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应该在中学的时候背过贾谊的《过秦记》。我当时的中文老师知识渊博。他告诉学生:课本上的《亡秦论》只有三分之一,贾谊的原著分为三篇,都收录在《贾谊新书》里。
因为《亡秦论》二、二回写得比较深,后来的皇帝不太喜欢——大家都犯过同样的错误,读完难免有些尴尬他们坐下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话题,与贾谊的《过秦记》有关,但也不一定非得这么严肃深奥。倒是想说说熊孩子胡亥是怎么被养大的:人类之初,性本善,这秦二世为什么从小就不像个好人?三岁看着七岁年轻,七岁看着老。秦二世亡。原来,是从熊孩子胡亥毁掉鞋子开始的?
胡亥生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10年继位,公元前207年被赵高绞死。即胡亥成为秦二世时,年弱。
一个弱冠的小伙子,今天连结婚的资格都没有,而且大部分都还没有大学毕业。同样在充满阳光和朝气的二十岁,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残忍:
》杀大臣孟义等人,十二子J死于咸阳城
(J市,行刑后,城内的陈尸)
、十公主K
(同样的鼓,肢解的酷刑)
死于杜
(都县,秦武功十一年灭都国,设都县)
、财物入县官
(秦汉指朝廷或皇帝)
,有无数人坐在一起。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公子十二人指的是胡亥的十二个兄弟,十公主指的是胡亥的十个姐姐。二十二位至亲都被年少体弱的弟弟残忍处死。不仅是他们身为师兄师姐出人意料,就是以如今人的眼光,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晚年常有一句话,叫做“三岁看幼,七岁看老”。这个句子民间谚语似乎比“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更科学、更客观。胡亥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洋娃娃,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少霸,想必与他从小的教育有一定关系,而他的启蒙乃至终身老师就是出丑的赵高。翻阅相关史料,我们会发现:出于他的用心,赵高从一开始就不想把胡亥培养成大人,而是要把他变成一个充满嫉妒心和毁灭欲的小子。
贾谊的《国秦论》我们只学了三分之一,而《国秦论》没有提到的东西,都写在了《贾谊新书卷六》里。 《春秋》中:
”二世胡亥之为子,有昆弟子数人,命酒给群臣,又召诸侯赐食,先罢罢。胡亥陛下看群臣厚道,他因失败而死。 去吧。 诸侯们听到了,都松了一口气
(太呼吸,长长的叹息)
.二世即位,世人皆知,天下必弃之。”
秦汉乃至魏晋以前,帝王将相乃至士大夫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这种习俗在一些还没有很好进化的小岛和半岛还保留着:进门,出门脱鞋,然后不管老少,都跪在那里说话,挺直脊背,摸头摸地,都是表示敬意,这叫长蹲和虚脱。
入朝廷,御剑而行,是极少数人享有的荣誉。 ,能穿鞋能佩刀的只有他自己。秦始皇被荆轲追着绕着柱子跑,因为旁边的大臣连刀都没有。
秦朝的王公大臣在宫外按规矩脱鞋,好些的都被公子胡亥一脚踩死了。秦始皇笑而不打不骂。仰天长叹,大家大概都在想:“那不过是个孩子罢了!”
胡亥是个臭小子,看到别人有一双好鞋,自己也眼红了,最后干脆一脚踹了个底朝天——这种行为,写文史的作者是无法理解的。读者有这方面的专家,也许可以为大家答疑解惑。
熊孩子就是这样养大的。秦始皇嬴政知道小儿子胡亥喜欢作恶,但没有惩罚他,而是继续让赵高当家教。贾谊对此也很是感慨:“胡亥跟随赵高,天天学习,不是如何杀人,如何割人耳鼻,如何灭人九族。秦始皇真是做错了!” “
秦二世本来就是个熊孩子,再加上没有遇到良师,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对这个“幼子”十分宠爱。胡亥从小为非作歹,没有有效制止和引导。食人逆子”,结果二代相继死去。
在《贾谊新书》中,还有一个好孩子的故事。
孙叔敖(《史记·荀吏列传》第一人,楚庄国丞相)年轻时出去玩回来,愁得吃不下饭。 ”母亲一问,孙叔敖哭道:“今天看见一条双头蛇,我怕是活不了几天了!
古语说,见到双头蛇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 ”母亲又问孙叔敖:“那条蛇呢?
”孙叔敖答道:“听说见到双头蛇必死,所以我把它埋了,免得别人看见倒霉。
”母亲笑道:“放心,不会死的,有阴有德,必有福报。
胡亥从小就是个娇生惯养的孩子。他成为导致大秦二世灭亡的暴君;孙叔敖从小就有一颗仁爱之心,长大后也最终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笔者愿意相信,人性本善,但再善良的孩子,也都有熊的一面。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严格的管控,是否所有的无辜者都会变成以毁灭为乐的暴力和残忍?
胡亥这种小子,踩了大臣的名贵鞋子,竟然没有受到惩罚。那是因为他有一个皇帝的父亲,但是现在很多臭小子,不是每个父亲都姓李的,所以划船,踢屏幕之后,他们的父亲除了装傻,也只能乖乖地付出代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