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时的大礼物,樊于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么大仇恨?

荆轲刺秦时的大礼物,樊于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么大仇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说观 访问量:2760 更新时间:2024/1/21 0:34:30

荆轲刺秦带了两件礼物,其一督亢的地图,燕国的膏腴之地;其二则是樊于期的人头,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家"的首级。正因为这两件礼品,秦王嬴政大喜,亲自在咸阳宫以国礼迎接燕使,给了荆轲刺杀的机会。

秦王对樊于期必欲除之而后快,樊于期对秦王也是恨之入骨。当荆轲提起此事,他的反应是:

"于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嬴政与樊于期互相仇恨

樊于期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椎骨之痛。当荆轲提出用他的头颅为觐见礼,刺杀秦王的解决方案后,樊于期有的是能够解脱的兴奋,丝毫没有为自己需要献出生命而犹豫:

"樊于期偏袒搤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与樊于期之间何以如此仇恨,历史留下了一处飞白!

一、从天而降樊于期

在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樊于期都是突然降临的。之前的记载中没有他的事迹、甚至没有这号人物,直到某一天的燕国:

"居有间,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史记·刺客列传》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战国策》

从记载看樊于期是位将军,但并不是统兵的大将。因为此前秦将攻城略地的将军是王翦桓齮、杨端等,没有樊于期的记载,因而他更可能是中层的将领。

樊于期逃燕的原因是"得罪于秦王",而关于具体的内容,秦王一方没有列出,樊于期也不曾谈及。后果惨烈:牵连父、母两族被灭,自己被高价悬赏通缉。燕太傅鞠武认为收留此人是引火烧身,建议将其送往匈奴,被太子丹拒绝。

樊于期以自己的首级换得刺杀秦王的机会

二、樊于期的故事

到了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填补了这个空白。

蒙骜率秦军五万伐赵,长安君成峤同樊于期率兵五万后继。成峤是秦王嬴政的弟弟。樊于期知道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血统不正,因而鼓动长安君反叛,并发表了揭露"真相"的讨伐檄文。樊于期又率军与王翦、张唐、桓齮、王贲大战,屡败十万秦军(这些都没有史籍记载)。

最终,成峤兵败,樊于期潜逃。如果真是如此,秦王嬴政对樊于期之恨就可以理解了。

但这一说法出自明代小说,时间上也不对。前239年成峤事件时,掌权的还是吕不韦。而樊于期投燕,应当是在公元前232年之后。

这里,桓齮与樊于期是对手。只能说,冯梦龙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三、樊于期就是桓齮的合理性

桓齮,是秦王嬴政随着亲政而提拔起来的将军。最早出现于秦王嬴政10年。他的经历如下:

11年,王翦、杨端、桓齮率领秦军攻邺拔赵九城,桓齮再取安阳。

13年,桓齮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取得大胜;十月,桓齮再次攻赵。

14年,桓齮与赵军战于平阳,攻取宜安,杀死赵将。又定平阳、武城。

桓齮是秦王嬴政的重要将领

此后,赵国派出了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在肥下大破秦军,桓齮战败。但史籍的记载存在矛盾: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战国策·赵策四》

"十三年,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资治通鉴》

桓齮出现在三部史籍中的最后记述是:《史记》中桓齮战败逃走,之后不见踪影;《战国策》桓齮战死;《资治通鉴》中桓齮逃回秦国,次年还曾领兵。

至此,桓齮已成绝唱。不久后,将军樊于期在燕国登场。桓齮是因为兵败畏罪潜逃么,时间上吻合,古音上"桓齮"与"樊于期"相近,因而,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认定:樊于期就是桓齮。

四、樊于期是桓齮的漏洞

樊于期就是桓齮的推论虽然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但也有不小的漏洞:

1、为什么史官们意识不到

《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的作者都没有在二人间建立联系。这个不是他们疏忽了,而是他们认为二者互不相关。

樊于期是桓齮么?

