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粲:长得丑有怪癖,张仲景言中他40岁没命,葬礼上曹丕演闹剧

王粲:长得丑有怪癖,张仲景言中他40岁没命,葬礼上曹丕演闹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4293 更新时间:2023/12/29 9:36:09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场葬礼正在举行,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葬礼。死者身为侍中(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且深得魏王及诸子的厚爱,所以这场葬礼也尽量能够体现出对死者的无限追思,策划得颇有创意。

葬礼现场,没有鞭炮鼓乐声,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嚎哭声,倒是此起彼伏不着调的驴叫不绝入耳。这是办的哪门子丧事呀,咋弄得像今天的综艺节目一般?

你没听错,就是驴叫声,但这声音不是出自驴嘴,而是来自人之口。但见魏国世子曹丕站在灵柩前,对死者生前好友、凭吊来宾发号施令——

“棺中逝者生前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听个驴叫。各位!各位!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沉痛哀悼,让我们一起用他生前最喜欢的驴叫声为他送行吧!来吧!我带头,跟我学驴叫,用激昂的驴鸣送先生上路吧!”

这画面是不是太有趣了。曹丕领头,来宾一个接一个捏着鼻子学驴叫,一片南腔北调的驴鸣汇成了一曲哀乐,这就是史上有名、古今绝版的“驴鸣送葬”,典出《世说新语.伤逝》。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这好驴鸣的王仲宣乃是东汉末年文学家、高官王粲。可别以为他是个打小在驴圈长大的穷家小子,好驴鸣是对艰难岁月的怀念。相反,王粲出生名门望族,连爷爷都是官二代,但他并没有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颇有进取心、事业心。

王粲有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再加上饱读诗书,所以少有才名。时乃乱世,想找个既体面又收入不菲的工作不容易,王粲也不例外,这不一开始投奔荆州牧刘表并没有重用。

其实,这也不能怨刘表。因为王粲实在是长得太寒碜,其貌不扬也就罢了,还矮矬矬、瘦撇撇,就这形象咋能跟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八俊”之一的刘表相提并论呢?

刘表觉得王粲拿不出手,也就只能充分发挥他的长处,让王粲干些秘书活,写点公告、发言稿,起草征讨书、劝和信之类。就这样,他一混就是上十年,反正没事就吟诗作赋,也算是逍遥自在。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挂了,王粲、蔡瑁等劝说继位的刘琮:“刘备都干不赢曹操,我们何必拿鸡蛋碰石头呢?直接投降不就得了,保得性命不说,还能继续呆在荆州,多好哇!”

就这样,曹操在王粲等“配合”下,轻松将荆州收入囊中,王粲也因此官至侍中,可别小看这个侍中,在魏王国,它就是事实上的宰相。

虽然,王粲平时喜欢迎合吹捧领导老曹,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人家肚子里边有真货,也能干出成就来。他不仅能为领导释疑解惑,还能够制典立章。这样的人,领导当然喜爱了。

更令人羡慕的是,王粲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领导的儿子打得火热,曹丕、曹植那是相当地尊重他,经常与其一起说文解字、谈诗论赋。后来的魏文帝曹丕更是将王粲与孔融徐干阮瑀等奉为“建安七子”。

《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带着王粲南征孙权,次年春,得胜班师回朝,却没想到王粲还没回到邺城就一病不起,客死归途,四十一岁人生到此结束。为了表达哀痛之情,曹丕亲自主持追悼会,率众以先生生前最喜欢听的驴鸣声为他送行,这也就有了开头那令人惊异的场景。

我们可能都有些好奇,这样一位饱学儒士,为何不好琴瑟鼓乐之音,偏偏爱上了这有些粗俗不着调的驴叫呢?有人提出,这是曹丕现场胡诌的,“太子”说王粲喜欢驴叫,别人还能说“不”?“太子”都带头叫了,别人还敢不叫?

