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遭到秦惠文王车裂之前,商鞅为了保住性命到底做了什么?

遭到秦惠文王车裂之前,商鞅为了保住性命到底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点儿历史事 访问量:1052 更新时间:2024/1/24 22:37:53

遭到秦惠车裂之前,商鞅为了保住性命到底做了什么?

虽然在历史上商鞅不仅名声不太好,被司马迁评价为“残暴少恩”,还干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但对于秦国来说,这个之前被秦孝公自嘲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蛮夷国家”之所以后来能够把那些所谓的“文明国家”踩在脚下,绝对离不开商鞅的功劳。

哪怕被嬴虔诬告,受到了秦惠文王的追捕,商鞅也没有主动谋反的心思。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是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是秦军的对手。

面对困境,商鞅也知道嬴虔和秦国的旧贵族势力不会饶过自己,而且继位的秦惠文王嬴驷本身就和自己有仇,因此自己就更没有了“活路”的可能。

《商鞅变法》之后,按照“告奸”的规定,只要是作为被告人,无论情况如何,都要被抓起来,接受审问。

如果是被诬告的,那么告发的人就需要受到惩罚。

但看嬴虔和秦惠文王的态度,商鞅应该不会有好果子吃。

而且商鞅在秦国之所以能够混的风生水起全靠秦孝公的信任,秦国的旧贵族对他可是恨之入骨。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所以秦孝公死后,商鞅不能也不敢去赌秦惠文王会不会放过自己。

因为就算秦孝公活着的时候,那些旧贵族对他的暗杀活动都从未消失过。

为求自保,商鞅每次出门甚至上朝都要带着一大堆“保镖”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虽然商鞅确实使得秦国实现了“脱胎换骨”,但是他本人却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拥戴。

“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那商鞅真的就没有办法“活命”了吗?

1.不是不想逃,而是逃不掉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完全成型,再加上各国之间的差异,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商业人口。

这些人的流动性很大,对国家的赋税是很大的麻烦。

为了增加赋税,商鞅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以及人口流动的“凭证制度”。

没有这个“户籍”和“凭证”,你在秦国基本上是寸步难行的状态。

因为为了维护治安,商鞅他老人家还创立了“连做法”。

一个人犯罪,周围的人都要跟着遭殃。

因此商鞅出逃之后,在秦国是没有落脚之地的。

就算他有钱,但哪怕给再多的钱,也没有酒馆敢收留他们。

不仅不敢,甚至还要报官,捉拿商鞅,这样才不会受到连累。

天下之大,真的就没有商鞅的容身之所么?

也不尽然,毕竟当时的“天下”不只有秦国。

商鞅于是决定率领全家老小逃亡魏国。

但由于之前商鞅正是靠着卑劣的手段欺骗了魏卬,才迫使魏国割地求和。

所以商鞅在魏国名声更不好,魏国人都很恨他。见到魏国不愿意收留自己,商鞅就想去别的地方。

但没想到魏国不仅不收留,还派人把商鞅送回了秦国。商鞅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2.为求自保,只能“违法”。

无路可退的商鞅当即决定凭借自己在封地的势力,攻打郑县,据险自守。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如果商鞅一开始的“畏罪潜逃”,还不算什么大罪,但他率领军队想要对抗国家,这可就是“谋反”的重罪了。

如果商鞅一开始的“畏罪潜逃”,还不算什么大罪,但他率领军队想要对抗国家,这可就是“谋反”的重罪了。

商鞅当初为了推行法令,连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都不愿意放过。

如今他自己触犯了法律,秦惠文王自然也没有了“放过”他的可能。

之后商鞅还没有攻下郑县,就迎来了抓捕他的秦军将士。

最终,商鞅一败涂地,在渑池被秦军杀死。

他的尸体运回秦国都城后,那些仇恨他的旧贵族们也没有放过他,而是车裂了商鞅的尸体。

那商鞅也明白自己没有好下场,他有没有想过留个退路?

答案:有的。

商鞅变法成功之后,秦孝公对他极度信任,甚至在生病的时候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商鞅。

商鞅也因此惩治了许多想要报复自己的人,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那秦孝公就对商鞅这么放心吗?他就不怕商鞅造反?

答案:不怕。

秦国当时的军队是由宗室牢牢掌控的,商鞅之所以能在里边“呼风唤雨”,最重要的就是秦孝公的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风光无限的商鞅会在秦孝公死后的一夜之间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那商鞅明知道危险,为什么还是要为了变法奋不顾身?

