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吕雉要杀戚夫人和刘如意,重臣周勃,陈平和张良为何不加以阻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阔乐影视评 访问量:2305 更新时间:2024/2/11 14:22:45

张良、陈平周勃戚夫人不是一路人,自然不会替戚夫人说话。而张良、陈平、周勃他们三个之间同样不是一路人,所以他们四个人如同四条平行的直线,不可能相交到一起。

戚夫人与儿子为何被杀

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女人,刘如意是刘邦最喜欢的孩子,前者可以坐在怀里吃饭,后者坐在腿上喂食。因此,自认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戚夫人开始叫板刘邦的发妻、皇后吕雉。戚夫人的目标很明确,抢占刘盈的太子之位,继而争夺吕雉的皇后之位。

显然,戚夫人的想法有些单纯,因为皇权之下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至少要达到三点:一、强有力的外援,也就是娘家人,俗称外戚;二、元老重臣支持,也就是同刘邦出生入死打江山的那帮哥们儿;三、刘邦的宠爱,而且是毫无保留的。

其实,戚夫人所谓的优势一样都没有。首先,她只有一个统领北军的父亲戚鳃,虽然有一定的实权,但与吕氏家族那些位高权重的七狼八虎比起来,不值一提。其次,元老重臣一边倒的支持吕后,每当刘邦提出改立太子时,全都寻死觅活地反对;再则,刘邦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不可能爱情至上,他心里最明白谁能掌舵大汉江山。

所以,戚夫人的“天时地利人和”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的错觉,绵花糖一样的雍而不实。因此,当刘邦去世,戚夫人母子马上就变成了退潮后的石头,突兀、怪异、无援。如此一来,只能任由吕后处置了。难怪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便对戚夫人说:“将来吕后就是你的新主人了!”羊入狼口,戚夫人哭到泪崩。

刘邦去世不久,吕后将在赵国为王的刘如意骗到京城毒死,戚夫人则被砍手足、挖眼、灼耳、毒哑嗓子,扔入厕所,受人污秽,化为厕神。那么,当时张良、陈平、周勃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出面阻止吕后施暴?

一、张良在练功。张良梦想着有朝一日化羽成仙,实际上,他在明哲保身。张良是最聪明的一个人,帝王心术了然于心。所以,当刘邦大封功臣给了他三万户食邑时,张良只要了三百户,随后便闭门不出,专心修练。刘邦很失落,封张良为“留侯”,颇有挽留之意。

但是,张良并不是完全的不问世事,当吕后因太子废立事件被逼的无计可施时,又跑去向张良求助。于是张良给吕后出了“请商山四皓”下山的主意,成功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由此可见,张良在关键时刻是支持吕后的,自然也不可能去干涉吕后处死仇敌了。

二、陈平自身难保。陈平出生很低,家里唯一的一座破屋子还是倚着城墙而立,因为可以省去一面墙的花费。陈平人长的很帅,但娶了一位“三克其夫”的女人,原因是此女家中有财。陈平因妻富贵后先投奔项梁叔侄,刘邦杀出关中后,又改投刘邦。

楚汉之争时期,陈平为刘邦出了不少计谋,比如离间范增项羽的关系等。刘邦称帝后,陈平同样没少为刘邦出谋划策,比如计擒韩信、白登突围、斩杀樊哙等。所以刘邦很是倚重陈平。刘邦病重期间,有人提醒刘邦说,将来樊哙必杀戚夫人母子。于是刘邦找来陈平商量对策。陈平的主意是,到燕地立斩樊哙,军队交由他人统领。

解铃还须系铃人,刘邦遂交重任交给陈平与周勃。一路上陈平思前想后,认为他不能亲手杀樊哙,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也就是刘邦的连襟,万一将来刘邦后悔了怎么办?再说,即便刘邦朝不保夕,很快去世,但是他更不能把自己推到吕后的对立面。所以陈平决定把樊哙押回京城交刘邦处置。

半路上,陈平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于是自己提前跑回京城向吕后“邀功”,因为他保住了樊哙的性命。但是吕氏家族一些人还是主张处死陈平。陈平被吓得六神无主,干脆那也不去,整天守在吕后的大门口,生怕有人去向吕后说坏话。因此,陈平每天噤若寒蝉,将功补过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替戚夫人说话而触怒吕后呢?引火烧身的事情,陈平万不会去做。

三、周勃很忙,顾不上,即便顾上也不会。刘邦去世前就将周勃派到燕国接管樊哙的军权。当时汉军面临两线作战,一抵御匈奴,二平叛卢绾。所以,当樊哙被押回长安后,周勃就成了汉军统帅,自然也不可能干预到千里之外的事情了。

再说周勃是沛县出生,追随刘邦起兵,一路出生入。而吕后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尽管是从外地迁往沛县,但同样属于沛县人。因此,仅凭这一点,周勃自然会站到戚夫人的对立面而支持吕后。

总之,宫廷之中的争斗非常残酷,多数人避之而唯恐不及,很少人愿意去趟浑水。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更多文章

  • 都说周勃是个老实人,其实樊哙比他更实在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周勃,樊哙,刘邦,韩信,项羽,卢绾

