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一生没有办成一件事,为何却步步高升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一生没有办成一件事,为何却步步高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1736 更新时间:2024/2/14 3:01:33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人才辈出,但名气最大的人物之一,当属诸葛亮,这位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谋士。他一生鞠躬尽瘁,辅佐刘备创立蜀汉基业,抵抗强势的吴魏两国,足智多谋,智多近妖的形象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但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三国演义》却毫无存在迹象,只有寥寥几笔记载,存在感微弱。

诸葛瑾纵观史书记载,诸葛瑾没有诸葛亮般的聪明才智,但却能在人才众多的吴国步步高升,地位稳固,从未被动摇。这个一生都没有办成过一件事的臣子,到底有何手段,才能封侯拜将,实现旁人难以匹及的目标。被弟弟光环遮盖的重臣人人皆知卧龙凤雏的名号,诸葛亮即便足不出户,也有求贤若渴的刘备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多次拒绝也面不改色,诚恳相邀。但诸葛瑾,似乎在三国时期是一位透明人,他有何功绩,生平如何,鲜少有记载。

事实上,作为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也绝非酒囊饭袋,在东吴一直身兼重任,颇受孙权倚重,官途顺畅。诸葛瑾出身琅琊诸葛氏,这是三国时期名气很大的世家大族,他与弟弟诸葛亮同父,却不同母。《世说新语》记载:“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分别指的正是诸葛家的三兄弟,诸葛亮,祖格静以及诸葛诞。诸葛家彼时在琅琊颇有声望,是显赫的经学世家。其父辈诸葛珪与诸葛玄官任要职,俸禄足足有二千石。

早年诸葛瑾曾经外出闯荡,前往京师求学,可惜遭逢他的母亲去世,不得不中断学业,返回琅琊为母奔丧守孝。诸葛珪身为官吏,后院又怎会空虚,很快他就娶了续弦,诸葛瑾也多了一位继母。至于诸葛亮,原本是诸葛珪的妾室所生下的庶子,后来母子二人被扶正,诸葛亮才成为家族正统。两人关系亲密,诸葛瑾年长诸葛亮7岁,对他多有照顾,尽管母亲去世后,自己被剥夺了继承人身份,两人之间依旧没有间隙。

彼时曹操即将前来征讨徐州,这位传言中心狠手辣的主公,让徐州上下皆人心惶惶,有能力离开的达官显贵,都开始想方设法逃跑。诸葛亮和叔父诸葛玄一起,准备前往荆州,但诸葛瑾却有别样的想法。他的好友劝阻诸葛瑾,声称自己会稽有关系,同太守王朗相熟,诸葛瑾便跟随张昭一同前往江东会稽。在会稽的日子里,诸葛瑾结识了严畯步骘两位好友。三人经常一起游学,商讨天下大事,交换读书心得。

建安六年伊始,三人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可闭门造车,还需出门长见识。他们一同结伴在吴各地游历,拜访名士,与其相交,逐渐声名初现。一次机缘巧合,诸葛瑾与曲阿弘咨相遇,二人一见如故,倍感亲切。曲阿弘咨赞叹诸葛瑾有栋梁之才,是块璞玉,爱才心切的他便向自己的妹夫孙权,举荐了诸葛瑾,言辞间满是称赞。孙权干脆让诸葛瑾和鲁肃等人一同被奉为宾待,初步在孙权面前留下印象的诸葛瑾,随后又被孙权提拔为长史,此后成为中司马。

诸葛瑾在孙权账下初步崭露头角,步步攀升的时候,弟弟诸葛亮还在隆中隐居,等待一位有缘人的到来。这个时期的诸葛亮,是个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潜力股。没人相信他真的胸有沟壑,是位栋梁人才,只觉得他太过高看自己只有一同在荆州游学的三位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三人对他的真才实学坚信不疑。自己三人每次读书,都得全神贯注,不敢分心,尽心领会书中真意。而诸葛亮只需要大略通读几遍,自然就能理解书中含义,三人常常自惭形秽。

建安十二年,被曹操大败的刘备只好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司马徽坦言,当今天下只有卧龙凤雏才担得起俊杰二字。恰逢徐庶前来推荐诸葛亮,刘备爱惜人才,带着两位兄弟诚心前往隆中草屋拜访诸葛亮,诚心请教。两人在草屋中商议天下局势,诸葛亮顺势献上三分天下计策,被刘备招徕。此后诸葛亮颇受刘备倚重,他也不负众望,创造了众多战役的胜利,管理军务后勤,让前线将士毫无后顾之忧。诸葛亮功成名就之时,他的兄长诸葛瑾,还在孙权账下任职,勤勤恳恳,老老实实,自然被弟弟耀眼的光环覆盖,存在感微弱。深受信任的重臣孙权对诸葛瑾无比倚重,视他为左膀右臂,交付了极高的信任。

