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李斯三首》诗云:“李斯何敢妄坑儒,但作逢君固位图。”大秦一统天下,李斯居功甚伟,但他建议实施的“焚书坑儒”,以及后来为了保住相位,一味迎合秦二世胡亥的做法也饱受后人诟病。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而李斯也可称为千古一相,在李斯的辅佐下,秦朝才完善实施了郡县制,对后世造成重大影响。汉朝延续秦例,国祚绵延四百年之久,由此可见此项制度的优越性。
不过,秦始皇去世后,李斯联合赵高篡改遗诏的行为却彻底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自此李斯便成为大秦的罪人,最后更是被他亲手扶持上位的胡亥下令腰斩。李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结局竟是这样,而他在临死前用13个字预言大秦未来,结果却字字应验。
那么,李斯临死前到底对大秦做出了什么预言呢?
投身秦国,建功立业
李斯是楚国人,出身很普通,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谋求到一个小官。当时正值乱世,无数有才志士想要在乱世当中施展抱负,李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辞去官职,前往赵国拜入荀子门下。
在荀子这里,李斯学到了不少治国理政之法,出师之后,李斯没有回故国,反而前往秦国成了吕不韦的幕僚。之后,李斯受到少年秦始皇的重用,开始协助秦始皇治国。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都有比较突出的贡献。
首先是在统一六国前,秦始皇为了清除六国派往咸阳的“间谍”,曾经下令将秦国境内的非秦国人都驱逐出境,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也使得很多有志于效力秦国的有才之士被误伤。李斯看到这道命令的弊端之后,上书力谏,最终秦始皇放弃了逐客令。
在统一六国后,李斯对秦国比较重要的两大贡献分别是“书同文,车同轨”和主张推行“郡县制”。其实,李斯提出这些建议的时候,很多大臣是反对的,但秦始皇目光长远,看到了李斯谏言的实用性,于是力排众议采纳了李斯的提议。
这使得秦国各地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全国权力更加高度集中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皇权。李斯也因此成为大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自作聪明,埋下祸根
李斯为秦国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本应躺在功劳簿上安享晚年,可惜却因自作聪明,在沙丘之变中做出错误选择,最后落得个腰斩于市的下场。那么李斯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呢?
原来,秦始皇在东巡途中暴毙,按照秦始皇留下遗诏中的说法,皇位应该由长公子扶苏继承,但胡亥的老师赵高却不这样想,如果扶苏即位,那么他的地位将不保,而胡亥不仅是他的学生,性格也有些懦弱,便于控制,于是他决定扶持胡亥上位。
赵高明白他一个人独木难支,需要找一个帮手,恰巧此时李斯也害怕扶苏即位后,自己相位不保,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意向。之后两人合谋篡改遗诏,下令命扶苏自尽,这便是著名的沙丘之变。
李斯原本只是将赵高、胡亥作为掌控朝堂的棋子,但他没想到胡亥当皇帝完全是“德不配位”,而赵高又是一个十足的阴谋家,李斯根本玩不过赵高。赵高大权独揽,又怎会容忍李斯这个丞相继续在朝堂上碍眼呢?
临终遗言,字字应验
公元前208年,赵高向秦二世胡亥进谗言,污蔑丞相李斯密谋造反,而早就对时常劝谏自己的李斯感到厌烦的胡亥趁此机会将李斯关入了大牢。
李斯在大牢中幡然醒悟,早知道胡亥如此烂泥扶不上墙,自己当初就不该扶持胡亥上位,于是李斯仰天长叹曰:
“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李斯对未来的大秦局势做出了13字预言,他认为此时大秦国内危机四伏,离亡国已经不远了。后来在赵高的严刑拷打下,李斯承认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但他仍想上书自辩,可惜的是,他的奏折被赵高拦下,根本没有呈到胡亥的面前。
其实,即使当时胡亥看到了李斯的上书,肯定也会不以为然,毕竟大秦良臣猛将无数,怎么可能那么容易亡在他手中。最后李斯 被判 腰斩之刑,而他的预言也变成了现实,先是陈胜、吴广起义,几乎打进咸阳,之后又是刘邦、项羽攻入咸阳。
而项羽与秦皇室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攻入咸阳之后放了一把火,将大秦皇宫焚烧成一片废墟,恰好印证了李斯临死前说过的“麋鹿游于朝也”。
结语
李斯作为秦国的丞相,亲眼见证了秦国崛起的过程,并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封建朝代的全部制度,可以说李斯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大秦的兴衰史。可惜,李斯最后辜负了秦始皇的信任,做出了错误选择,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不过,李斯信奉的“老鼠哲学”在今天看来仍旧是正确的,那就是环境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上限。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人们那么“内卷”的原因,都不甘于平凡,希望能更上一层楼,登上更大的舞台上。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