    据《史记樊哙传》记载,杀狗出身的樊哙,自跟随刘邦造反以后,作战是异常的凶猛,毫不顾忌个人的安危,从沛县起兵到刘邦被封为汉王的这段时间里,樊哙每次打仗都冲在前面,曾经五次率先登城。率先登城这四个字,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它的凶险不易,攻城这个事情,冲在最前面的,危险性是最大的,可万一成功,功劳也是最大的,樊

  • 同是刘邦手下,为啥韩信、彭越等封王,周勃、樊哙等却没有封王?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刘邦,彭越,周勃,樊哙,韩信,项羽

    原因很简单,被刘邦封王的多数都是他的政治盟友,而被刘邦封侯的多数都是他的臣子。刘邦在建立大汉的前后,一共封了九位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韩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和燕王卢绾。这九位诸侯王,他们能被封王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种原因。政治盟友。功高震主。别有

  • 他是周勃陈平手中的人质,也是刘邦身边光芒四射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周勃,三毛,刘邦,吕雉,平定

    据《史记》记载,吕太后去世以后,吕家人依旧把持西汉的军政大权,这让老臣们忧心忡忡,他们商量要除掉吕氏一族。想采取动作,就要掌握军队,老臣周勃虽然名义上是太尉,可北军的统帅是吕后的侄子吕禄,只要吕禄在,周勃根本没法调动北军。有一个人跟吕禄关系非常要好,要想调开吕禄非他不可,这个人叫郦寄,他的父亲叫郦商

  • 汉朝周勃挖了一口井,至唐朝时堕井溺死3700人,井枯后才发现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常识生活秀标签:周勃,唐朝,陈生,洛阳

    唐朝天宝年间,一人去洛阳游学,租了一所宅子,宅子中有一口大井,这口井自汉朝以来共溺死了3700人。但自此他的人生却如同开挂一般,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和这口井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具体如何,还请诸位听我慢慢道来。此人名叫陈仲躬,家住金陵,家里富足又好学。这年他到洛阳求学,花大价钱在洛阳清化租了一处宅子

  • 36、刘邦谈王陵和周勃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刘邦,周勃,王陵,丞相,项羽,张良

    刘邦和朱元璋的微信聊天朱弟,在吗,我们接着聊天,刘邦开始找朱元璋。刘哥,在呢,正等着你呢。不知道今天我们聊那个话题。刘邦说,我记得我快死的时候,吕雉就问我:“陛下万一万岁后,萧相国死后,谁可以代之?”我就说说:“曹参可。”她接着又问其次,我说:“王陵可,陵少戆,陈平可以佐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 汉文帝狠整周勃,却为何重用他的儿子周亚夫?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恒,周勃,刘邦,刘濞,汉朝,周亚夫,汉文帝,中国古文献

    军令如山安天下——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8)主笔:江湖闲乐生绛侯周勃作为汉初开国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一生伐暴秦、征项羽、平陈豨、定燕乱、灭诸吕,安刘氏,废少帝,立文帝,威名赫赫,功高盖世,但正因为如此,汉文帝刘恒在感激他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他非常猜疑和忌惮,因而对他颇施打压,又是问政刁难,又

  • 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三毛,周勃,刘恒,刘邦,吕雉,张良

    从古至今,功劳极高将领难以善终,毕竟皇权产生严重影响,这让皇帝不得不率先处理他们,从而换取政权稳定。但不是每位功臣都会受到皇帝不公待遇,毕竟有些大臣懂得如何进退,这让皇帝觉得这样人能用同时不会自己产生威胁。可有人因其握有大功对皇权产生影响,皇帝对于这样人自然重拳打击,可为何出现这样情况,很大原因在于

  • 从刘邦杀功臣到周勃灭诸吕,一路腥风血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刘邦,周勃,吕雉,汉惠帝,韩信

    01公元前195年6月,62岁的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刘邦16岁的儿子太子刘盈即位称帝,即汉惠帝,刘邦的皇后卢植成为皇太后。吕雉是个狠女人。刘邦平定江山后,开始大肆杀戮英雄。其中,吕雉想出了很多坏主意。她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为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刘邦在外征战之际,吕植与萧何合谋,

  • 大铲功臣的刘邦,临终称周勃能安刘,封侯拜相的周勃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小美美魅标签:刘邦,周勃,侯拜相,高祖,吕雉

    大铲功臣的刘邦,临终称周勃能安刘,封侯拜相的周勃做了什么?01前已述过,汉高祖刘邦自幼不读诗书,投身戎马,一直到他当了皇帝的时候,仍不喜儒生,厌恶高谈阔论。但是,他聪明大度,广交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得能略善谋,纳谏从善,知人善任。故有以后的入秦都定三章之约(即除秦苛法),命萧何修政令,命韩信申军法,命

  • 国学成语番外篇(48)西汉三朝元老周勃:待罪请室 始知狱吏之贵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周勃,文帝,刘恒,丞相,皇帝,三毛,国学,汉朝,薄太后

    今天要讲的是西汉三朝元老、丞相周勃和他的“监狱风云”。有一个规律性现象:封建帝国专制之下,没有任何人是真正安全的。包括手握生杀大权,予取予求的皇帝,“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看似威风不可一世,实则一早到晚总是担心被人篡权夺位或者遭人暗算,所以在把守森严的禁宫大内深居简出,每次不得已外出如祭祀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