孙权曾对外人直言:“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如此诚恳的话语,尽显君主对臣子的看重,这是东吴其他臣子们,都没有的待遇。刘备征讨吴国之时,诸葛亮和诸葛瑾之间的兄弟关系,难免被人拿出来议论。彼时诸葛瑾在吴国地位尴尬,他被孙权委以重任,治理南郡内务。结果不少人都纷纷进言孙权,妄想挑拨两人关系,一时间流言纷纷扰扰。大家都认为诸葛瑾肯定和刘备有私交,接着诸葛亮的关系往来,私底下互通有无,传递消息,毫无疑问诸葛瑾背叛了吴国。

若此时被进言的人是曹操,这位坚持“宁可我负天下人”理念,又无比多疑的君主,势必会有所行动。诸葛瑾免不了要被降职或罢黜,又或者直接被关押囚禁。但孙权却不为所动,坚信诸葛瑾的为人,决不会背叛自己。他表示两人“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可谓是生死不渝,共事多年的信任绝非这些纷扰流言可以动摇。实际上,早在建安二十年,孙权为了和蜀汉交好,还特意派遣诸葛瑾出使蜀国,面见刘备。刘备十分大度,让诸葛亮在公馆中和诸葛瑾相见,兄弟两人再次见面,却是各为其主,抛弃兄弟感情,难免唏嘘。

孙权为了不让诸葛瑾有后顾之忧,在他出使前就曾直言不讳,若是被诸葛亮打动,他可以就此留在蜀汉,自己体谅他身为兄长的心情。诸葛瑾当即拒绝,神情动容,表明自己一片赤胆忠心,誓死效忠东吴,绝不会有二心。诸葛瑾对孙权吐露心扉,弟弟已经寻到誓死相随的主君,从没有二心。“他不会离开蜀汉,正如我不会离开东吴。”直白的语言,却打消了孙权的怀疑。于是此后的出使事宜,两兄弟只谈公事,并未叙旧,联络感情。

如今面对流言,孙权当然不会相信。事实上孙权打算同刘备求和,不愿兴起战事,委托诸葛瑾写信讲和。诸葛瑾在信件中劝谏刘备,他深知此次战争是因为孙权夺走了荆州,谋害了关羽的性命。但他请求刘备在心中权衡利弊,刘备同关羽的亲密度相比汉代先祖们,孰轻孰重;荆州的重要性和其他地盘相比,孰轻孰重。孙权不愿大兴战事,是因为曹操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吴蜀相斗,最终让曹魏得利,这才得不偿失。那么为何孙权深信诸葛瑾?

背后的原因是:他懂得说话的艺术,敢于当面直言相谏,却不会让君主深感不快,以至于君臣不欢而散。诸葛瑾的为臣之道每次诸葛瑾和孙权谈话之时,都不紧不慢,慢慢组织语言,略微表达自己在事务上的看法,从不把话说死,每次都点到为止。就算两人政见不合,他也不会屈从孙权的威仪,或是直接出言反对,避免两人争锋相对。他会理智放弃自己阐述的内容,另辟蹊径,转换话题,而非一条路走到头。他会聪明地更换别的话题,借着其他事例,用类似的事件来争取孙权的赞同,潜移默化扭转两人的争执。

孙权在诸葛瑾的引导下,也能开辟全新思路,对政务有更深入的理解。每当孙权心中郁闷之时,诸葛瑾每次都能敏锐察觉,开导君主。孙权有位手下,吴郡太守朱治,曾经大力举荐孙权,对他恩德深重。但人无完人,朱治也有不少错漏,时常引发孙权不满。他又碍于情面恩义,平日里便敬重朱治的孙权,不愿意当面斥责朱治,只能隐忍不发,把怨气都隐藏在心中。诸葛瑾察觉到孙权的所思所想后,想方法开导他的情绪。身为臣子,他不方便直接进言,劝导孙权放宽心,不要和老人计较。于是他干脆大笔一挥,给孙权送去一封信。

信件中诸葛瑾细致地阐述人情世故道理,套用别的话题迂回来分析孙权的想法,看完信件的孙权终于神情舒畅,解开心中的怨结。尽管诸葛瑾在为人处世,揣摩主君心意,维护同僚关系方面十分优秀,可惜他缺少将领之才,在军事策略上要稍逊一筹。他总共经历了5次战役,可惜要么运气好蹭到了别人的战功,要么毫无建树,久攻不下,要么被敌军击溃,兵败四散。樊城之战中,吕蒙被孙权钦点为主将,他在此战中大放异彩。关羽败走麦城,连丢荆州三郡。诸葛瑾也参加这次战役,可惜留给他的记载只有“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寥寥几字。