商鞅是卫国的边缘贵族,不受重视,是秦孝公的《求贤令》给了商鞅改变命运的机会。

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也为了报答秦孝公的知遇之恩估计早就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当太子嬴驷和太子太傅嬴虔犯法的时候,商鞅也丝毫没有顾及个人利益,而是以雷霆手段维护了法律的威严。

也正是商鞅这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做法,才使得秦国实现了“焕然一新”。

哪怕当时的所有人都不理解商鞅,甚至都痛恨商鞅,但历史是公正的。

商鞅的名字会随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一同载入史册。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从商鞅到李斯,法家人物为何下场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罗sir职话标签:秦惠文王,商鞅,李斯,秦惠文,秦国

    在战国变法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商鞅变法。秦国在当时是各大国中最落后的,秦人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的时间排序也是比较靠后的,在此之前,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基本相似,商鞅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个抄袭者。至于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我们接着往下看。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我们可以发

  • 为什么说商鞅之死实乃必然?这个细节很多人都忽视了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商鞅,秦国,商鞅变法,史记,秦孝公

    商鞅之死,于秦惠文王而言,实乃必然。先来说说商鞅必死的表面原因,当时的秦惠文王还未继承国统,不过当时公子嬴驷已是板上钉钉的继承人。商鞅虽为重臣,但他却敢不给这位未来继承人的面子,对嬴驷的老师动了刑。得罪了储君,商鞅的悲剧收场只是时间问题,只待嬴驷继位,商鞅必将付出代价。那么, 除开这个表面原因,还有

  • 冷旅游| 商鞅纪念地行走手记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秦国,卫国,荆轲,吴起,冷旅游,科学家,商鞅变法,商山四皓,春秋战国

    商君之殇—— 商鞅纪念地行走手记◎陕西商洛市商鞅广场1商鞅,本名公孙鞅,卫国没落贵族,又名卫鞅,后在秦国受到重用,实行强国之法,得到商地的封地,故后世称之为商鞅。商鞅的母国卫国,其国都为帝丘,即今天的河南濮阳市,春秋战国时期,此地人才辈出,除商鞅外,还有著名军事家吴起,商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吕不韦,著

  • 商鞅的驭民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听哲学标签:法家,秦国,韩非,孔子,科学家,商鞅变法,驭民之术,春秋战国

    除了历史爱好者和专业学者,我们大部分人的历史知识可能来自课本和电视剧,由此形成了一些坚固却又不无片面的印象。比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严格的老师,而庄子则是个逍遥自在完全不care世俗标准的乐天派,商鞅是助力秦国一统天下“造福”后世的大功臣……但历史还有另一面。这那另一面中,有着更

  • 商鞅对秦国居功至伟,最终诬陷致死,为何历代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商鞅,秦王,秦国,魏国,科学家,秦惠文王,春秋战国,秦始皇统一六国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使得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但最终却被秦国贵族诬陷谋反,最终战死并被处以车裂之刑和诛灭全家,商鞅可以说是被诬陷致死的,但是之后的秦国国君并没有为其平反,只因商鞅推行的变法虽强大了秦国,但也得罪了各个阶层,尤其是秦国贵族,为其平反需要承担风险,并且商鞅是被国君下令处死的,那么

  • 关于商鞅败亡的历史过程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秦国,秦孝公,科学家,商鞅变法,秦惠文王,商鞅败亡,春秋战国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它不仅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秦国最终一统天下开辟了途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持续十八年之久 ,秦国因此国富而民强,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可是为什么在秦孝公去世的当年商鞅就起兵造反,后兵败而被诛?今天我们就从商鞅个人因素、后

  • 为什么直到秦朝覆灭,秦国的历代君主都没给商鞅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商鞅,秦国,君主,商鞅变法,诸侯国,秦王

    秦国,从春秋后期一个逐渐衰败的小国,最终在商鞅变法的刺激下,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膨胀,最终,在秦王嬴政当政期间,秦横扫六国,第一次统一了中国。而商鞅变法的主持者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就被秦国的新君主秦惠文王处决。在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历经秦武王、秦昭襄王等七位君主(包括了秦始皇父子以及秦王子婴)。但是

  • 商鞅被秦国追杀到无路可逃时,靠商鞅富起来的秦人,为何不帮他?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商鞅,秦国,商鞅变法,魏国,魏惠王,公叔痤

    秦国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当时那个时代,秦国可以说是当时经济、军事、法制都最强大最完善的国家。但是,在秦国创立之初,却并不是如战国末期那样威风八面的。秦国的崛起也是经历了前期的艰难起步和中期的持续衰落才成为了后来战国时期那样强大的秦朝,才打败了其他六国实现了中国第一次的大一统。让

  • 真实的商鞅,与历史教科书中的商鞅,相去多远?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商鞅,秦国,魏国,魏惠王,秦王,商鞅变法,科学家,春秋战国,艺术家

    自秦穆公之后,秦国经历了十五代国君,近260年的时间里,这15位君主一直碌碌无为。中间秦国还经常发生内斗、残杀手足的现象,把本就不强大的秦国搞的民不聊生支离破碎。秦孝公嬴渠梁继位时,中国已进入到战国时期,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虽占一席之地,但实力并不强,随时都可能被其他国家吞

  • 一代名臣商鞅,最后为何惨死?商鞅的死对秦国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秦国,魏国,秦孝公,科学家,秦惠文王,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公元前338年,秦国的老国君秦孝公,因病去世了。对于秦国来说,秦孝公无疑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君。正是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大力进行变法,革新了社会体制,彻底扭转了自春秋中期以来,秦国的衰退趋势。而且,自此之后,秦国开始逐渐对外扩张。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之后,终于彻底统一了天下。后世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