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可能是没有提前确立储君。一国储君是王朝的未来,皇帝一般会提前确立储君。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惧怕死亡的皇帝,确立储君的言外之意是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秦始皇非常忌讳别人提“死亡”二字,大臣们也不敢轻易建议秦始皇提前确立太子。
秦始皇登基之后,废黜了谥号等制度,也没有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扶苏做为秦始皇的长子,自然是皇位的继承者,却不一定是秦始皇帝位的第一继承人。扶苏继承了秦始皇的才能,却没有继承秦始皇的刚硬。秦始皇是一个强势的皇帝,扶苏却是一个非常仁厚的皇子。扶苏为人“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非常富有政治远见,而且非常宽仁。秦始皇坑杀儒生、术士的时候,扶苏就曾经劝阻秦始皇。扶苏因为这件事惹怒了秦始皇,被“发配”到上郡,协助蒙恬镇守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
蒙恬为人正直,是秦始皇的心腹大将,也是扶苏的忠实拥护者。如果扶苏能够顺利成为皇帝,蒙恬一定会受到重用。如果扶苏有难,蒙恬也一定会支持他。蒙恬手下的三十万大军,在一定程度上是扶苏手下的“亲兵”。秦朝的正规军很多,但是除了派往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也就是剩下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和一些其他军队。秦朝的中央根本没有多少军队。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秦朝的总兵力不过一百万。五十万军队在岭南,三十万军队在长城,剩余的二十万军为临时拼凑。蒙恬手中的三十万大军都是经历战争的精锐士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扶苏手中掌握着三十万大军,即使秦始皇也要抖三抖,胡亥更无法坐稳皇帝的宝座。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在大臣中有一定威望,手中还有三十万大军为后盾。无论是从实力上还是从法理上,扶苏都有可能成为皇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秦始皇走到沙丘的时候,病重而亡。秦始皇去世之前,命令赵高给扶苏留下遗诏。遗诏的大概意思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然后回到咸阳主持秦始皇的丧事。遗诏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由公子扶苏继承皇位。诏书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秦始皇就一命呜呼。
如果秦始皇的遗诏顺利发出去,扶苏将会成为秦二世,秦朝的历史也有可能因此改变。可惜的是,赵高将秦始皇的遗诏扣了下来。赵高、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达成政治同盟,决定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由公子胡亥继承皇位。赵高和李斯伪造了一封遗诏给公子扶苏,在诏书中历数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两人自杀。扶苏接到了遗诏之后,哭泣着走进内宅,决定自杀。蒙恬曾经阻止扶苏说:“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扶苏则对蒙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扶苏说完之后,便引颈自杀。扶苏自杀之后,胡亥最大的障碍被清除,胡亥也因此得以顺利登基称帝,成为秦二世。胡亥无论是品德还是才能均不如扶苏,秦朝也快速走向了灭亡。扶苏和蒙恬手上有三十万大军。如果扶苏不自杀,使臣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如果扶苏和蒙恬起兵造反,也有很大的胜算。但是扶苏却没有反抗,接到诏书之后,反而不听劝阻而自杀。为什么扶苏会自杀呢?
