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互相争斗期间互有胜负,直到曹丕称帝期间才彻底进入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兴盛的时期。司马懿本身就是拥有军事政治才能的枭雄,即使谨小慎微也被曹丕所忌惮。直到其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才一步步带领司马家走向鼎盛时期。
民间一直流传“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让更多人误解司马懿比较偏爱的儿子是司马昭,其实历史上的司马师才是司马懿更为认可的儿子,他曾在高平陵政变前评价司马师道“此子竟可也”。
事实上,参加政变的除了司马懿以外,就是他的长子司马师,可见,司马懿对他这个儿子的关注和喜爱。
对于历史了解度不高的人来说,司马师只是司马懿的一个儿子。这样的想法显然过于片面,在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上对司马师的评价都很高,他不仅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大臣,也是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他是成就西晋王朝的重要人物。
唐朝著名政治家房玄龄曾提到“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
司马师是司马懿和张春华的长子,他的父亲是心思缜密之人,他的母亲也是很有智慧的女性,所以从小司马师就在很多方面表现很好,性格方面也稳重老成。在成年后,更是成为司马懿的左膀右臂,协助处理各种重要的军政事务。
正是因为司马懿对这个长子处事和才能都很满意,才能让其在司马懿去世后掌管司马政权,而司马懿为何说司马师很厉害呢?
一、性格更肖父亲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司马懿的几个孩子性格迥异,其中司马师不仅作为嫡长子颇受关注,从小所显现出来沉稳、谨慎、果敢更是与其父更像,恰恰这点备受老司马懿认可,自然也会给他更多随父征战的机会。
人都有一个特点,偏爱和自己类似的人。在公元247年,面对曹爽的逼迫,司马懿只能闭门自保,暗中却联络老臣伺机政变,政变所需军队源自司马师豢养的千人死士。
为了以防万一,司马懿把计划告诉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昭知道后表现得焦躁不安,夜不能寐;反观司马师则安睡如常,面无表情。由此可见,司马师的沉稳冷静非常人所能及。
通过高平陵政变,司马家已经破除较大部分的威胁,初步掌握朝中的大权,司马师也获得更多协助父亲处理朝政的机会。由于其自身处理事情不急躁,不武断,所以司马懿很放心将大部分的朝政和军务都交付给司马师处理,为司马师后期独立操持政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人格魅力不可忽视
司马师在嘉平四年升至大将军,此时东吴孙权病逝,魏国抓住时机三军伐吴。
本是得势一方,结果却是以魏军大败,死伤惨重而收场,参战将军诸葛诞责任重大,多数朝臣上参要求将其贬职,赐死。
司马师听到这样的情况,他认为作为都督,统御六军,如此败绩自是他的过错为先,所以他自请削爵,反而减少对参展武将的惩罚,如此做法更是赢得朝中大臣的赞赏,及军心。
虽然司马家在政变后掌握朝政,但是曹魏势力总是对夺回政权虎视眈眈,其他世家大族也是跃跃欲试。这样的态势下,稳固局势,扩大家族的势力,才是重点,稍有疏忽都可能让家族的兴盛覆灭。
为此司马师每日如履薄冰,殚精竭虑,处事总是以大局为重,不会因小失大,待人谦和,对待下属也赏罚分明,只希望能延续司马家族的荣耀,如此有责任和担当的人必然得到不俗的成就。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深刻地演绎了权利中心竞争的残酷,确实历史中的事件证明“处在权利顶峰的人不再向上看,而是向四周看。”
所以在帝王家弑兄弑父的情况屡见不鲜,司马师作为家主,为了家族他愿意培养自己的弟弟司马昭,也愿意对他步步扶持,甚至交付军权,所以在率军平定毋丘俭和文钦之乱前,他让自己的弟弟司马昭领军留守洛阳,而不是选择自己的儿子。
由此,才会出现司马师去世,司马昭痛哭流涕,真情流露的表现,可见二人的兄友弟恭。这也是司马家权利稳固的另一原因。
三、不可忽视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是金子总能是能发光的。”司马师在随父政变的时候已经暂露头角,他能在曹氏政权的监视下拥有几千的死士已经不易,且这些死士能随唤随到更是显示本人组织方面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勇士,那么高平陵政变就不会成为司马家得权的转折点。
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不仅是上天的安排,更是其才能的展现。
司马师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是获得肯定的。在高平陵之变后,局势一直不稳定,内部王陵反水,司马懿率军征讨,才给了司马师带兵的机会。
而此后东吴太傅诸葛恪北伐的时,司马师敏锐的军事判断力让他顺利击败东吴大军,使得东吴无能力再派兵讨伐,同时也让司马家的地位更加稳固。
自从他涉政以来,为了稳定政权和司马家族的利益,他曾多次对外用兵征讨或者平乱,多能通过较好的军事战术得到胜利,可见其本身所具有的军事才能是不可忽视的。
能成为司马家的家主,且能涉政的人,仅仅拥有军事才能肯定是不行的,政治方面策略的运用和远见也是不可或缺的。
司马师知道政权管理需要用到各种人才,所以他掌权期间制定各类的选拔官吏的法规,给予推荐贤才的官员更多奖励,为了肃清朝政,他不怕被人诟病而严苛整顿纲纪,这一件件,一桩桩都展现其自身优秀的政治才能。
在古代快速提升家族地位的方式就是联姻。司马师作为长子,他遵从父母意愿娶夏侯尚女儿夏侯徽为妻,且婚后多年相敬如宾,并生下五个女儿。
夏侯家是世族,夏侯徽得知司马家有反心的事被司马师获悉,所以在公元234年,司马师毒杀自己发妻,剿灭其三族。虽然他形式过于狠绝,不得不承认处事上果断确实利于当时的情况。
司马师的狠不仅会用在别人身上,他对自己也够狠。公元255年,司马师因眼疾才治疗完成,又遇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举兵谋反,导致司马师眼疾复发,疼痛难当。
为了安定军心,他蒙住被子,咬住被子强忍疼痛指挥作战,直到胜利近身士兵都不知道。
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师的勇气,不得不认可他的各方面的才能。
天不假年,即便是你能力超群,也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公元255年,司马师剿灭谋反不久后死于许昌,享年仅仅只有四十八岁。
这个鲜少被我们了解的人物就这样离开了历史的舞台,他可能有不甘,有未能完成的使命和责任。即便如此,依旧不能阻碍历史的车轮。
可是,他在历史中的作用,他为司马家族兴盛所做出的贡献更胜于后来的称帝者,这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