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共同匡复汉室,二人齐心协力,在不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建了蜀国。
可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兢兢业业的守住主公创下的基业,传到刘禅手里却被他拱手相送给魏国,还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一度成为后世的笑话,那么刘禅当初听从谯周的建议投降当真是正确的么?
刘备白帝城托孤
谯周执意要求蜀国投降
诸葛亮死前留下了姜维代替自己辅佐刘禅,姜维继承了自己老师的遗愿,带领蜀国的将士们不断征伐,虽然几乎每年一次的大战的确让蜀国境地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拓宽,但是战争给百姓和耕种所带来的压力也并不小。
蜀国国君刘禅没有刘备的英明果断,在失去了诸葛亮以后,更是不知应该主战还是主和,主弱臣强的模式就导致了朝臣持有不同的意见经常争执。
段谷之战失败以后,蜀国在兵力上元气大伤,谯周一直不建议开战,恰巧抓住了这场战争失败的机会向刘禅提出了应该立即停止战争,恢复百姓生活和生产,静静的等待曹魏和东吴内部割据分裂,蜀国在从中坐收渔翁之利。
谯周
在公元262年,谯周反对战争的意愿更加明确,他摆明了认为蜀国和吴国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和魏国开战,比起用一些不必要的战争试图反抗,造成劳民伤财的结果,还不如早些投降。
而且面对魏国的实力越来越壮大,蜀国的人心早就散了,唯一剩下能够坚守的那些人不是曾经受过诸葛亮和刘备的恩德,就是坚守蜀国最后一丝可能性的直臣。
公元263年,司马昭带领18万精兵强将直攻汉中,邓艾领大军绕道江油进攻,拿下四川平原,先后打败了马邈和诸葛瞻,整个汉中北方彻底失守。
刘禅的都城周边已经被司马昭的大军前后包围夹击,处在非常危险的状态。
谯周剧照
刘禅打开城门投降
刘禅作为蜀国的君主,面对司马昭大军压境的情况只有三条路,第一条就是刘禅带领蜀国现有的兵力严防死守,和司马昭的大军拼死抵抗,不过双方实力悬殊,战果几乎显而易见。
第二种可能就是刘禅在身边死忠臣子的保护下,一路逃往东吴,寻求东吴的庇护,相对他要付出的代价很有可能是割让蜀国的土地,甚至还会有被东吴吞并的可能。
最后一种可能就是避免即将发生的战乱,直接选择开城投降。
谯周了解了具体战况之后第一时间向刘禅谏言,他的想法非常明确,直接要求刘禅不要做任何抵抗,投降到魏国。
刘禅剧照
因为寻求东吴方面的庇护这条路几乎走不通,无论是吴国还是魏国实力都要强于蜀国,二者均有问鼎天下之心,在刘禅没有足够和他们对抗的实力时,东吴并不会好心收留刘禅,帮助他东山再起。
虽然在逃往东吴的前段时间很有可能会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是时间一长,刘禅一定会成为他们的人质,蜀国也将彻底成为东吴的一部分,最后的结果依旧是灭国。
哪怕蜀国现在的将士们拼死保护刘禅一路逃到南中地区卷土重来,可南中地区并不是刘禅可以东山再起的地方。
刘禅剧照
先不说刘禅是否有重振旗鼓的能力,光是南中地区对蜀国的不认同感,就足以让刘禅在此地费尽心血,最后依旧逃不了被灭的命运。
谯周已经意识到魏国现在的强大有多可怕,未来统一天下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若是刘禅能够借着这个机会主动投降帮助魏国节省一部分兵力,魏国方面自然也会选择投桃报李,对他和蜀国剩余的部将有着极其优厚的待遇。
而且司马昭当时已经掌握了魏国大部分的实权,刘禅这种意味鲜明的示好对他来说正是收拢人心的好机会,蜀国的臣子们也能跟随刘禅幸免于难。
刘禅在慌乱之中自然是对谯周的建议无所不从,干脆利落地选择了开城门投降。
司马昭
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
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千辛万苦所创下的蜀国基业就这样在刘禅的手中彻底终结。
当时蜀国都城内一共有4万兵力,在外征战的蜀国将士们得知都城被围后立刻调兵遣将赶回成都进行支援,如果刘禅当时宁死也不投降,带领4万士兵坚守,一定能够及时等来援军。
司马昭派出的18万大军虽然战斗力极强,但是此地毕竟是蜀国的地盘,只要援军一到,里应外合之下,谁输谁赢还是一个未知数。
刘禅输就输在了没有魄力和偏听偏信上,而且谯周毕竟是蜀国的臣子,从头到尾一直在主和,甚至到了战争后期开始消极抵抗,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谯周非但没有积极出谋划策帮助主人分忧解难,反而一力要求刘禅投降。
刘禅剧照
无论谯周对刘禅的劝告是出于想要节省兵力、保护更多百姓,还是为了顺应局势,他执意投降的行为依旧是没有尽到一个蜀国臣子应尽的职责,愧对蜀国对他的重用。
而司马昭为人奸险狡诈,他对于刘禅的投降一直持有怀疑态度,在多次试探之下,司马昭总算发现刘禅并没有任何卧薪尝胆要和他争夺天下的心思。
宴会上几次三番的试探也有了刘禅赫赫有名的那句“此间乐,不思蜀”,被封王之后的刘禅每天享受着美食美酒,再也没有提过有关于蜀国的任何话题。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司马昭还是仔细调查了当时劝说刘禅投降的人,刘禅虽然不是他称霸天下的对手,但是他也不愿意让刘禅身边留下有用的臣子。
谯周
当司马昭得知谯周主动劝告刘禅投降,还说出魏国一定会给予刘禅优待的言论以后,开始将谯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司马昭不仅没有选择重用谯周,还在第一时间利用内讧的机会杀掉了谯周,避免日后会被谯周暗害。
除掉了这个心腹大患之后,司马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刘禅的身上,全心全意扩大手下的势力,将目标对准东吴。
参考文献
《仇国论》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