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过这样一句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乃是陆游夸赞诸葛亮的诗句,陆游称道《出师表》名不虚传,而诸葛亮本人也是为了此表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代贤相的代表。
要说诸葛亮是一名合格的丞相,相信无人反驳,毕竟诸葛丞相的功绩,全部都写进了史书之中。作为丞相而言,诸葛亮对内治理民生,对外搞好外交关系,并且注重国内、外,发展。自《隆中对》战略问世以来,诸葛丞相是把老板的大业,当成是自己的奋斗目标来做。
整个三国,或者是在中国古代,都很难找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臣,正如陆游所说,“千载谁堪伯仲间”一样。诸葛亮可以说是尽到了一个丞相应尽的职责。不过,人无完人。在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史学家都认为诸葛亮长于政治,治理,而短于军事。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评价: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与诸葛亮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官员,大部分都认为诸葛亮长于治理,外交事务。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长于军事,还是政治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除了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官员给诸葛亮的评价之外,还可以从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表现出来。
诸葛亮一生都做了什么事情呢?说白了围绕着《隆中对》来演化,而《隆中对》战略之战,只是说了大概的战略方向,先取荆州,然后图益州,再出秦川,结合荆州之兵共同北伐!其实诸葛亮所提战略,只是一个方向而已,至于具体的行军布阵,诸葛亮是一字未提。
从上文分析得知,在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确是比较擅长政治。而对于军事,诸葛亮本人是不太精通的。
除了在《隆中对》战略之中可以表现出来,诸葛亮不精军事之外,其实诸葛亮平生还犯了3大错误,这三个错误足以体现出诸葛先生是不精军事的。
第一错:在刘备面前进言,劝谏灭掉刘封。
刘封,乃是刘备义子。在刘备入主川蜀之时,大放异彩,在历史上刘封有三个正向的评价: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这三个关键词,除了性格刚猛之外,其余两个皆是一代大将应该具备的特点。
然而,刘封是怎么死的呢?他并没有死在战场之上,而是死在了诸葛亮的嘴下。
在《三国志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从上述史料记载来看,在刘封拒绝支援关羽之后,诸葛亮是直接以刘封性格刚猛之理由建议刘备除掉刘封。这个理由看起来非常牵强,也非常自私。在当时,刘封最大的错误就是拒绝支援关羽。
但仅仅是这个理由,根本不足以让刘封致死!明代历史学家李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刘封虽不出救,其罪正与糜芳同科,俱是情有可原者也。”,李贽认为当时刘封虽然没有援救关羽,但这条罪状不足以致死罪,而且是情有可原。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当年关羽没有说什么,回去之后一定要严惩糜芳,相信糜芳也不会心寒弃荆州而去。如此一来,关羽也不会落得退无据城之窘境。
同样的道理,对于刘封而言如果诸葛亮对他稍微宽容一点,后期的蜀国也不会落得没有大将可用的尴尬局面。总体说起来,诸葛亮建议刘备除掉刘封,除了替刘禅扫清了障碍之外,没有一点点好处,对于蜀汉来说。
第二错:北伐期间,斩杀参军马谡。
提到马谡,相信不少朋友便会联想到三国时期一个典故,叫“失街亭”,这个典故是三国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转折点,特别是对于蜀汉来说。如果,街亭守将马谡当时守住了街亭,那么诸葛亮的北伐大队便有机会踏足长安,如此匡扶汉室也将更进一步。
历史上的诸葛亮,知道蜀国国力远不如曹魏,因此他稳打稳战。实行分兵作战的攻坚战略,首先让魏延、吴壹等将统兵3万攻打冀城。然后派遣马谡、王平等统兵3万扼守街亭、列柳城一线,而诸葛亮亲自统兵大约3万左右坐守在西县,作为中军可以随时支援的机要部队。
如果真的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来走,倘若马谡真的堵住街亭,让曹魏军马不能及时相救,诸葛亮或许真的可以实现战略蓝图。只不过呢,马谡这个年轻人却不听诸葛亮之言,“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军队扎营在山上。马谡直接违反诸葛亮军事调令,不但丢掉街亭,而且也让魏延,诸葛亮的大军都要返回汉中。
第一次北伐,也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告终。但是诸葛亮在退军之后,便追究了马谡的责任,诸葛丞相是依照军令状把马谡给斩了。
马谡一死直接导致蜀国后期没有像样的参军人才,以至于后期的姜维几乎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如果,诸葛亮不追究马谡的失职之责,后期姜维伐魏时,便多了一个得力助手。
在历史上,诸葛亮其实也知道马谡是一个人才,但是为了法度,挥泪斩马谡。但这其实就是诸葛亮的不通权变了,倘若是司马懿,他定会找到一个可以不斩马谡的方法。司马懿与诸葛亮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按部就班,而另外一个则是非常通达权变之术。
第三个错误,设计除魏延。
公元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未果,而身将亡之际,诸葛亮下令三军缓缓退回汉中。并且遗计让马岱陈斩魏延。诸葛亮的理由是,在他死后魏延必反!当然了,这仅仅是诸葛亮的单方面考虑。
那么在诸葛亮死后,魏延真的反了吗?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他并没有谋反,只不过是带兵准备斩杀跟他不太友好的杨仪。除此之外,魏延似乎并没有什么过分之举!
但是,作为蜀国一代将帅,诸葛亮他却仅仅凭着自我感觉,便把一代大将魏延给设计除去!于公、于私都是说不通的!在蜀汉后期,姜维北伐基本没有可用的先锋大将,以至于廖化批甲上阵。
如果魏延尚在,姜维北伐不会如此被动。
再者,前期魏延帮助刘备镇守汉中长达10年之久,这足以看出魏延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大将。进可攻,退可守,像魏延这样的人,于国,于私,都是有百利的。只不过魏延最大的缺点是跟同事之间搞不好关系,就跟上将军关羽一样,以至于最终落得个被灭三族的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