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粲:“建安七子”之首,凭超强记忆力闻名三国

王粲:“建安七子”之首,凭超强记忆力闻名三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1098 更新时间:2023/12/25 2:01:12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粲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国时期,曹操除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有名的文学家,合称“三曹”。

  在曹操身边,除了有战将千员外,还有一帮文人,他们的文章写的也很好,由于当时的汉献帝年号是建安,因此,这帮人里最优秀的七个人合起来称为“建安七子”,分别是: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在这七人里,王粲[càn]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少年时即有才名,为当时的大学者蔡邕所赏识。

  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还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两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何进觉得王谦是名门之后,而自己的出身比较低,所以想和王谦联姻来提高自己的门第,但王谦很有骨气,不和外戚联姻,没有同意。

  初平二年(191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迁都到了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并在长安认识了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蔡邕见到王粲一交谈,就觉得他是一个奇才。

  蔡邕是当时天下公认的大学问家,到他家里拜访的客人非常多,常常都能把街道堵塞了。

  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急忙跑出去迎接,慌忙之下把鞋子都穿反了。别的客人们都以为来了一位重要的人物。

  结果等蔡邕把王粲迎进来后,才发现是一个很年轻的少年,身材还矮小,在场的客人都非常很吃惊。

  蔡邕解释说:“此王公(祖父王畅)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三国志·卷二十一》)

  初平四年(193年),17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皇帝也下诏书征他为黄门侍郎。但王粲认为长安局势混乱,所以都没有赴任。

  不久,王粲跑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没想到刘表见他貌不惊人,年少体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也没重用他。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王粲就劝说刘表的次子刘琮向曹操投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王粲为丞相的助手,并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王粲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并有过目不忘之才,别人向他提问,没有他答不上来的。

  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里记载的两件小事,就能证明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一个石碑,他们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说可以,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还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盘上的布局,王粲就按照记忆恢复了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认为他是胡诌的,于是又摆出一个棋局,然后拿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再摆一次,结果又是完全没有摆错。

  王粲擅长写文章,拿起笔来往往一挥而就,写好后也从来不用修改,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是,让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王粲作品风格清丽,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王粲跟随曹操一起去攻打东吴。次年春,王粲在行军途中和“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俱死于瘟疫,王粲去世时年仅41岁。

  王粲去世后,好友曹丕当时还是世子,他亲率众文士为王粲送葬。为了体现对王粲的怀念之情,曹丕对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现场响起一片驴鸣之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驴鸣送葬”。

标签: 王粲曹操建安曹丕曹植刘表

更多文章

  • 名士王粲,先追随刘表,后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王粲,刘表,曹操,袁绍,太守,曹魏,诗人

    引言:《典略》中记载: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由于文学成就突出,因此被大家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当朝太尉便是他的爷爷,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之中,他自小便要学习为官之道,因此他在他年少时期就颇有盛名,被

  • 曹操杀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祸,实则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曹操,崔琰,袁绍,曹丕,丞相

    史载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这么看来,他小时候就是个闷葫芦,而且崇尚武功。他到了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这个正卒是什么概念?就是服徭役。汉制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

  • 曹操赐死崔琰,堪称三国头号冤案?(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曹操,崔琰,荀彧,曹丕,孙礼,刘备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崔琰上期讲到曹操攻破袁绍后,经统计得知,冀州户籍竟达三十万之众,曹操喜出望外,激动地对崔琰说,冀州可是个大州啊!本想着崔琰会夸他几句,没想到却被崔琰痛斥一顿,说曹操面对尸横遍野的百姓,不先去探查民情,安抚民心,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却在这里算计户籍,岂不辜负了百姓

  •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崔琰?-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崔琰,曹丕,荀彧,东汉末年,袁绍

    我们在读三国历史的时候,经常谈到曹操很懂得人才的价值,所以礼贤下士,网罗了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同时曹操也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所以才规避了很多风险,让自己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逐渐的做大。但历史上记载,同样的曹操也曾杀掉很多人才,包括孔融,许攸,荀彧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曹操在成为魏王后,为什么要杀掉

  • 越耿直越遭人讨厌,崔琰应该怎么破局,学学曹操身边这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崔琰,袁绍,贾诩,刘表,东汉,汉朝,诗人,司马懿,曹操手下

    崔琰是东汉末年曹操阵营中主典选举的重要人物,在任期间,历史记载“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是一个历史评价高、群众认可度也高的正人君子。但最后却因一句话被曹操猜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当时很多人为崔琰的死而叫屈,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感慨说:“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其实,崔琰

  • 阮瑀:曹操为了找我把山都烧了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曹操,阮瑀,七哀诗,檄文

    阮瑀,陈留尉县人,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尉氏县。年少时,阮瑀曾得当时的名人蔡邕教导,文采斐然,不过也有些文人的习气。建安年间,中都护曹洪想让他为自己管理文书,阮瑀坚决不从。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文名,也征召他为官,结果阮瑀就是不答应。曹操心想,一回不行,我就两回,不信说不服你。结果,阮瑀竟然遁入山中,躲起来不

  •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孟达,大军,蜀汉,曹丕,姜维,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不可能派兵是接应孟达的,因为孟达与诸葛亮是通过书信来往的。也就是说,孟达只是在信上说要叛魏归蜀,但他是真叛变还是假叛变,诸葛亮还无法100%确定。如果司马懿安排孟达假叛变,以此引诱诸葛亮出来。那么,诸葛亮一过来就会被歼灭,所以,诸葛亮不会做这种傻事的。在曹丕那里,他得到了赏

  • 古代名人智慧:司马懿兵贵神速破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司马懿,孟达,平定,宛城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自己应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

  • 三国时期,名将孟达轻松斩杀徐晃,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仙王的日常标签:孟达,蜀汉,刘备,关羽,曹魏,刘封,古装剧,军事法,军事制度,徐晃(外交官),三国(电视剧)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公鸡掐架,都是先拉开架势,在瞪眼抖冠,再跳起来掐对方。而一提到古代的战争,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一画面:在城外荒野,两军分列两边,双方主将站在各自军阵之前。双方先是交替叫阵,气势汹汹,很有洪水猛兽的味道。而后,便扬鞭策马,兵刃向前,一决胜负。这种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其实更多地存在于影视

  • 马谡死得冤枉,前有诸葛亮,后有孟达坑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诸葛亮,孟达,马谡,司马懿,魏国,魏延

    大家都知道一个关于三国时候的名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什么诸葛亮要斩马谡,因为马谡丢失了伐魏的重要咽喉要地街亭。那么为何又要挥泪呢?因为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可以说是像父像师,像子像徒弟。诸葛亮心里很是不忍心,很不情愿杀马谡,可由于军令状等其他诸多因数,不得不杀马谡。那么为何秀才又说马谡死的冤枉,被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