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效力魏蜀吴,为何几乎都被灭族?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效力魏蜀吴,为何几乎都被灭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950 更新时间:2024/2/14 3:01:25

三国时期,天下纷乱,为了使得自己的家族能够延续下去,许多大家族都采用了四处投注的策略,尽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笼子里,这里面的诸葛家族,其实就是一个典型!诸葛亮投身蜀汉,诸葛瑾投身东吴,诸葛诞投身曹魏,这样的话,不论是哪方势力最终一统天下,诸葛家族都能够延续下去。

不得不说,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分别效力魏蜀吴三国的策略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最终的结局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最终三兄弟几乎都被灭族了,这是为何呢?

诸葛亮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应该算是三兄弟中最出名的,没有诸葛亮,蜀汉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那么长的时间,甚至于说,蜀汉都不可能建立!隆中对三分天下的策略,彻底打开了刘备的思路,若没有这份规划,按照刘备那种小打小闹的方式,他最多就占据一部分荆州,根本不可能建立蜀汉。而夷陵之战后,蜀汉损兵折将,刘备又在关键时候去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面对内忧外患的朝局,又是诸葛亮出手,成功的将蜀汉给拉回了正轨。若是没有诸葛亮出手相助,可能用不了几年,蜀汉就会分崩离析了。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的是太厉害了!

诸葛亮一生,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而且还是老来得子,四十多岁才生下了儿子,为此,他还专门从大哥诸葛瑾那里过继了诸葛乔,以延续自己的香火。诸葛亮的亲儿子名叫诸葛瞻,由于诸葛亮对蜀汉的影响太大,诸葛瞻这一辈子是顺风顺水,待遇非常好,不过在邓艾入侵蜀汉时,诸葛瞻战败不敌,最终自杀,与其一同赴死的人还有他的儿子诸葛尚。自此,诸葛亮一脉就只剩下了个孙儿诸葛京,诸葛亮一脉接近于灭族!

诸葛瑾

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他深受孙权的器重,被封为大将军!诸葛瑾和诸葛亮不一样,他上面还有个孙权,所以很多事情不用他操心,在生儿子方面他可以多花点心思,所以他的子嗣比诸葛亮多。也正是因为他子嗣多,所以他还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

诸葛瑾死后,长子诸葛恪接替他的位置,非常受孙权重用,还被孙权任命为托孤大臣。诸葛恪在施政期间有一番不小的作为,不过由于他权势实在太大,受到了皇帝孙亮的忌惮,最终孙亮采用了伏击手段斩杀了诸葛恪。诛杀诸葛恪后,吴主又担心诸葛家作乱,于是夷灭诸葛恪三族。由于诸葛恪之前在吴国的影响大非常大,所以在诛杀诸葛恪一事中牵连了不少人,导致最终诸葛家几乎被灭族,根本找不出继承人了。最终从蜀汉找出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才勉强恢复了诸葛瑾这一脉的香火。

诸葛诞

与诸葛亮、诸葛瑾的想法不同,诸葛诞选择了效力曹魏。诸葛诞在曹魏几经浮沉,最终因为帮助司马家击败毌丘俭文钦的乱军,受到重用。按理说跟着司马家一路走到黑,诸葛诞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而且他们家和司马家还有联姻关系,两家关系算是不错的。不过诸葛诞在看到好友邓飏、夏侯玄被诛杀后,心中非常不安,担心司马家对自己也动手,所以开始蓄养死士,准备防备司马家了。

而司马家见诸葛诞有另外的想法,担心诸葛诞起兵作乱,于是下令给诸葛诞升官,让诸葛诞来朝廷任职,脱离军队。对于司马家的这番操作,诸葛诞自然是非常明白了,于是干脆起兵讨伐司马家,不过诸葛诞的军队并非魏军的对手,最终诸葛诞被困于寿春,等待着东吴的救援。

诸葛诞见司马昭率军围困了寿春,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每年寿春都会下大雨 ,城池周围都会被淹没,只要等到下雨,司马昭必败。结果这一次连老天都站在了司马昭这一边,在司马昭扎营期间,寿春愣是没有下一滴雨,而当寿春城破之后,老天倒是下起了暴雨,令人震惊。诸葛诞面对司马昭的围困,迟迟得不到东吴的支援,最终兵败被杀,而诸葛诞兵败后,家族自然也会受到牵连,被诛灭三族,他这一脉也算是彻底完了。

结语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分别效力蜀吴魏三国,想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延续自己的家族,结果最终却几乎都遭到了灭族,只有诸葛亮之孙诸葛京、诸葛瑾之孙诸葛攀寥寥数人幸存。而这里面,除了诸葛瑾的家族是亡于内乱,其实诸葛亮和诸葛诞的家族基本是亡于司马家的。事实上,孙、刘、曹三大家族争夺这么多年,最终却被司马家给捡了便宜,这才是最令人大跌眼镜的地方!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更多文章

