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咋样?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咋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1266 更新时间:2023/12/13 17:15:34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咋样?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下令出师灭蜀,魏军分三路大军,其中西路军邓艾出狄道偷渡阴平,出其不意的攻下涪城,后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

面对魏军压境,当时的蜀汉朝廷内部出现三种声音,一种是劝后主刘禅逃往南中,寻求机会绝地反击,一种是投降东吴,继续走联吴抗曹的路线,第三种就是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大臣积极劝说刘禅投降魏国。

谯周自幼熟读经史,是蜀汉著名儒士,名声极高,尤其在益州本地大臣中颇具威望。因此,谯周极力劝说刘禅投降,自然得到朝中益州派大臣的积极附和与响应。再加上谯周本就有能言善辩之才,他结合当时的形势,所列投降之缘由无不切中要害,句句命中刘禅脆弱的内心防线,最终迫使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有感于谯周有保全国家之功,便封他为阳城亭侯,后来司马昭征召大批原蜀汉官员前往洛阳任职。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分化益州内部力量,加强朝廷对蜀地的控制。而谯周便在朝廷的征召名单中,毕竟他在益州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朝廷不允许这么有影响力的名人留在益州,不过谯周到了汉中便因病不能前往。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同年他再次征召谯周前往洛阳,并多次催促当地官员遣送谯周,谯周不得已而带病入洛阳。第二年,谯周以体弱多病没有功劳为由,请求朝廷收回自己的爵位与封地,并准许自己返回家乡,但司马炎不准。直到公元270年,谯周因病去世,终年71岁。

由此可见,谯周虽然不能魂归故土,落叶归根,但作为降臣,他的结局也算是圆满了,那么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年谯周为何要极力劝说刘禅投降呢?

说起谯周劝降这件事,就不得不提自刘备入西川后蜀汉内部的官员派系斗争了

刘备当年入主益州后因在益州本地根基尚浅,所以必须重用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本地官员,以益州人治理益州。此外,他还极力提拔随自己入川的荆州派官员,以此来制衡益州派,防止益州派实力过大,这样就能达到一种朝堂上的权力平衡。

如今想来,刘备这么做本也无可厚非,权力制衡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这种权力平衡就被打破了。先有法正早逝,黄权降魏,后有李严被贬,再加上诸葛亮大肆提拔荆州派如蒋琬董允费祎等人,使得刘备死后不久蜀汉朝堂几乎为荆州派官员所掌控。而益州派官员则只能忍气吞声,长此下去,益州派官员当然会与朝廷离心离德,所以当魏军兵临城下后,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便毫不犹豫地大放投降之厥词。

他们的原则便是,益州不管是魏国的还是蜀汉的,最终还是益州人自己的。这个主子不重视,换个主子便是了。

然而作为当世大儒,谯周要保持体面的形象,他不能接受后人大骂自己是奸佞之臣,所以为了给世人一个良好的投降派形象,当日在朝堂上劝说刘禅投降时,他也是煞费苦心,苦口婆心地引经据典,试图以理服人。关于谯周力主投降的几点理由,《三国志》里有详细记载,这里总结一下:

一,魏国强大,蜀汉和吴国弱小,如今蜀汉将亡,吴国也为期不远了,选择继续抵抗和投降吴国都是没用的。

二,大敌当前,灭亡在即,国内人心不稳,如果刘禅选择南逃,恐国内生乱。

三,若可以不见刀兵而投降魏国,则可以获得魏国的封赏,后半生衣食无忧。

四,益州南部乃蛮族地区,当年诸葛亮以武力强势镇压,如今蜀国大势已去,恐蛮族会趁机复叛,所以想要到那里得到他们的支持以此来复国,恐有来无回。

五,即便能够逃到南方,以魏国之实力必然穷追不舍,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亡国之祸。

六,引用商纣王之兄微子投降周武王的故事,来表达刘禅虽有德,但大势已去,只能顺应天命。

不得不说,抛开一切因素,谯周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然而他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面对国破家亡,任何支持投降的观点都是违背道义的诡辩之词。

谯周所说的每一句话表面上是在为刘禅找出路,实则是在为自己找出路,他的每一句投降之词都违背了“忠君爱国”的儒家精神,处处以“利己”为准则,这样的儒士难堪“大家”之名,惟“小人”耳!

