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粲位列建安七子之首,长相奇丑无比,葬礼上曹丕学驴叫为其送行

王粲位列建安七子之首,长相奇丑无比,葬礼上曹丕学驴叫为其送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搜狐说娱乐 访问量:1547 更新时间:2023/12/20 15:40:08

文|飞鱼说史

建安七子,除陈思,其余略同,而仲宣为伟,局面阔大,公干气紧,不如仲宣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方东树

建安七子,在历史文坛上,极富盛名,这七人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完全知晓这七人名号的人并不多,不少人最为熟悉的还是孔融,毕竟他四岁的时候干了一件被现在人写进教科书的事情——让梨。

不过这七人中,孔融的名气虽大,但无论是成就还是文采,七人当中,孔融都排不上号。

那么谁能位列建安七子之首呢?

当属王粲。

梁朝文学大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清代文学大家方东树也认为王粲文字局面阔大,苍凉悲慨,才力豪健,王粲的文学造诣还可以与曹植相媲美,时人更是将二人以“曹王”并称。

此外,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为了古代幕僚中的佼佼者。

王粲不仅文学造诣高,他在为人处世上也十分得心应手,朋友一大堆,曹丕和曹植两人素不对付,为争夺世子之位,也是闹得不可开交,但是王粲和这两人的关系都很好,足见王粲之能。

王粲位列建安七子之首,但他的长相却奇丑无比,而在他死后的葬礼上,曹丕还让众人一起学驴叫为王粲送行,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一起来看。

王粲:我虽然丑,但我学问高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出身名门世家,祖上都是官员,曾祖父曾做过汉顺帝的太尉,祖父曾做过汉灵帝的司空,父亲也做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有如此家世,王粲受教育的机会自然比平常人要多,读的书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王粲学问虽高,却其貌不扬,《三国志·魏书》这样记载: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这段对王粲的描写,发生在他去拜访当时名士蔡邕的时候,当时蔡邕的才学已经天下闻名,但是他却自认为不如王粲,由于蔡邕受到当时人的敬重,家中经常是宾客满堂。

有一次蔡邕听说,王粲要来拜访自己,已经到了门口的时候,慌忙去迎接,连鞋子都不顾穿,而蔡邕就是见到了上面模样的王粲,意思是说王粲身材矮小,满座的宾客见了以后都被震惊了。

说到这,不少人或许会说,王粲只是身材矮小,并没有说他长得丑啊,其实他长得还真是丑,《三国志·魏书》还记载说: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王粲去荆州投靠刘表的时候,刘表见他相貌猥琐丑陋,身体孱弱,又有点儿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

其实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刘表为何会失败,因为作为一方霸主,却以貌取人,焉能不败?

王粲虽丑,但才华极高,名士蔡邕就坦然承认,自己的才能不如王粲。

要知道,当时的王粲年纪还很小,能被蔡邕如此肯定,足见其才能之高,而声名鹊起的王粲,自然最终也走上了仕途,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了曹操,自此之后王粲结识了曹魏政权下的诸多名士,也让他顺利跻身进了建安才子之列。

王粲:我虽然丑,但我过目不忘

才高八斗的王粲,除了才华高之外,还有另外一项本领——过目不忘,只要王粲看过的东西,他都能记住,关于他过目不忘,还有两则小故事:

有一次王粲和别人同行,见到了路边的一座石碑,同行的人就问王粲能不能背下来,王粲毫不犹豫就一字不差的背诵了出来。

后来又有一次王粲在路边看别人下棋,一个不小心,就把棋盘给弄散了,王粲不慌不慌按照自己的记忆把弄散的棋盘复原了,下棋的人认为王粲是胡乱摆放的,不信他能记下棋盘,于是就用东西把棋盘给盖住,让他用另外的棋盘重新摆放,结果王粲凭着记忆力又摆放的一子不差。

王粲记忆力好,又有才华,所以曹操很是重视他,外出的时候,也多次带着王粲同行,也正是因为曹操的赏识,让王粲结识了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王粲:我虽然丑,但我喜欢听驴叫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世说新语·伤逝》

王粲在二十岁的时候,遇见过医圣张仲景,张仲景看出了王粲身体中的隐疾,就为他调制了一副药,可是王粲自认为身体没什么毛病,就没有吃张仲景开的药,无论张仲景怎么说,王粲愣是不相信。

可是二十年后,张仲景所说症状就出现了,王粲的眉毛开始脱落,结果仅仅半年之后,年仅40岁的王粲就去世了。

王粲去世的时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曹丕、曹植以及他身边的朋友都悲伤不已,等到身为世子的曹丕率领众位名士为王粲送行的时候,曹丕就向大家说:

王粲平日里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

于是在王粲的葬礼上,响起了一片驴鸣之声,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驴鸣送葬,而在葬礼之后,曹植还专门写下了《王仲宣诔》,以示对王粲的缅怀之情,该文的结尾这样写道:

人谁不没,达士徇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呜呼哀哉!