  •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分别效力魏蜀吴三国?谁结局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孙权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被后人称为龙虎狗三兄弟,其中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而诸葛诞是堂兄弟。诸葛亮三兄弟是琅琊人,即现在山东临沂人,所以诸葛亮是说山东话的,不是四川话,让操着一口浓郁山东话的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而群儒们说的又是吴侬软语,想想这画面真有几分喜感。估计群儒们听得懂诸葛亮说得是啥

  • 诸葛瑾打仗败多胜少,却当上了大将军,他为何深受孙权的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1949标签:诸葛瑾,孙权,大将军,陆逊,吕蒙,孙策

    一般来讲,大将军是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将职务名称,通常情况下是最高军事统帅,拥有统兵之权。历朝历代,当上大将军的武将代表有韩信、卫青、姜维等人,这些人都有一个相似点——会打仗。大将军是武将的重要职位,一般皇帝会给那些能征善战,对自己忠心的高级将领。然而,三国时期,东吴皇帝孙权让诸葛瑾当了大将军,这就

  •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因何被史家称作“龙虎狗”?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刘备,刘表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徐州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诸葛是复姓。据文献记载,诸葛氏的先祖本姓葛。早在渺远的夏朝时,诸侯中就有一位葛伯,其子孙以封国为氏。到殷商时,诸侯中亦有葛伯,后来汤武革命时被征服,失去了封国。春秋时,葛国失而复得,

  • 孙权重用诸葛恪,诸葛瑾却感叹:我儿不能兴旺我家,必使我家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孙权,诸葛恪,诸葛瑾,诸葛亮,蜀汉

    222年,诸葛亮致信孙权:“你让我侄子诸葛恪管粮草就是个错误!”诸葛亮为何如此说自己的侄子呢?然而,比诸葛亮评价更糟的是其父诸葛瑾:“我儿子会使诸葛家族遭到灭门之祸。”诸葛恪作为孙权手下名臣诸葛瑾的长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非常好,而且他也异常聪明。有一次,孙权故意难为诸葛恪,问他:你叔叔诸葛亮与你父亲诸

  • 刘备夷陵之战惨败,诸葛亮事先却不阻止,只因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信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刘备,诸葛亮,诸葛瑾,夷陵之战,法正

    夷陵之战堪称三国历史的又一大转折点,当时面对曹丕代汉自立这样的一个大历史背景。打着兴复汉室为旗号的刘备,却率军举国伐吴,而且还在猇亭惨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近乎全军覆没。不仅国力大损,还搭上了吴班、冯习、马良等一众青年将领,导致蜀国在后期人才凋零,军力疲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在此战中

  • 诸葛瑾和诸葛亮为什么会同时服务于东吴和蜀汉?-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诸葛瑾,诸葛亮,蜀汉,孙权,刘备,东吴

    很多人对于诸葛亮都非常熟悉,因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做了很多神话,以至于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事迹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不知道诸葛亮还有个哥哥诸葛瑾,是孙权身边的红人,很受孙权的器重。诸葛兄弟俩一个人服务于蜀汉,一个服务于东吴,都做到了高位,即使在蜀汉和东吴交战的时刻,双方的领导依然非常信任他们,这

  • 诸葛瑾带兵必败,为何还能当上东吴大将军?只因他具备这三个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萌叔说历史标签:诸葛瑾,孙权,大将军,诸葛亮,东吴,吕蒙

    诸葛瑾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望不及弟弟诸葛亮,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诸葛瑾也并非碌碌之辈,一路做到了东吴大将军的位置,而诸葛瑾一生带兵打仗,除了跟随吕蒙有一次躺赢之外,其他的基本都输了,孙权为何还如此重用他呢?带兵必败的诸葛瑾诸葛瑾带兵天分属实不高,但运气好,第一次就参与了吕蒙袭击荆州的军事行动,混了战功,

  • 诸葛瑾去世后,他的后人都是什么结局?大多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诸葛瑾,诸葛恪,孙权,诸葛亮,蜀汉,丞相,孙峻,汉朝,三国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的东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建安五年(200年),为了躲避中原战乱,诸葛亮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开始辅佐孙权。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后,诸葛瑾出任南郡太守。

  • 诸葛瑾在东吴的下场,诸葛亮早有预料,这就是他跟随刘备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诸葛瑾,诸葛亮,刘备,孙权,东吴

    诸葛亮是诸葛亮丰的后人郎邪阳都人,诸葛家门阀。虽然不是二袁家这种大门阀,孙权也不敢小视诸葛家地方势力。打个比方诸葛家不是袁绍这种级别大门阀,但也起码是曹操这种级别小门阀。诸葛家是可以利用来对付江东传统势力的,毕竟荆州和江东是两股不同的势力,在孙权重用诸葛瑾、诸葛恪之前,并没有看到他们在东吴有多大的势

  •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分别效力蜀吴魏,各自家族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诸葛恪,孙权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闻名天下,但其实诸葛世家不仅仅诸葛亮一人名扬四海,还有他的两位兄弟,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瑾乃诸葛亮的亲兄长,诸葛诞是诸葛亮的同宗兄弟,但都是属于诸葛世家族人。诸葛世家真的是将整个三国都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三位诸葛先生,一人归蜀,一人投吴,一人为魏,三国鼎立,他们也三足鼎立。而且当时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