不过,从曹丕和王粲在文学上的交往来看,此言谬矣。要知道,二人并称为“曹王”,足见他们造诣相当、交情甚深。有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曹丕刻意去作弄或者贬低王粲,这不是往“曹王”这个金字招牌上抹黑吗?

所以,我宁愿相信《世说新语》这部南朝小说杜撰了这个故事,也不愿意相信是曹丕的恶作剧。好歹是个文化人,还是“国之储君”,他断然干不出这种荒唐事。那么如果《世说新语》所载真有其事的话,那,王粲为何就好上了驴叫呢?

魏晋时代风云动荡,政治斗争和疆场拼杀在同步进行,朝不保夕的事情司空见惯。“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就是因为太有个性,刚正不阿、侮慢权臣,被曹丞相杀害,还株连全家,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圈子,可能就是明天的陷阱;太出众,可能就会成为出头鸟。聪明的王粲当然明白这些,与其跟着别人一起赏舞听乐,倒不如独听驴鸣。这样就不会有人跟着自己“同流合污”,如此独善其身,王粲就用这种独特的方式避免掉进政治漩涡。

其实,王粲在刘表账下“潜伏”近十载,虽然衣食无忧,但不得志的郁闷让他心中颇为压抑,他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来排遣发泄,渡过漫长岁月。那他为什么就选中了驴鸣这种另类的消遣方式呢?且让我们来了解一些驴这个东西。

驴是个外来物种,它起源于非洲,5000年前才被驯化。秦代开始才从印度等地进入中原,那时人们把它当宠物一般对待,是个稀罕尊贵的玩意儿。到了汉代,大批驴、骡进入内地,它们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变成了受苦出力的役畜。

纵观驴的“变化史”,就不难理解王粲为何爱上了驴,因为这就是他的写照。自己出生在数代高官之家,却不能像先人那样建功立业,如今还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活着,这不就是从人间宠物到卑陋畜牲的那头驴吗?

所以,王粲就只能用驴鸣来表达自己的愤懑和悲伤,虽然别人听不懂那没有韵调的悲鸣,但王粲却能让驴把自己的抗争之声、不满之音表达出来。如同嵇康打铁、刘伶醉酒一样,只有他能懂驴,只有他一个人独恋驴鸣。

还别说,王粲这一举动此后还有粉丝。过了几十年,西晋出了个狂人孙楚,他才藻卓绝,爽迈不群,挚友王济死了,葬礼上,孙楚学驴叫以表沉痛哀悼,引得旁人大笑,悼念场一下子成了喜乐会。

“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后汉书》中又载,东汉后期的汝南隐士戴良因为母亲喜欢听驴叫,就经常学驴叫给母亲听,那声音就像头真驴在叫唤,母亲听了甚是欢喜。

王粲有如此情深义厚的朋友,相信黄泉路上的他,是笑着走的。不过,逝世那年王粲也才四十出头,这个年龄算是走得有点匆忙。其实,王粲的病早在20年前就已经被“医圣”判了死刑。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皇甫谧所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王粲20岁的时候,遇见了医圣张仲景,没想到张仲景皱着眉头告诉王粲:“你病了,还病得不轻,40岁你的眉毛将会脱落,再过半年你就得告别这个世界了。”

当时正年轻的小伙子能吃能睡,活蹦乱跳的,哪里听得进这番“鬼话”,更没有把张仲景“服食五石汤能够治病”的忠言当做耳旁风。

过了些时候,二人再度“重逢”,王粲骗张仲景说自己遵医嘱服了药,但这哪里逃得过医圣的眼睛,张仲景直言:“看脸色就知道你没喝过汤,我看你是不要命了。”

张仲景的话,王粲依然置若罔闻,压根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谁能想到,真的就在40岁时,王粲眉毛开始脱落,但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半年后他就在张仲景的预言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从王粲的临床表现以及医圣开的药方分析,他是得了麻风病;也有人认为,结合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嚎泣之哀”的史实,他是死于当时的大疫。那么王粲当年到底是得的啥病呢?

