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奈世无刘表,王粲畴依,从人物形象分析,刘表一族为何会输

奈世无刘表,王粲畴依,从人物形象分析,刘表一族为何会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归客历史 访问量:1868 更新时间:2024/1/27 13:47:15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那么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末三国了。在这段近百年的乱世中,华夏大地上群雄割据,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但想要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光靠自身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大批贤臣良将辅佐才行的。比如虎踞荆襄的刘表,就是靠着手下7个猛将,才能安稳的立足于乱世的。

只可惜树倒猢狲散,后来刘表病逝,这7个猛将也像荆州一样,被汉末三个最强力的诸侯曹刘孙瓜分了,曹刘各抢走3个,但最强的那个却跟了孙权。

那刘表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何他一去世他偌大的家业就瞬间灰飞烟灭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刘表和他手下的7个猛将。

单骑入荆州的“正牌皇叔”

说到皇叔,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刘备,其实不然。要论汉室宗亲,可以说刘表的皇叔身份比刘备更加可靠。据史料记载,刘表是西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汉室族谱都是有明确记录的。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下》: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鲁恭王之后也。

正因为如此,刘表从小就以皇族的身份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而刘表本事也非常勤奋好学,刚成年就成了天下闻名的文士,《后汉书》曾记载当时有八个品德学识的人为“八顾”,刘表就是其中之一。

东汉末年,朝廷内部腐败,宦官集团把持了朝政,汉王朝的文人、士大夫们不满宦官集团的专擅统治,于是决定联合起来对抗宦官集团,因此这些人被宦官们称为“党人”。

最终,文人士大夫们在斗争中落败,死伤惨重,而那些没死的文人士大夫们则被宦官集团给囚禁关押起来,限制了自由,而刘表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大将军何进开始掌权,宦官集团还是失势。

《后汉书·党锢列传》:“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禹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何进为了拉拢盟友一起对抗宦官集团,于是解除了党锢,重新用了一批文人士大夫,刘表就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朝廷的启用,被任命为“北军中侯”,统领洛阳北军的五个营。

董卓之乱时,当时的荆州刺史被孙坚所杀,荆州刺史这个职位就空了出来。董卓为了拉拢刘氏皇族的支持,同时也为了能够进一步控制荆州,于是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让刘表去荆州上任。

上任说起来简单,其实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知道董卓当时已经成了众矢之的,陷入了关东联军的包围,京师洛阳和南面的荆州已经断开了联系,洛阳到荆州的必经之路鲁阳宛城一带已经被袁术占领,导致刘表根本无法直接上任。

刘表虽然是个文人,但也是极有胆略的,他放弃带任何随从,只带着刺史信印,绕开了联合军的封锁,孤身一人前往荆州,这才得以上任,这就是著名的“单骑入荆州”。

《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入主荆州之后,刘表就展现出他那超出常人的政治手腕了。他先是娶了当地豪族蔡氏的女儿,成了蔡家的女婿,启用蔡瑁为大将,靠着蔡家的势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肃清了荆州内部的反对势力。

接着刘表启用了蒯越,蒯良兄弟为幕僚,听从他们的计策,收拢流民,安稳民心,靠着自己皇叔的身份,加上蔡氏、蒯氏两大家族的支持,很快就在荆州站住了脚跟,控制了除了袁术占据的南阳郡以外的荆襄七郡。

自从单骑入荆州之后,刘表虎踞荆襄,纵横汉江十几年,成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只可惜,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刘表反了严重失误,没有确立接班人就匆匆去世,这直接导致了刘表集团内部的彻底分裂。

物极必衰的刘表

建安十二年前后(207年),北方的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于是便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富饶的荆州,但此时刘表尚在世,曹操一时间也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刘表在晚年,不光在接班人问题上优柔寡断,就连战略目光也不如当年了。比如曹操与袁绍在官渡酣战之时,客居荆州的刘备就多次建议刘表提兵北上进攻曹操,但刘表始终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

建安十三年年初,刘表病重垂危,手下诸将纷纷都劝刘表就接班人问题赶紧表态,不要走了袁绍的老路。可刘表此时却犹豫不决,一直在长子刘琦和幼子刘琮之间摇摆不定。

关于刘表接班人的问题,史学界一直有两个说法。

一是刘表听从了刘备的建议,立长子刘琦为接班人,但此时刘备势微,被刘表的夫人蔡氏靠着家族势力强行修改了刘表的遗嘱,立了幼子刘琮为接班人。

二是刘表听从了夫人蔡氏和大将蔡瑁的建议,立了幼子刘琮为接班人。但不管怎样,刘表去世之后,蔡瑁等大部分将领拥护刘琮做了荆州之主。

刘表去世后,曹操再无后顾之忧,于是率领大军直扑荆州。

面对气势汹汹的曹军,荆州集团内部再次发生分裂,以蔡瑁为首的大部分将领认为曹军能征善战,荆州已经十几年没打仗了,肯定不是曹军的对手,应当投降曹军,让百姓免受战乱之祸。

