更具一统天下的实力,投降吴国,在吴国被灭时,还是要降魏的,魏国占领益州,更多的是实行安抚之策,而吴国占领益州,更多的是扩充实力,也就是说吴国必然要比魏国从益州获取资源人力要多,总体来说,罗宪当时处于一个很尴尬的时间节点,没有人要求他做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定要求他做什么,那么作为一个理智的人,能够看清局势的人,罗宪知道,在这个时候,做好一件事就可以,那就是保境安民,这么做绝对是没有错的,而且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

《晋书.罗宪列传》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

《襄阳记》得后主委质问至,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

《资治通鉴.魏纪十》及得禅手敕,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

《晋书》记载是罗宪只是得知刘禅投降,而《襄阳记》和《资治通鉴》则是用了另外一个口吻,那就是罗宪得到了刘禅“放弃抵抗”的命令,当时刘禅已经投降了,显然给个郡县的诏令只能是罢兵等待被魏国接收,个人感觉《襄阳记》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还是相对合理的,邓艾钟会都是人精,自然会在入成都后,利用刘禅平稳蜀汉各地,让各地打着勤王之名的蜀军没有了起兵的借口,而罗宪是本来手里部队就不多,还有防守东吴,在得到刘禅诏命后,并未有过多的军事行动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护好自己辖区的百姓就可以了。

再者东吴此时西进,是个人就知道东吴的打算,就是来趁火打劫的,不论罗宪是以何种身份留守永安,对待前来打劫的人,都是要誓死抵挡的,不然放吴国进入益州,蜀汉亡国的结局不会改变,反倒是让战火在益州蔓延,作为原蜀汉巴东军事重镇的一名军事将领来说,他没有理由去放东吴进入益州。

《晋书.罗宪列传》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

《襄阳记》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救宪,抗等引退。晋王即委前任,拜宪陵江将军,封万年亭侯。会武陵四县举众叛吴,以宪为武陵太守、巴东监军。

《资治通鉴.魏纪十》吴人闻钟、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乃使抚军步协率众而西。宪力弱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于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公。协攻永安,宪与战,大破之。吴主怒,复遣镇军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

当然从记载中,我们也是可以看到永安的确是易守难攻,东吴先后增兵,盛曼、步协、陆抗先后率军抵达永安战场,尤其名将陆抗,最后率3万吴军前来,依然攻不下永安,作为蜀汉巴东之地的军事重镇,前后抵挡了东吴长达两年的军事进攻,靠的不仅仅是罗宪率将士的死守,还有永安周围的险要地形以及城防,最终东吴也是在魏国派遣援军进攻荆州重镇西陵,陆抗担心吴军后路被切断才率部撤退的。

总的来说,当时的局势,罗宪的行为不能用是否忠心来形容,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他时间上没有效忠心的国家,虽说刘禅投降了魏国,但魏国尚未接收罗宪所管辖的巴东之地,本质上,巴东之地是一块没人管的“飞地”,罗宪面对东吴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能做的就是他作为军人的一个本职工作,保境安民。

参考资料《晋书.罗宪列传》《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赵云传》《三国志.张飞传》《三国志.李恢传》《三国志.张翼传》《三国志.霍峻传》《襄阳记》《汉晋春秋》《资治通鉴.魏纪十》

标签: 罗宪蜀汉东吴魏国吴国刘禅姜维晋朝三国

更多文章

  • 罗宪心中的忠义思想和曹魏的强大使其在蜀汉灭亡后降魏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罗宪,蜀汉,魏国,吴国,太守,刘禅

    世人只知道蜀汉有诸葛丞相,有大将军姜维,都是忠义之士,却不知巴东地区还有罗宪,也是志虑忠纯之士。罗宪师从谯周,很小就会写文章,在蜀汉国内很有名。后来,黄皓弄权,罗宪不愿意党附,被黄皓寻到小过错,贬到巴东地区去做了太守。巴东太守的主要职责就是防备东吴侵扰,驻地永安,其地在今天重庆奉节县,是从荆州地区入

  • 刘禅都投降了,为何罗宪还会继续镇守白帝城长达两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听说跟你说谈标签:刘禅,罗宪,白帝城,蜀汉,刘备,诸葛亮

    三国是历史上极为出名的乱世,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不过,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竞争力便慢慢减弱了。刘禅上位之后,诸葛亮尽职尽责辅佐,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便如此,蜀国还是走上了下坡路。后来诸葛亮也离世,蜀汉政权就更没了主心骨,没多久就亡国了。然而,即使在刘禅、姜维等人投降之后,还有一个人

