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类型/历史见闻
字数|1052,阅读约3分钟
北伐前夕,诸葛亮给刘禅写了一张表,阐述了北伐的重要性和对刘禅治国的期许。这才是流芳百世的“模范榜样”。诸葛亮开篇就提到了当时蜀汉的危机。“先帝在中路未崩先创业,今下三分使利尽,实为危急存亡之秋。”
利空已尽,所以人才极为重要,何况三国鼎立后人才流动停滞。在惩治马谡这件事上,蜀汉的绝大多数大臣都认为马谡已经悔改,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就连蒋琬也不例外。但诸葛亮根本不在乎那些,执意要处死马谡。
诸葛亮杀马谡真的错了吗?每当此时,人们总会拿出刘备死时说的那句话,“马谡夸大其词,用处不大”,让诸葛亮慎用马谡。诸葛亮南征时,马谡祭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诸葛亮采纳了,果然取得了平定南方三郡的大胜。事后,诸葛亮对马谡寄予厚望,甚至以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他。诸葛亮北伐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关中地区。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值得商榷。当时从汉中到长安有四条线路可供选择:子午谷路,西洛路,宝巢路,陈仓故道。
诸葛亮没有选择任何一条,而是走龙溪大道向西。这意味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很可能是占领凉州。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标志是马谡失街亭,都在龙溪大道上。有人说,可以选择渭河流域,当时很危险,不适合行军。
因此,只要蜀军守住街亭,诸葛亮就很可能占领凉州。回过头来看,这次北伐是诸葛亮最好的机会,曹魏对蜀汉的防守明显不足。这次北伐,曹魏立即重视西面的防守,诸葛亮再也不能采取偷袭的形式了。
诸葛亮进军岐山时,大家建议起用魏延,吴仪等人作先锋,但诸葛坚持起用马谡,“梁违众,拔苏”。这里可以做一个推测,诸葛亮的内心是认可马谡的能力,认为他能守住街亭。
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马谡被用错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委以重任。不难想象,当时诸葛亮有多生气。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了。这是因为他气得不得了,马谡必须死。同时,他也为自己当初一意孤行的决心付出代价,以彰显严明军令状。
马谡被斩后,蒋琬询问原因。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孙武严用,得天下。在四海分治,兵戎相见的乱世,人若废法,何必讨贼?”这样的回答从大方向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诸葛亮对马谡真正的不满或许并不是街亭的失败,而是失败后他没有承担责任,选择了逃跑躲起来。人的一生总有太多最后的选择。诸葛亮知道杀了马谡可能会给蜀汉造成重大损失,但他不得不在死亡边缘送去。
参考文献:《街亭陷落》,《三国志》
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歌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