而以刘备为首的少部分将领认为此时荆州仍有带甲十余万,完全有与曹军抗衡的力量,一旦投降曹军,刘表十几年的基业将毁于一旦。

只可惜,最终刘备还是没能说服众人,蔡瑁等人还是率领大部队直接投降了曹操,刘备无奈,只得率领自己的少数人马南下撤往江陵。雄踞荆州十几年的荆州集团就此灰飞烟灭。

虽然刘琮投降了,但此时曹操占领的只有荆州北部地区。而在赤壁之战曹操落败之后,荆州南部诸郡很快进入了割据局面,这也让刘备有了可乘之机。

刘表7个大将的最终归宿

前往提到,刘表7个大将,其中被曹刘各抢走3个,而曹操抢走的这三个,就是蔡瑁、张允、文聘三人。

说到蔡瑁,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不陌生,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其实不然。在正史上,蔡瑁可是一个相当有作为的大将。

蔡瑁出生荆州豪族蔡氏,在荆州当地有着非常崇高的威望,当年刘表能够顺利统治荆州就是靠着蔡氏家族的影响力。曹操占领荆州后,也是靠着蔡瑁家族的影响力,顺利的接管了荆州,可以说影响力这一块蔡瑁是不可忽略的。

不光如此,蔡瑁和另一名名将张允一样,可能是因为常年和东吴水军作战的缘故,十分熟悉水战,因此曹操接管荆州后,就任命为蔡瑁和张允为水军正副都督,统领水军。

那这两人的能力如何?那肯定是相当强的,强到东吴大都督周瑜都忌惮不已,甚至让周瑜不敢正面与之抗衡,最终周瑜利用蒋干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蔡瑁张允,这才让周瑜放心大胆的和曹操决战,可以说如果蔡瑁张允没死,赤壁之战胜负未可知。

文聘,在刘表去世之前,可以说是刘表最器重的外姓将领,一直让文聘驻守长江北岸的宛城新野一带,成为了荆州北部最强力的屏障。让曹操南下有所顾忌的,语气说是刘表,不如说是文聘。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落败,但仍旧控制荆州北部地区,于是任用文聘镇守江夏郡。在文聘镇守江夏的几十年里,文聘多次击退孙权的进攻,史书上记载的“名震敌国”四个字就足以说明其能力!

而投靠刘备的三名大将,都是出了名的悍将,分别是霍峻、魏延、黄忠。

霍峻就是少数不肯投降曹操而投降刘备的将领之一。霍峻本是一个基层将领,曾虽刘备参加入川之战,之后奉命镇守葭萌关,而葭萌关之战,就成了霍峻的高光时刻。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和刘璋翻脸,刘备南下围攻成都,留霍峻镇守后方葭萌关,刘璋联合汉中张鲁,让张鲁进攻葭萌关,企图前后夹击刘备。于是张鲁派军数万余人进攻葭萌关。

此时镇守葭萌关的霍峻手下只有几百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霍峻没有丝毫胆怯,坚守了葭萌关一年之久,一直撑到刘备回援,最终霍峻成了刘备心腹大将,被任命为梓潼太守,镇守蜀中的心腹地区。

黄忠和魏延,根据演义的说法,本是长沙太守韩玄的部下,二人均在关羽征长沙时归顺了刘备。

两人都跟随刘备参加了入川之战,黄忠更是在随后的汉中争夺战中大显身手,于定军山一役中阵斩曹军汉中方面军的总司令夏侯渊,使得刘备军在汉中争夺战取得全面胜利!

魏延也是刘备颇为看重的名将,攻下汉中后,要留一个大将镇守,诸将都认为刘备会留张飞镇守汉中,可刘备却出乎众人意料的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足以见得刘备对魏延的器重!

当刘备问魏延如今当上汉中太守有什么想说的时候,魏延便说出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壮语!

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在镇守汉中十几年期间,未曾有失,在随诸葛亮北伐的战斗中更是屡立奇功,一直是蜀汉军中的中流砥柱!

