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粲:七哀诗

王粲:七哀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阿斗木 访问量:4303 更新时间:2023/12/31 14:52:25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著有诗赋等文章共六十篇,今人俞绍初老师有点校的《王粲集》。

在他的诗文中,比较有名的是《七哀诗》,今天先来讲一下《七哀诗》。

《七哀诗》共三首,又以第一首较为出名,咱们就来讲讲第一首。

七哀诗·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首先说下题目。

七哀,据今人考证,并非是说有七件哀痛的事情,最初有这个名字,多半是与音乐有一定关系。王粲是最早用《七哀诗》为题的,同时代的曹植也有同题作品,后人不少以此为题描写战乱、离别等内容,后世竟成为一种诗歌体裁。

解释一下诗中的字句。

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对举,是东汉的首都,后董卓作乱,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称长安为西都。

豺虎,迁都长安后,董卓原部下李傕郭汜继续作乱,豺虎指此二人。遘患,作乱。

复弃,当年董卓作乱,诗人离开洛阳到了长安,如今长安又动乱,诗人不得不离开,所以是复弃,一个复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中国,这里指的是京师长安。

适,前往。荆蛮,荆是荆州,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诗人指自己投身荆州刘表

追攀,离别前攀车相送。霸陵,西汉时文帝的陵墓,位于现西安东郊,又有霸桥,为当时离开西安的必经之处,因而成为后世离别时常用的地名。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篇目,是感叹周王室衰微之作。

这首诗写得比较分明 ,咱们就不逐句翻译了,大体说说。

长安动乱,诗人不得不再次动身离开,前往南方躲避,身边的亲人来送别,大家都很悲伤,因为在动乱年代,这一别可能便是永远,于是扶着马车来告别。

诗人离开城市,一路上见到地上多是因战乱而离下的白骨,遮蔽了一片片平原,甚是悲惨。

正在伤心之时,却见路边有个饥饿的妇人,抱着一个孩子,将孩子放到草丛中转身走了。诗人当时肯定很吃惊,怎么会这样,但马上又明白,一定是大人养活不了孩子,只好遗弃以自保。

被丢弃的孩子在草丛里放声大哭,妇人回头瞻望,也已经是泪流满面。

她说,儿啊,莫怨做娘的心狠,我都不知自己身死何处,母子两人又如何能够双全?

此情此景,让诗人看了心中颇是不忍,但又没什么办法,只好打马驱车离开,不忍再见。

诗人一路南行,行至霸陵桥边,回望长安,吟诵起《诗经》里那首《下泉》的诗句,“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这一刻,诗人领悟了《下泉》作者的真切感受,那种对于王室衰微的悲叹,不由得黯然神伤。

这首诗写得明白如话,主题直面时世,写当时战乱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慷慨和悲凉。

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哀,是一层一层揭开的。

本来时局动荡,个人再次背井离乡已经够令人辛酸的,结果在路上见白骨遍地,又路遇一位被迫遗弃孩子的母亲,这又是悲中之悲。

在诗的结尾,诗人登高回望,想起故国正遭受荼毒,国家沦丧没有前途,这才是更令他悲哀的。

一个人说伤心,可以说自己伤心死了,但如诗人这样,把自己的遭遇、时局的动乱,其他人的痛苦,以及国家的陷落这样一层层铺陈来写,有整体也有个体,有全局也有细节,一笔接一笔,勾勒出一幅流离、动乱的画面,则尤见沉痛和悲凉。

王粲位列建安七子之首,建安风骨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特色,从这首诗中可见一二。

我比较佩服的是王粲这首诗直面当下,痛陈时艰,忠实于时代,忠实于自己,忠实于人民遭受的苦难。

好啦,今天这期先到这里,让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故事:

标签: 七哀诗王粲董卓下泉长安

更多文章

  • 瀛奎律髓96·卷35庭宇类,宋人登楼作诗,巧用庾亮王粲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王粲,庾亮,七律,旧宅,宋人,汉朝,三国,东汉,刘禹锡,白居易,瀛奎律髓

    前言继续第35卷庭宇类,方回在这一卷中选录了三十首七言律诗。其中唐人中只选了刘禹锡、方干、张籍三人的作品,其他的都是宋诗。其中一首宋诗用典巧妙,受到方回的赞赏。一、题于家公主旧宅刘禹锡绕树荒台叶满池,箫声一绝草虫悲。邻家犹学宫人髻,园客争偷御果枝。马埓蓬蒿藏狡兔,凤楼烟雨啸寒鸱。何郎独在无恩泽,不似