足见曹植和王粲之间的友情之深。

能够让曹丕为其驴鸣送葬,还能让曹植写文悼念,或许只有才高八斗的王粲能有如此殊荣了。

王粲死了,他的故事一直流传着,他的才华一直让后人敬佩,如果王粲泉下有知,能听到友人为他送行而学的驴叫声,想必也会心满意足。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书》、《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王粲曹丕曹植曹操孔融刘表

更多文章

  • 王粲:三国时被封侯的诗人,长相丑陋不拘小节,怀才不遇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王粲,曹操,刘表,曹植,曹丕,登楼赋

    王粲:登楼感不遇,驴叫鸣悲声标题说的其实是两个典故,一个是王粲感自己怀才不遇,登楼作赋;另一个是他死后曹丕带着一帮人去祭奠,说他平生喜欢听驴叫,遂一起学驴叫为他送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个著名的词叫“建安风骨”,这一时期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

  • 王粲:长得丑有怪癖,张仲景言中他40岁没命,葬礼上曹丕演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王粲,曹丕,刘表,曹操,孔融,诗人,张仲景,世说新语,建安七子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场葬礼正在举行,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葬礼。死者身为侍中(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且深得魏王及诸子的厚爱,所以这场葬礼也尽量能够体现出对死者的无限追思,策划得颇有创意。葬礼现场,没有鞭炮鼓乐声,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嚎哭声,倒是此起彼伏不着调的驴叫不绝入耳。这是办的哪门子

  • 奈世无刘表,王粲畴依,从人物形象分析,刘表一族为何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归客历史标签:刘表,刘备,孙权,魏延,甘宁,诗人,三国,东汉,王粲畴依,曹操手下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那么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末三国了。在这段近百年的乱世中,华夏大地上群雄割据,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但想要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光靠自身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大批贤臣良将辅佐才行的。比如虎踞荆襄的刘表,就是靠着手下7个猛将,才能安稳的立足于乱世的。只可惜树倒猢狲散,后来刘表病逝,

  • 王粲:“建安七子”之首,凭超强记忆力闻名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王粲,曹操,建安,曹丕,曹植,刘表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粲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曹操除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有名的文学家,合称“三曹”。在曹操身边,除了有战将千员外,还有一帮文人,他们的文章写的也很好,由于当时的汉献帝年号是建安,因

  • 名士王粲,先追随刘表,后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王粲,刘表,曹操,袁绍,太守,曹魏,诗人

    引言:《典略》中记载: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由于文学成就突出,因此被大家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当朝太尉便是他的爷爷,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之中,他自小便要学习为官之道,因此他在他年少时期就颇有盛名,被

  • 曹操杀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祸,实则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曹操,崔琰,袁绍,曹丕,丞相

    史载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这么看来,他小时候就是个闷葫芦,而且崇尚武功。他到了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这个正卒是什么概念?就是服徭役。汉制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

  • 曹操赐死崔琰,堪称三国头号冤案?(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曹操,崔琰,荀彧,曹丕,孙礼,刘备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崔琰上期讲到曹操攻破袁绍后,经统计得知,冀州户籍竟达三十万之众,曹操喜出望外,激动地对崔琰说,冀州可是个大州啊!本想着崔琰会夸他几句,没想到却被崔琰痛斥一顿,说曹操面对尸横遍野的百姓,不先去探查民情,安抚民心,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却在这里算计户籍,岂不辜负了百姓

  •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崔琰?-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崔琰,曹丕,荀彧,东汉末年,袁绍

    我们在读三国历史的时候,经常谈到曹操很懂得人才的价值,所以礼贤下士,网罗了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同时曹操也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所以才规避了很多风险,让自己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逐渐的做大。但历史上记载,同样的曹操也曾杀掉很多人才,包括孔融,许攸,荀彧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曹操在成为魏王后,为什么要杀掉

  • 越耿直越遭人讨厌,崔琰应该怎么破局,学学曹操身边这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崔琰,袁绍,贾诩,刘表,东汉,汉朝,诗人,司马懿,曹操手下

    崔琰是东汉末年曹操阵营中主典选举的重要人物,在任期间,历史记载“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是一个历史评价高、群众认可度也高的正人君子。但最后却因一句话被曹操猜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当时很多人为崔琰的死而叫屈,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感慨说:“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其实,崔琰

  • 阮瑀:曹操为了找我把山都烧了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曹操,阮瑀,七哀诗,檄文

    阮瑀,陈留尉县人,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尉氏县。年少时,阮瑀曾得当时的名人蔡邕教导,文采斐然,不过也有些文人的习气。建安年间,中都护曹洪想让他为自己管理文书,阮瑀坚决不从。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文名,也征召他为官,结果阮瑀就是不答应。曹操心想,一回不行,我就两回,不信说不服你。结果,阮瑀竟然遁入山中,躲起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