赵高和李斯的假诏书有一定的威慑力。李斯和赵高堪称是秦朝的大才子,尤其是李斯。经过李斯和赵高“改编”的诏书,自然非常具有威慑力。李斯和赵高知道在诏书中写什么最能刺痛扶苏,也知道写什么能够刺破扶苏的心理防线。李斯和赵高在假诏书中提到了“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为人子不孝”等。诏书中的这些指责,每一项都刺痛了扶苏。李斯和赵高在指责中夹杂了伦理道德,直接击破了扶苏的心理防线。扶苏也认同了诏书对自己的指责。既然他已经认同了“罪名”,自杀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都不需要核实诏书的真实性。
李斯和赵高也应该非常懂得心理学,知道在扶苏心神未定之时,逼迫扶苏自杀,史载“使者数趣之”。传达诏书的使者一直在旁边催促扶苏自杀。扶苏本来就认同了自己的“罪名”,有了自杀的想法,自然难以听从蒙恬的建议。使臣再不停的催促,扶苏更加心神不定。人在心神不定的时候,往往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做出一些错事。如果使臣不在旁边催促,扶苏可能会定定心心地听从蒙恬的建议。一旦扶苏的心神彻底安定下来,就有可能缓过神来,有可能认同蒙恬的做法。人冷静之后的判断和想法与情绪激动时的想法,可能不太一样。警察提审嫌疑人的时候,往往也是一鼓作气,不断冲击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若是等嫌疑人回过神,此前的努力可能全部白费。
诏书的威慑力和使臣的催促彻底击溃了扶苏的心理防线,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建议,而是选择自杀。如果世界有后悔药,扶苏一定会多吃几瓶,也一定痛恨自己被击垮了心理防线。秦始皇虽然废黜了谥号等传统制度,但是传统的君父观念并没有被废除,甚至还通过皇帝制度强化君父观念。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览一切大权,也可以决定大臣们的生死。秦始皇既是扶苏的君,也是扶苏的父。面对君父的命令,大部分人的选择是顺从,而不是忤逆。
古代,不少臣子接到自杀的诏书之后,往往都是“跪谢皇恩”,然后再自杀。扶苏的选择是大多数臣子的正常选择。当时扶苏并不知道秦始皇已经病死,更不知道这封诏书是假的。扶苏甚至都有可能不知道秦始皇的身体状况。扶苏在长城带兵数年,不知道秦始皇的具体情况非常正常。面对君父的命令,扶苏选择自杀是正常的,蒙恬的举动反而不正常。如果秦始皇真得活着,蒙恬的行为可能是“抗旨不遵”。抗旨不遵的后果会非常严重,蒙恬的行为有可能会连累家人。
扶苏终究是个老实人,更是一个仁厚之人。司马迁评价其说“扶苏为人仁”。正是由于扶苏仁厚,所以才“得罪”了秦始皇,才跟着蒙恬领兵。扶苏仁厚,内心中可能也有一些懦弱。面对遗诏,扶苏的第一选择不是反抗或者查明真相,而是执行诏书。如果换一个桀骜不驯的皇子,极有可能不履行诏书,也有可能询问相关情况,甚至有可能起兵造反。李斯和赵高可能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才给扶苏这么一道诏书。他们可能也认为仁厚的扶苏会选择自杀。仁厚没有问题,可惜的是,扶苏的仁厚用错了地方。仁厚的扶苏可能是一个好皇帝,却不适合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扶苏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扶苏的幸运在于他是秦始皇的长子,他的不幸运也在于他是秦始皇的儿子。做为皇子,扶苏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太子。秦始皇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也是一位非常强势的皇帝,任何人在秦始皇面前都得低一头。扶苏长期活在秦始皇的阴影之下,自然也是小心谨慎。无论是扶苏还是其他人,都不敢违背秦始皇的意愿,也都非常惧怕秦始皇。扶苏相对仁厚,而秦始皇非常强势。扶苏稍微有些忤逆秦始皇的意思,就被“发配”到上郡长达数年时间。因为一句话就被发配数年,扶苏心中的阴影面积自然可想而知。
秦始皇的强势时刻威慑着扶苏,扶苏惧怕秦始皇已经怕到了骨子里。面对“秦始皇的诏书”,扶苏自然不敢怀疑,只能按照诏书的意思,选择自杀。如果这道诏书不是以秦始皇的名义发布,而是以秦二世名义发布,估计扶苏也不会选择自杀。在秦始皇面前,扶苏早就已经如同一个鹌鹑,又怎么敢不自杀。胡亥和赵高选择篡改诏书可以理解,李斯选择篡改诏书却不能理解。李斯跟着赵高一起害死了扶苏,也害死了自己,更是害死了大秦王朝。扶苏自杀之后,胡亥顺理成章地成为秦二世。秦二世不仅残暴而且无能。在秦二世和赵高的“治理”之下,秦朝短时间内灭亡。
如果继承皇位的是扶苏,说不定有机会扭转局势。扶苏登基之后势必会改变秦朝过于严苛的施政理念,说不定能够避免农民起义,说不定能够延续秦朝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