至于有何功绩,并未详细道明,若非吕蒙奇才,诸葛瑾又怎会蹭到功劳呢。江陵之战中,将领朱然被曹魏敌军围困,形势危急。十万火急之时,诸葛瑾奉命率军前往救援,可惜这一次他做主帅,却败的一塌涂地。本想乘船渡江的诸葛瑾,一时大意被夏侯尚一把火烧掉了船只,没了交通工具,渡江计划失败。而后他选择水陆两军同时进攻,趁敌人应对猛烈攻击,疲惫露出破绽,就能冲破敌军的封锁线。

可惜分路作战计划也彻底失败,水陆两军交战,皆以失败告终。接连失败让诸葛瑾也无可奈何,孙权又只好派遣潘璋前来搭救。他带领士兵们转移到魏军驻扎到地上五十里处,下令大军砍伐大量芦苇,捆绑制作大筏。让点燃的大筏顺水流下,烧毁魏军搭建的浮桥,夏侯尚等人只好退走,这才解了围困之局。此战诸葛瑾无功无过,虽说惨遭失败,却也保全大军。襄阳大战中,诸葛瑾率领攻打襄阳,结果行军返回途中遭遇司马懿,大败,还让韩扁被魏军抓获。

心急如焚的诸葛瑾,心知韩扁被抓捕后,肯定会吐露大军机密,一筹莫展之时,只能求助陆逊。最终还是陆逊略施小计,才确保大军安然撤回。后两次战役中,孙权派遣四路大军围攻曹魏,诸葛瑾官任大将军,领军进攻祖中。没想到又遭逢司马懿,连败两场,毫无胜算,实在凄惨。他曾自诩为武官,却屡次在战事中折戟,若不是侥幸得到同僚帮助,早就吃了败仗,被孙权责罚。这样一位从未有过成功事的重臣,似乎有些德不配位,但他善于经营,和同僚之间关系友善,和孙权更是有深厚君臣情谊。

将领虞翻性情率直,常常祸从口出被盛怒的孙权责罚,只有诸葛瑾从旁劝谏,替他说情,让虞翻无比感动。虞翻感念诸葛瑾的仗义执言,称赞他:“敦仁厚义,效法上天救活生灵”,足以见得诸葛瑾在同僚心中地位。他相貌英俊,仪表堂堂,是个知书达理的温和性子,时人皆称赞他性情高雅。毕竟人们对好看的事物总会多上几分宽容,高情商的诸葛瑾,靠着孙权的倚重,才步步高升,此后还被册封为左将军。

诸葛亮的名声,都集中在他的智谋无双上,屡创战绩,对蜀汉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后人撰写《三国演义》,也把蜀汉作为主角,笔墨着重描绘诸葛亮的聪慧形象。反观诸葛瑾,光是名气就比不过身为丞相的弟弟,在东吴的职位也不算一人之下。为此他在小说中几乎隐身,作者鲜少给予正面描写,也让后人过多误以为他是个酒囊饭袋的草包,毫无真才实学。其实诸葛瑾不过是不善于率军作战,但在其他事务中,都有独到见地,多次劝阻孙权,还能让孙权诚心接受。

一个人不可能占据情商智商双重高地,就算是天才,也注定会在某一方面有不足,并非全能。诸葛亮诸葛瑾两兄弟,发展道路不同,各自的才能也不同,根本无法比较。尽管在外人看来,诸葛瑾的一生都是失败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备受倚仗的重臣。

标签: 诸葛亮诸葛瑾孙权刘备曹操蜀汉

更多文章

  •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效力魏蜀吴,为何几乎都被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孙权,魏蜀吴,汉朝,三国

    三国时期,天下纷乱,为了使得自己的家族能够延续下去,许多大家族都采用了四处投注的策略,尽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笼子里,这里面的诸葛家族,其实就是一个典型!诸葛亮投身蜀汉,诸葛瑾投身东吴,诸葛诞投身曹魏,这样的话,不论是哪方势力最终一统天下,诸葛家族都能够延续下去。不得不说,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分

  •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分别效力魏蜀吴三国?谁结局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孙权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被后人称为龙虎狗三兄弟,其中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而诸葛诞是堂兄弟。诸葛亮三兄弟是琅琊人,即现在山东临沂人,所以诸葛亮是说山东话的,不是四川话,让操着一口浓郁山东话的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而群儒们说的又是吴侬软语,想想这画面真有几分喜感。估计群儒们听得懂诸葛亮说得是啥