最后一位跟随孙权的名将那就是甘宁,其实严格来说,甘宁早在刘表死之前就投靠了孙权。甘宁本是刘表部将黄祖的部下,因不满黄祖专横跋扈,加之不受重用,故而投靠了孙权。

甘宁投靠孙权后,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信任,允许甘宁自己招募部曲,这种信任对甘宁这样的降将来说是很难得的。

甘宁也没有辜负孙权的信任,在之后的濡须口之战中,创下了“百骑劫魏营”的壮举,成了东吴第一猛将!可以说,甘宁是这7个猛将中,最强的那个!

结语

虽然这7个猛将在日后都创下了非常辉煌的战绩,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在离开刘表之后才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的,这也侧面说明了,刘表用人不识,故而也印证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句老话。

(裴潜:“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 刘景升,仁义之主也”)《三国志》

更多文章

  • 王粲:“建安七子”之首,凭超强记忆力闻名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王粲,曹操,建安,曹丕,曹植,刘表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粲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曹操除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有名的文学家,合称“三曹”。在曹操身边,除了有战将千员外,还有一帮文人,他们的文章写的也很好,由于当时的汉献帝年号是建安,因

  • 名士王粲,先追随刘表,后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王粲,刘表,曹操,袁绍,太守,曹魏,诗人

    引言:《典略》中记载: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由于文学成就突出,因此被大家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当朝太尉便是他的爷爷,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之中,他自小便要学习为官之道,因此他在他年少时期就颇有盛名,被

  • 曹操杀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祸,实则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曹操,崔琰,袁绍,曹丕,丞相

    史载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这么看来,他小时候就是个闷葫芦,而且崇尚武功。他到了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这个正卒是什么概念?就是服徭役。汉制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

  • 曹操赐死崔琰,堪称三国头号冤案?(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曹操,崔琰,荀彧,曹丕,孙礼,刘备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崔琰上期讲到曹操攻破袁绍后,经统计得知,冀州户籍竟达三十万之众,曹操喜出望外,激动地对崔琰说,冀州可是个大州啊!本想着崔琰会夸他几句,没想到却被崔琰痛斥一顿,说曹操面对尸横遍野的百姓,不先去探查民情,安抚民心,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却在这里算计户籍,岂不辜负了百姓

  •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崔琰?-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崔琰,曹丕,荀彧,东汉末年,袁绍

    我们在读三国历史的时候,经常谈到曹操很懂得人才的价值,所以礼贤下士,网罗了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同时曹操也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所以才规避了很多风险,让自己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逐渐的做大。但历史上记载,同样的曹操也曾杀掉很多人才,包括孔融,许攸,荀彧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曹操在成为魏王后,为什么要杀掉

  • 越耿直越遭人讨厌,崔琰应该怎么破局,学学曹操身边这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崔琰,袁绍,贾诩,刘表,东汉,汉朝,诗人,司马懿,曹操手下

    崔琰是东汉末年曹操阵营中主典选举的重要人物,在任期间,历史记载“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是一个历史评价高、群众认可度也高的正人君子。但最后却因一句话被曹操猜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当时很多人为崔琰的死而叫屈,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感慨说:“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其实,崔琰

  • 阮瑀:曹操为了找我把山都烧了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曹操,阮瑀,七哀诗,檄文

    阮瑀,陈留尉县人,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尉氏县。年少时,阮瑀曾得当时的名人蔡邕教导,文采斐然,不过也有些文人的习气。建安年间,中都护曹洪想让他为自己管理文书,阮瑀坚决不从。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文名,也征召他为官,结果阮瑀就是不答应。曹操心想,一回不行,我就两回,不信说不服你。结果,阮瑀竟然遁入山中,躲起来不

  •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孟达,大军,蜀汉,曹丕,姜维,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不可能派兵是接应孟达的,因为孟达与诸葛亮是通过书信来往的。也就是说,孟达只是在信上说要叛魏归蜀,但他是真叛变还是假叛变,诸葛亮还无法100%确定。如果司马懿安排孟达假叛变,以此引诱诸葛亮出来。那么,诸葛亮一过来就会被歼灭,所以,诸葛亮不会做这种傻事的。在曹丕那里,他得到了赏

  • 古代名人智慧:司马懿兵贵神速破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司马懿,孟达,平定,宛城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自己应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

  • 三国时期,名将孟达轻松斩杀徐晃,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仙王的日常标签:孟达,蜀汉,刘备,关羽,曹魏,刘封,古装剧,军事法,军事制度,徐晃(外交官),三国(电视剧)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公鸡掐架,都是先拉开架势,在瞪眼抖冠,再跳起来掐对方。而一提到古代的战争,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一画面:在城外荒野,两军分列两边,双方主将站在各自军阵之前。双方先是交替叫阵,气势汹汹,很有洪水猛兽的味道。而后,便扬鞭策马,兵刃向前,一决胜负。这种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其实更多地存在于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