更多文章

  • 奈世无刘表,王粲畴依,从人物形象分析,刘表一族为何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归客历史标签:刘表,刘备,孙权,魏延,甘宁,诗人,三国,东汉,王粲畴依,曹操手下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那么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末三国了。在这段近百年的乱世中,华夏大地上群雄割据,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但想要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光靠自身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大批贤臣良将辅佐才行的。比如虎踞荆襄的刘表,就是靠着手下7个猛将,才能安稳的立足于乱世的。只可惜树倒猢狲散,后来刘表病逝,

  • 王粲:“建安七子”之首,凭超强记忆力闻名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王粲,曹操,建安,曹丕,曹植,刘表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粲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曹操除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有名的文学家,合称“三曹”。在曹操身边,除了有战将千员外,还有一帮文人,他们的文章写的也很好,由于当时的汉献帝年号是建安,因

  • 名士王粲,先追随刘表,后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王粲,刘表,曹操,袁绍,太守,曹魏,诗人

    引言:《典略》中记载: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由于文学成就突出,因此被大家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当朝太尉便是他的爷爷,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之中,他自小便要学习为官之道,因此他在他年少时期就颇有盛名,被

  • 曹操杀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祸,实则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曹操,崔琰,袁绍,曹丕,丞相

    史载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这么看来,他小时候就是个闷葫芦,而且崇尚武功。他到了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这个正卒是什么概念?就是服徭役。汉制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

  • 曹操赐死崔琰,堪称三国头号冤案?(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曹操,崔琰,荀彧,曹丕,孙礼,刘备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崔琰上期讲到曹操攻破袁绍后,经统计得知,冀州户籍竟达三十万之众,曹操喜出望外,激动地对崔琰说,冀州可是个大州啊!本想着崔琰会夸他几句,没想到却被崔琰痛斥一顿,说曹操面对尸横遍野的百姓,不先去探查民情,安抚民心,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却在这里算计户籍,岂不辜负了百姓

  •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崔琰?-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崔琰,曹丕,荀彧,东汉末年,袁绍

    我们在读三国历史的时候,经常谈到曹操很懂得人才的价值,所以礼贤下士,网罗了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同时曹操也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所以才规避了很多风险,让自己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逐渐的做大。但历史上记载,同样的曹操也曾杀掉很多人才,包括孔融,许攸,荀彧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曹操在成为魏王后,为什么要杀掉

  • 越耿直越遭人讨厌,崔琰应该怎么破局,学学曹操身边这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崔琰,袁绍,贾诩,刘表,东汉,汉朝,诗人,司马懿,曹操手下

    崔琰是东汉末年曹操阵营中主典选举的重要人物,在任期间,历史记载“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是一个历史评价高、群众认可度也高的正人君子。但最后却因一句话被曹操猜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当时很多人为崔琰的死而叫屈,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感慨说:“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其实,崔琰

  • 阮瑀:曹操为了找我把山都烧了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曹操,阮瑀,七哀诗,檄文

    阮瑀,陈留尉县人,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尉氏县。年少时,阮瑀曾得当时的名人蔡邕教导,文采斐然,不过也有些文人的习气。建安年间,中都护曹洪想让他为自己管理文书,阮瑀坚决不从。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文名,也征召他为官,结果阮瑀就是不答应。曹操心想,一回不行,我就两回,不信说不服你。结果,阮瑀竟然遁入山中,躲起来不

  •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孟达,大军,蜀汉,曹丕,姜维,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不可能派兵是接应孟达的,因为孟达与诸葛亮是通过书信来往的。也就是说,孟达只是在信上说要叛魏归蜀,但他是真叛变还是假叛变,诸葛亮还无法100%确定。如果司马懿安排孟达假叛变,以此引诱诸葛亮出来。那么,诸葛亮一过来就会被歼灭,所以,诸葛亮不会做这种傻事的。在曹丕那里,他得到了赏

  • 古代名人智慧:司马懿兵贵神速破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司马懿,孟达,平定,宛城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自己应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