  • 诸葛瑾打仗败多胜少,却当上了大将军,他为何深受孙权的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1949标签:诸葛瑾,孙权,大将军,陆逊,吕蒙,孙策

    一般来讲,大将军是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将职务名称,通常情况下是最高军事统帅,拥有统兵之权。历朝历代,当上大将军的武将代表有韩信、卫青、姜维等人,这些人都有一个相似点——会打仗。大将军是武将的重要职位,一般皇帝会给那些能征善战,对自己忠心的高级将领。然而,三国时期,东吴皇帝孙权让诸葛瑾当了大将军,这就

  •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因何被史家称作“龙虎狗”?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刘备,刘表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徐州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诸葛是复姓。据文献记载,诸葛氏的先祖本姓葛。早在渺远的夏朝时,诸侯中就有一位葛伯,其子孙以封国为氏。到殷商时,诸侯中亦有葛伯,后来汤武革命时被征服,失去了封国。春秋时,葛国失而复得,

  • 孙权重用诸葛恪,诸葛瑾却感叹:我儿不能兴旺我家,必使我家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孙权,诸葛恪,诸葛瑾,诸葛亮,蜀汉

    222年,诸葛亮致信孙权:“你让我侄子诸葛恪管粮草就是个错误!”诸葛亮为何如此说自己的侄子呢?然而,比诸葛亮评价更糟的是其父诸葛瑾:“我儿子会使诸葛家族遭到灭门之祸。”诸葛恪作为孙权手下名臣诸葛瑾的长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非常好,而且他也异常聪明。有一次,孙权故意难为诸葛恪,问他:你叔叔诸葛亮与你父亲诸

  • 刘备夷陵之战惨败,诸葛亮事先却不阻止,只因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信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刘备,诸葛亮,诸葛瑾,夷陵之战,法正

    夷陵之战堪称三国历史的又一大转折点,当时面对曹丕代汉自立这样的一个大历史背景。打着兴复汉室为旗号的刘备,却率军举国伐吴,而且还在猇亭惨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近乎全军覆没。不仅国力大损,还搭上了吴班、冯习、马良等一众青年将领,导致蜀国在后期人才凋零,军力疲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在此战中

  • 诸葛瑾和诸葛亮为什么会同时服务于东吴和蜀汉?-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诸葛瑾,诸葛亮,蜀汉,孙权,刘备,东吴

    很多人对于诸葛亮都非常熟悉,因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做了很多神话,以至于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事迹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不知道诸葛亮还有个哥哥诸葛瑾,是孙权身边的红人,很受孙权的器重。诸葛兄弟俩一个人服务于蜀汉,一个服务于东吴,都做到了高位,即使在蜀汉和东吴交战的时刻,双方的领导依然非常信任他们,这

  • 诸葛瑾带兵必败,为何还能当上东吴大将军?只因他具备这三个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萌叔说历史标签:诸葛瑾,孙权,大将军,诸葛亮,东吴,吕蒙

    诸葛瑾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望不及弟弟诸葛亮,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诸葛瑾也并非碌碌之辈,一路做到了东吴大将军的位置,而诸葛瑾一生带兵打仗,除了跟随吕蒙有一次躺赢之外,其他的基本都输了,孙权为何还如此重用他呢?带兵必败的诸葛瑾诸葛瑾带兵天分属实不高,但运气好,第一次就参与了吕蒙袭击荆州的军事行动,混了战功,

  • 诸葛瑾去世后,他的后人都是什么结局?大多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诸葛瑾,诸葛恪,孙权,诸葛亮,蜀汉,丞相,孙峻,汉朝,三国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的东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建安五年(200年),为了躲避中原战乱,诸葛亮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开始辅佐孙权。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后,诸葛瑾出任南郡太守。

  • 诸葛瑾在东吴的下场,诸葛亮早有预料,这就是他跟随刘备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诸葛瑾,诸葛亮,刘备,孙权,东吴

    诸葛亮是诸葛亮丰的后人郎邪阳都人,诸葛家门阀。虽然不是二袁家这种大门阀,孙权也不敢小视诸葛家地方势力。打个比方诸葛家不是袁绍这种级别大门阀,但也起码是曹操这种级别小门阀。诸葛家是可以利用来对付江东传统势力的,毕竟荆州和江东是两股不同的势力,在孙权重用诸葛瑾、诸葛恪之前,并没有看到他们在东吴有多大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