标签: 司马炎刘禅谯周蜀汉魏国刘备

更多文章

  • 刘禅为什么听从谯周的建议,甘愿向曹魏投降?有这几点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趣史研究社标签:刘禅,谯周,魏国,司马昭,诸葛亮,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共同匡复汉室,二人齐心协力,在不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建了蜀国。可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兢兢业业的守住主公创下的基业,传到刘禅手里却被他拱手相送给魏国,还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一度成为后世的笑话,那么刘禅当初听从谯周的建议投降当真是正确的么?刘备白帝城

  • 三国最有争议的蜀汉大臣,谯周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谯周,蜀汉,魏国,刘禅,丞相,诸葛亮,曹操,吴国,三国

    谯周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来到蜀汉国腹心地带,皇宫内立刻陷于一片惶恐不安的状态当中。在谯周的力主之下,刘禅终于做出了决定:向魏国投降。魏国以为谯周有“全国之功”(让魏国完整地拥有一个国家)封他为阳城亭侯。不过,到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人们就对谯周劝

  • 谯周的两位学生:一位写出了《三国志》,另一位则是三国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谯周,陈寿,三国志,刘禅,蜀汉,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劝说后主刘禅归降曹魏的谯周,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吏。谯周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去世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

  • 邓艾入蜀,谯周为何力劝刘禅不战而降?看看他的《仇国论》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刘禅,谯周,邓艾,蜀汉,姜维,三国,仇国论,诸葛亮,历史学家

    邓艾入蜀,谯周为何力劝刘禅不战而降?看看他的《仇国论》你就懂了!谯周根本不是什么软骨头,投降派,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深意!谯周很多人对于谯周的认识,大部分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因为蜀汉成也谯周,败也谯周!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打进益州,兵临成都城下后,刘璋的手下原本还想抵抗,因为成都城中还有大量的士兵,且粮

  • “卖国贼”谯周:其貌不扬的意见领袖,是怎么被《三国志》洗白的

    历史解密编辑:青言论史标签:谯周,蜀汉,陈寿,刘禅,曹魏,钟会,三国志,诸葛亮,科学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成都,蜀汉宫廷,一位老者正在向皇帝刘禅进言:“陛下,听说邓艾已经打过来了,您准备跑路,是吗?万不可如此啊!您要是能主动向大魏投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岂不美哉?您不管是向南投奔孟获他们还是向东投奔孙吴,跑得了跑不了不说,就是能跑,也保不齐会被再抓一次啊!”于是,在这一番摇唇鼓舌

  • 谯周:三国头号蜀奸,整天高呼蜀汉将亡,为何刘禅却不敢动他?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刘禅,谯周,蜀汉,曹魏,刘备,后主,三国,诸葛亮

    263年,魏军逼近成都,有人劝刘禅东奔吴国或退守南蛮。刘禅六神无主,却有一人朗声道:“荒谬!为今之计,当然是投降曹魏!”刘禅大惊失色,他召集群臣,是要商讨应对之策,可不是要商讨如何投降的。待他定睛一看,出声者正是“光禄大夫”谯周,心中大感大妙:果然又是他!谯(qiáo)周,字允南,益州巴西郡充国县人

  • 曹冲之死:引发了“世子之争”,神通周不疑不久也死于曹操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曹操,曹冲,周不疑,曹丕,世子,丞相

    曹冲,一个令曹操抱憾终身之人!曹冲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神童,他是曹操最小的儿子,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曹冲天资聪慧,思维敏捷,小小年纪就可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因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三国志》曾有语:“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冲为曹操多次解决难题,传为佳话曹操占据北方之境后,江东孙

  • 周不疑有何过人之处,曹冲一死就被曹操暗杀,连曹丕求情都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操,曹丕,曹冲,周不疑,孔融,曹植

    汉末三国时期是古代史上最为星光璀璨的时代,各色人才都走上舞台,而且光芒四射,大放异彩。三国不仅武将出彩,谋士也同样耀眼,还有一群才华横溢的人才。比如曹植、孔融、祢衡、杨修等人,他们都在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汉末三国还有两位神童,既曹冲和周不疑。曹冲是曹丕最为宠爱的儿子,周不疑又是曹冲最铁的朋友,两人

  • 一个令曹操都感到忌惮,不得不杀的天才——周不疑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曹操,周不疑,刘备,刘表,曹丕,零陵先贤传

    都说曹操爱才惜才,其实曹操深得汉武帝的用人之道: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才叫做人才,才能够得到特别宽松的待遇,无法驾驭的人才不值一提。而且曹操有一点和袁绍类似,或者这也是古代许多上位者容易犯的毛病——外宽内忌。总之由于种种原因,直接或间接死于曹操之手的人才也不少了。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未及弱冠就引起曹操的忌

  • 曹操要处死神童周不疑,曹丕赶紧劝谏。曹操:都是为了你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曹操,曹丕,周不疑,刘备,诸葛亮

    208年,曹操要处死周不疑,曹丕赶紧劝说道:“父亲,周不疑是神童,您不要处死他!”曹操却冷冷地答道:“若曹冲还活着,我会培养周不疑,现在曹冲死了,所以他也得死,懂吗?”曹操位高权重,儿女众多,可在这些儿女中,要说聪明绝顶,还得属曹冲。在曹冲五、六岁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当时的人们见到这头稀奇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