  • 王者之心:蜀汉后期的头号守城大将罗宪,不用人海战术还真不好抓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罗宪,蜀汉,吴国,三国,大将,爱情片,王者之心,魔法题材电影,剑与魔法电影

    亡国之将还能打胜仗,这在三国历史上可真是罕见,永安的罗宪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尽管蜀汉后期人才凋敝,然而罗宪还是凭借着自己异常出色的守城指挥水平,多次击退了吴国的入侵。更为值得称道的是,他击退吴国的时候,蜀汉实际上已经灭亡,这完全是孤立无援的独自坚守。后世的诸多三国题材游戏,都给了罗宪极为上佳的

  • 罗宪原本是蜀汉的良将,为何面对救援蜀汉的吴军,他要抵抗到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笑春风标签:罗宪,蜀汉,吴军,曹魏,东吴,刘禅

    罗宪是蜀汉最后的良将,他文武全才,曾经担任过刘禅的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在黄皓乱政的时候,因为不阿附黄皓被贬为永安太守。蜀汉亡国后,他死守永安,阻挡东吴军西进。东吴打着援救蜀汉的旗号,罗宪作为昔日蜀汉的忠臣,为何宁死也不投降东吴呢?一、罗宪忠于自己的职守。罗宪被贬到永安后,由于他的才能出众,担任了永安

  • 【三国说-34】三国刘备阵营南北屏障之忠勇父子霍峻霍弋

    历史解密编辑:粤卫平台标签:刘备,霍峻,霍弋,蜀汉,诸葛亮,刘表

    【三国说】栏目精彩回顾:三国乱世时期,于刘备阵营,有一位知名度很低的将领足以与黄忠、魏延、文骋并称荆州四大实力派名将,因为其过早谢幕,以至往往为众人所疏忽。他就是刘备集团守御之王者霍峻。霍氏父子在不同时期,分别担负蜀汉南北两个方向的防御,边境无恙,固若金汤,堪为南北之屏障。下面就来聊聊霍峻霍弋父子。

  • 霍弋原本可挽救蜀汉,可惜蜀汉内部矛盾加剧,导致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霍弋,蜀汉,刘禅,邓艾,魏国,刘备,晋朝,诸葛亮,史说三国

    诸葛亮是蜀汉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智谋过人,而且善于运用兵法,几乎将整个西南地区都纳入了蜀汉版图之中。他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人才,其中一个就是霍弋。霍弋被诸葛亮聘为记室后,与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一同为他效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弋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忠诚的精神,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赏识和信任。

  • 霍弋麾下到底有多少精兵强将?占据交州长达8年,完全可救蜀汉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怪谈标签:霍弋,蜀汉,邓艾,钟会,曹魏,司马昭,刘禅,交州,晋朝,三国

    公元263年,已经操控曹魏王朝大军的司马昭迫不及待的希望取得一场战争,让其能够成功淡化杀掉曹魏皇帝的污点,同时凭借辉煌的战绩成功的登上皇帝宝座。于是乎,下定决心向蜀汉王朝发动战争。这次灭国之战,司马昭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人马攻蜀,总兵力多达18万。一看这架势,就知道司马昭对灭蜀,势在必得。事实

  • 胡咧两晋(十章)众臣建议司马炎除掉刘渊,为何王浑为其担保举荐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渊,匈奴,胡咧,三国,司马炎,王浑(贞陵亭侯)

    五胡乱华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也是最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的开始。而整个过程伴随着西晋的灭亡和国家的支离破碎,给中原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刘渊作为开启这个乱世的匈奴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从史料上看,在刘渊率领匈奴五部起兵攻打西晋之前,西晋朝廷的众臣就已经对其有了很深的猜忌和防范。他

  • 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张温,太守,豫州,刘司马梁,丞相,张温贾

    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数众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

  • 三国乱世里,三大超级神算排行榜,才能或不再管辂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孙权,刘备,荀攸,曹丕,关羽,夏侯威,朱建平,三国乱世,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奇人异士,他们皆具备常人没有的能力,他们能掐会算,精通象数理占,又通天文,晓地理,所以每占必准,他们的算卦才能或许在袁天罡之上,因此留下了很多应验的故事,今天笔者就来举例说明。朱建平善相面《三国志》:“朱建平,沛国人也。善相术,于闾巷之间,效验非一。太祖为魏公,闻之,召为郎。文帝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