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记载,王粲著有诗赋等文章共六十篇,今人俞绍初老师有点校的《王粲集》。
在他的诗文中,比较有名的是《七哀诗》,今天先来讲一下《七哀诗》。
《七哀诗》共三首,又以第一首较为出名,咱们就来讲讲第一首。
七哀诗·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首先说下题目。
七哀,据今人考证,并非是说有七件哀痛的事情,最初有这个名字,多半是与音乐有一定关系。王粲是最早用《七哀诗》为题的,同时代的曹植也有同题作品,后人不少以此为题描写战乱、离别等内容,后世竟成为一种诗歌体裁。
解释一下诗中的字句。
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对举,是东汉的首都,后董卓作乱,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称长安为西都。
豺虎,迁都长安后,董卓原部下李傕、郭汜继续作乱,豺虎指此二人。遘患,作乱。
复弃,当年董卓作乱,诗人离开洛阳到了长安,如今长安又动乱,诗人不得不离开,所以是复弃,一个复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中国,这里指的是京师长安。
适,前往。荆蛮,荆是荆州,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诗人指自己投身荆州刘表。
追攀,离别前攀车相送。霸陵,西汉时文帝的陵墓,位于现西安东郊,又有霸桥,为当时离开西安的必经之处,因而成为后世离别时常用的地名。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篇目,是感叹周王室衰微之作。
这首诗写得比较分明 ,咱们就不逐句翻译了,大体说说。
长安动乱,诗人不得不再次动身离开,前往南方躲避,身边的亲人来送别,大家都很悲伤,因为在动乱年代,这一别可能便是永远,于是扶着马车来告别。
诗人离开城市,一路上见到地上多是因战乱而离下的白骨,遮蔽了一片片平原,甚是悲惨。
正在伤心之时,却见路边有个饥饿的妇人,抱着一个孩子,将孩子放到草丛中转身走了。诗人当时肯定很吃惊,怎么会这样,但马上又明白,一定是大人养活不了孩子,只好遗弃以自保。
被丢弃的孩子在草丛里放声大哭,妇人回头瞻望,也已经是泪流满面。
她说,儿啊,莫怨做娘的心狠,我都不知自己身死何处,母子两人又如何能够双全?
此情此景,让诗人看了心中颇是不忍,但又没什么办法,只好打马驱车离开,不忍再见。
诗人一路南行,行至霸陵桥边,回望长安,吟诵起《诗经》里那首《下泉》的诗句,“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这一刻,诗人领悟了《下泉》作者的真切感受,那种对于王室衰微的悲叹,不由得黯然神伤。
这首诗写得明白如话,主题直面时世,写当时战乱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慷慨和悲凉。
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哀,是一层一层揭开的。
本来时局动荡,个人再次背井离乡已经够令人辛酸的,结果在路上见白骨遍地,又路遇一位被迫遗弃孩子的母亲,这又是悲中之悲。
在诗的结尾,诗人登高回望,想起故国正遭受荼毒,国家沦丧没有前途,这才是更令他悲哀的。
一个人说伤心,可以说自己伤心死了,但如诗人这样,把自己的遭遇、时局的动乱,其他人的痛苦,以及国家的陷落这样一层层铺陈来写,有整体也有个体,有全局也有细节,一笔接一笔,勾勒出一幅流离、动乱的画面,则尤见沉痛和悲凉。
王粲位列建安七子之首,建安风骨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特色,从这首诗中可见一二。
我比较佩服的是王粲这首诗直面当下,痛陈时艰,忠实于时代,忠实于自己,忠实于人民遭受的苦难。
好啦,今天这期先到这里,让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