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圣杜甫这两句诗,道尽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途中,死于陕西五丈原。诸葛亮前脚刚死,魏延和杨仪就开始自相残杀,这种内耗无疑削弱了蜀汉的实力。诸葛亮在世时,魏延是丞相司马,主要负责军事方面,而杨仪是长史,负责后勤,起草文书等。两个人一文一武,成了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先来介绍下魏延,他从荆州开始追随刘备,在攻打属地的时期,因为勇猛作战,崭露头角,得到刘备的青睐。第二年,魏延就胜任牙门将军,也就是刘备的警卫团团长。后来,刘备从曹操手里夺取了汉中之地。汉中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它是川蜀的北大门。守住汉中,蜀汉进可攻退可守。
拿下汉中以后,派哪位大将来镇守呢?众人以为不是关羽,也是张飞。结果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负责汉中的防务。这几件事,便可见魏延的能力和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再说杨仪,他本是曹操手下一名官员,后来投靠关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才华得到了刘备的赏识,所以一路擢升。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就由杨仪负责内部的一些工作。
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这两人的性格都是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有一次,在军营中魏延直接抽出刀,架在杨仪脖子上,可见两人闹到什么地步?那叫一个水火不容啊。
话说隔壁吴国孙权都知道这两人是小人心性,诸葛亮在世,虽然无法调和他俩的矛盾,还能勉强压制。诸葛亮何等人物,他会不清楚用此二人的隐患吗?可是没有办法,蜀汉中后期,人才凋零,刘关张相继死去,五虎上将只剩一个老赵云。魏延就成了最为倚重的一位大将。
杨仪这人做事真不赖,他本是在荆州做主簿。荆州的主人先是刘表,再是曹操,后来一场赤壁之战,荆州七郡被曹操、孙权、刘备瓜分了。而这时的杨仪和荆州刺史傅群正闹别扭,就趁着不高兴之际跑到了关羽处。
当时,杨仪将关羽交代的工作完成的妥妥帖帖,很快就赢得了关羽的信任,甚至,一些重要的函件都是让他亲自交给刘备的。而刘备自然也会问一些荆州的情况,一听杨仪回答的极有条理,就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于是,便将他留在身边,给了个成都左将军兵曹掾的官职。
之后,杨仪的办事还是一样的干练,很快就让刘备刮目相看。等到刘备汉中称王时,杨仪被封为了尚书。再后来,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杨仪的配合都是相当到位,从而,他就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成了参军,帮着诸葛亮管理军中的一些事情。
其实,杨仪和魏延的私人恩怨就是此时结下的,因为,魏延压根不听杨仪的调度。但事实上,应是二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魏延作为一员老将,未免有点居功自傲,而杨仪也是有点本事,自从跟了刘备就是顺风顺水,从而,抬高了他的眼光。于是,这二人一见面就互相掐架,都是诸葛亮在其中调停。
后来,魏延被除去,杨仪就带着队伍以及诸葛亮的奏章回来,交给了刘禅。而刘禅也按照诸葛亮交代的,该封赏的封赏,该升官的升官,偏偏没有劳苦功高的杨仪。其实想想,诸葛亮一生如此行事谨慎,为何会单单漏了杨仪呢?答案应是不难猜出:诸葛亮也不确定,魏延和杨仪,谁最后才能胜出。
于是,杨仪感到很不舒服,找到费祎一顿诉苦,感觉好像没有他,这一切都得完蛋。而这边的蒋琬也在和刘禅说:“不给杨仪赏赐,似乎不太合适。”本来杨仪会得到封赏,但结果他一倒苦水,却是倒出了祸事。当时,费祎赶紧将杨仪的抱怨汇报给了刘禅,毕竟,杨仪一不小心说了句“如果我带着大家投降魏国......”的话
这话本是杨仪气昏了头才说的,但是,听到他人耳中,就觉得此人万万不可再重用了。万一他再受了小委屈,就会立刻叛国投敌,于是,杨仪的封赏没了。随后,蒋琬和费祎都劝刘禅,赶紧要处理好杨仪这事,不然,将来可能会酿成大祸。而刘禅想的很简单,直接准备斩了杨仪,不过,被蒋琬拦住了,最终,杨仪被贬为了庶民。
其实,杨仪压根没有接受什么教训,反而是经常骚扰刘禅,时不时写些文字,发各种牢骚,用词很是激进。本来,刘禅就是个不爱管事的主,一次两次还行,但后来实在是忍无可忍,就让人将杨仪给收监了。其实,刘禅压根没想对杨仪怎么样,只要他放下身段,肯定不会连累性命。但谁知,杨仪倒是很硬气,居然在当晚就自尽了。
如果,再回头看看这事,想想孙权的话,连他都看出魏延和杨仪是小人,难道诸葛亮看不出吗?诸葛亮要用人,不会轻易用狠招,但若是自己招来的祸,他可就管不着了。所以,当时诸葛亮让杨仪去“管理”魏延,却不给杨仪任何赏赐,他应是知道若是他不在了,此二人是无人可以管住的了,还不如利用他们各自的性格弱点,将其一一除去。
由此,可不可以这样说:魏延和杨仪都中了诸葛亮的“算计”?不过,问题都是出在自己的身上,怨不得任何人,若是为人大度些,谦虚些,怎会招来这杀身的祸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