  • 王粲《登楼赋》:第一首讲登楼的文学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王粲,登楼赋,楚辞,诗人,后世

    说起登楼的诗歌,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二十字,写了一副阔大气象。但要说到写登楼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就要数王粲的这首《登楼赋》,可谓是爬高楼抒情的鼻祖。首先,介绍一下背景知识。王粲的这篇作品叫做赋,严格说来,赋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

  • 典雅明快,天真情怀---王粲国画小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老王说画标签:王粲,画家,国画,小品,丹青,诗人,东汉,汉朝,三国

    典雅明快,天真情怀---王粲国画小品赏析新生代画家王粲出生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南山地,家山的云蒸雾绕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孕育了他充满诗情画意的性情。王粲的作品以淡墨 ,浓墨,焦墨表现画面的基本风貌 ,计白当黑,再以色彩点出主题,构成他作品气韵生动的本象。王粲的大型作品灵活运用各种皴法结合写出物像的基本

  • 王粲:建安七子中的最强大脑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王粲,曹操,曹丕,刘表,建安,魏国

    王粲,山阳高平人,在今天的山东济宁微山县。他祖上即在汉朝为官,多人位至三公。他父亲王谦曾担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想和王家攀门亲戚,把自己两个儿子介绍给王谦,王谦不同意,可见人家老王家心气、地位之高。董卓作乱,汉献帝西迁,年少的王粲跟着到了长安,恰巧被左中郎将蔡邕发现了,觉得这个少年不简单。蔡邕那时

  • 刘表曾外孙、王粲孙子,虽英年早逝,但有着划时代的易学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刘表,王粲,周易,庄子,道家,王弼,诗人,东汉,道德经,建安七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又称新道家,亦称形而上学)兴起,清谈成风。当时的士族名流大都卷入其中,何晏、王弼等人也不例外。如此一来,易学的研究受到了影响。随之,中国国学史上,出现了继汉朝“象数派”之后的另一大易学研究流派,那就是“义理派”。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弼。一、官宦豪门,诞生了机智聪慧的一代英才

  • 王粲位列建安七子之首,长相奇丑无比,葬礼上曹丕学驴叫为其送行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王粲,曹丕,曹植,曹操,孔融,刘表

    文|飞鱼说史建安七子,除陈思,其余略同,而仲宣为伟,局面阔大,公干气紧,不如仲宣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方东树建安七子,在历史文坛上,极富盛名,这七人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完全知晓这七人名号的人并不多,不少人最为熟悉的还是孔融,毕竟他四岁的时候干了一件被

  • 王粲:三国时被封侯的诗人,长相丑陋不拘小节,怀才不遇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王粲,曹操,刘表,曹植,曹丕,登楼赋

    王粲:登楼感不遇,驴叫鸣悲声标题说的其实是两个典故,一个是王粲感自己怀才不遇,登楼作赋;另一个是他死后曹丕带着一帮人去祭奠,说他平生喜欢听驴叫,遂一起学驴叫为他送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个著名的词叫“建安风骨”,这一时期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

  • 王粲:长得丑有怪癖,张仲景言中他40岁没命,葬礼上曹丕演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王粲,曹丕,刘表,曹操,孔融,诗人,张仲景,世说新语,建安七子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场葬礼正在举行,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葬礼。死者身为侍中(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且深得魏王及诸子的厚爱,所以这场葬礼也尽量能够体现出对死者的无限追思,策划得颇有创意。葬礼现场,没有鞭炮鼓乐声,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嚎哭声,倒是此起彼伏不着调的驴叫不绝入耳。这是办的哪门子

  • 奈世无刘表,王粲畴依,从人物形象分析,刘表一族为何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归客历史标签:刘表,刘备,孙权,魏延,甘宁,诗人,三国,东汉,王粲畴依,曹操手下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那么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末三国了。在这段近百年的乱世中,华夏大地上群雄割据,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但想要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光靠自身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大批贤臣良将辅佐才行的。比如虎踞荆襄的刘表,就是靠着手下7个猛将,才能安稳的立足于乱世的。只可惜树倒猢狲散,后来刘表病逝,

  • 王粲:“建安七子”之首,凭超强记忆力闻名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王粲,曹操,建安,曹丕,曹植,刘表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粲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曹操除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有名的文学家,合称“三曹”。在曹操身边,除了有战将千员外,还有一帮文人,他们的文章写的也很好,由于当时的汉献帝年号是建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