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商鞅改变了秦国,那么李斯改变的是秦朝。秦始皇最初萌生统一中国的念头就是受李斯启蒙。之后由于韩国的疲秦计败露,秦始皇大怒之下,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李斯奋笔疾书,一篇
《谏逐客书》
如当头棒喝,唤醒了神智失常的秦始皇,也把秦国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最终一统华夏。
李斯在我国历史上是著名的政治家,不过他这个政治家却和其他政治家有着本质的区别。秦朝建国初期,始皇帝嬴政主持召开了秦朝第一届代表大会,讨论国体相关问题。当时淳于越提议实行封建制,而李斯当场反驳了淳于越,
并提出实行郡县制,开启了华夏之后两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
在秦国发展史上,为了统一思想,稳定社会,李斯又提出焚书令,禁止以古非今,禁止出版古代政治读物,禁止游学,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编制小篆,统一文字,从此华夏大地虽然方言众多,但文字永远只有一种。
到那时李斯完全可以名垂千古,然而在秦始皇暴毙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奇变后,李斯忽然疯了,他得了失心疯。在赵高的巧言令色下,他的心智被猪油蒙住,竟然答应了赵高立胡亥为帝的提议,最后终于落得身败名裂。
历史上把李斯评价为最现实的政治家,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深感疑问,政治家都是客观存在且委婉回答问题的存在,为什么到了李斯这里却成了现实政治家呢?之所以这么评价李斯,其实不无道理,以下根据三点来系统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人只知道李斯是秦国宰相,有着卓越的地位,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李斯成名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地方小吏。李斯当官之前有着深厚的阅历,之所以说他现实可从下面一件小事看出。当年李斯身为地方官员,每个月都要定期查看粮仓粮食,有一次他发现粮仓里的老鼠吃的白白胖胖,甚至看到自己的到来竟然还在悠哉悠哉的漫步,这一幕引发了李斯的思考。
茅坑里也有老鼠,不过却人人喊打,粮仓里也有老鼠,却无人管束,于是李斯得出了一个结论,环境决定境遇。后来李斯辞官拜荀子门下,学成之后通过卓越的政治才能投入秦始皇足下,成为帝国高级官员。
作为一个现实的政治家,李斯从来没有向其他人那样卖弄国家情怀,他本性着利,却又与趋利附势的小人有所不同。他想凭借自己的政治手段获取丰厚的官禄,这一点有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李斯和秦始皇的政治见解是相同的,他非常效忠于秦始皇,同时也极度效忠于金钱地位。从李斯陷害自己的师韩非就能看出,如果李斯不是个现实的政治家,他大可没必要致师兄于死地,之所以选择在韩国灭亡后立马杀了韩非,无异于是忌惮自己师兄的才能,如果韩非不死。
很多人都曾对李斯拥护胡亥上位而有所疑问,甚至一度认为,李斯对秦始皇的忠心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在秦始皇的身边不乏有溜须拍马之辈,比如说赵高。赵高这个人没有一点真材实料,有的就是一张拍马屁的嘴,对于书法,政治,法律的见解可谓为零。
他的眼中唯有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在秦始皇死后他极度拥护胡亥上位,为啥呢?就因为胡亥是自己的学生。当然想要让胡亥上位必须要有一个人的鼎力支持,这个人就是李斯。秦始皇死了,自己效忠的人是不是应该有所转变呢?
虽然胡亥无能,当时有才能的公子扶苏却和秦始皇政见不同,而自己和秦始皇的政见可谓如出一辙,自己支持扶苏岂不是和自己背道而驰?再试想自己的地位,多年来的奋战难道要毁于一旦?
李斯犹豫了,多年的打拼他舍不得。再说,自己如果支扶苏恐难自保,扶苏和蒙恬如此亲近,自己如果支持扶苏,等他上位之后恐自己想要富贵还乡无异于痴人说梦。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李斯选择了胡亥,这个虽无能却能保自己地位的人。
综合以上三点,说李斯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家绝不为过。李斯本性趋利,却又不同于小人趋利附势,他身为政治家,又不同于其他政治家。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李斯一枝独秀,直到现在,李斯的政治谋略和情怀仍然让很多人为之感慨。人之初,性本趋利,但是像李斯这样的凭借自己的才能去获得大富大贵的却是九牛一毛!
李斯20多岁从上蔡前往兰陵求学时,为的是学习
"仓中鼠"
寻找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当他在秦国以郎官的身份做到秦朝丞相的位置时,他成功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抱负。可随之而来对权力的渴望,却逐渐侵蚀了李斯的心,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一次次向赵高、胡亥妥协,帮助他们除掉自己的对手。
李斯与虎谋皮的做法,换来的是赵高无情的打击。到他临死的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原来是曾经和家人们在一起时,那些温馨动人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