即使《东周列国志》,也不曾认可这种联系。作者仍然秉承了桓齮与樊于期是不同两人的设定,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演绎出樊于期的前半生。

2、畏罪逃跑的理由不充分

举凡战争,就有胜负。秦国后期虽然战争的胜率很高,但败仗也屡见不鲜。

对于战败的惩罚,史籍中鲜有记载。阏与之败,秦将胡伤没有受罚的记录;王陵攻邯郸,损兵折将被免职换将;王龁继攻邯郸,被赵、魏、楚联军击败,惨败而归。其后,仍出现在将军的职位上,所受处罚也是有限。

此后秦国还有函谷关之败,李信伐楚之败,无非是降级、免职,并无性命之忧,也连累不到家族。

反而,秦法对叛逃的处罚严厉,是灭三族的罪过。

邯郸之战中,郑安平被联军包围、投降,其在秦的家人被杀。甚至险些连累国相、举荐人范睢被灭三族。

桓齮是大将,对于秦国的制度应该了然于胸。他战败回去,至多削爵为民,畏罪潜逃,则要灭三族,孰轻孰重,桓齮不会想不明白。

战败叛逃才会灭族

3、樊于期与太子丹应该是熟人

太子丹接纳樊于期,不能简单归结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赵国正在与秦国殊死相抗,但燕国此时与赵仍是敌国。

太子丹曾在秦国为质,应该在此时与樊于期相识。当樊于期得罪秦王,可以逃亡的国家很多,但因为在燕国有旧,所以前来投奔。当太傅要求将樊于期送往匈奴,以免秦国迁怒时,太子丹才会说: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史记·刺客列传》

作为秦国重要将领的桓齮,的确有可能机缘巧合地、在咸阳结识某位外国质子。但作为带兵将领的他即便曾和太子丹有过交往,也不能被称之为"哀怜之交"。这也间接证明,两者并非一人,且樊于期在秦国时的地位并不光鲜。

结语:

从上面的推导,我们既否认了樊于期主谋鼓动成峤反叛,又否定了樊于期就是桓齮。那么樊于期究竟是谁?与秦王嬴政的仇恨为何如此之大,双方都不肯说出仇恨的根源、互相保密的真相,恐怕永远地埋藏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樊于期与秦王嬴政间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

可以勾勒的事实是:

1、樊于期是个军中小官,很可能是秦王的卫队一员。

2、与太子丹相识,且曾共同经历了某种患难。

3、樊于期得罪秦王的事情,使双方都很难堪,都不愿公之于众。

我们知道秦始皇一生最痛恨的就是嫪毐,他与王太后的关系令秦王蒙羞,因此,下手毫不容情,被杀被罚四千多人。王太后也一度被囚雍城,二十七位进谏大臣被处死。

因而令双方难堪的或者与王太后有关、或者与秦王嬴政本身的宫闱有关。具体是什么,虽不得而知,但可断定一点:事发后樊于期无论是否逃跑,都将被灭三族。(从樊于期的表现看,如果能以一死换家族生,他不会犹豫)

也许,樊于期是被栽赃陷害的,因其无从辩驳,灭族之痛才会犹如蚀骨吸髓。故此但求复仇,何惜头颅!

更多文章

  • 一个人“怒”很正常,孔子也“怒”过,但是不要“迁怒”

    历史解密编辑:小尚爱科普标签:孔子,迁怒,弦乐器,鲁迅先生,历史学家,民族乐器,春秋战国

    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不贰过是对颜回人生修养态度的真实描述。喜怒哀乐都是人类的生命情感,都是我们“仁”心本体的一部分,所以怒是可以的,一个人怒很正常,孔子也怒过,也曾经发过脾气、骂过人,但是不要“迁怒”

  • 科学为何没有诞生在中国?孔子的这番“答记者问”,一目了然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百世君标签:孔子,科学,中国,大禹,上古,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乐器,春秋战国

    人类历史长河并不能说是以一个国家的单一历史去衡量,因为这样的历史情况和细节都是被掩盖的,必须是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很多时候一件事情的产生和许多走向也是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不得不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而现代社会之中新出现的科学这一门学科其实是最近300年时间之中才从世界各地酝酿出来的。之前社会里面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一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孔子,论语,齐国,项橐

    而在这些众多先贤中,孔子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在中国高校的文学院内,都会有一位孔子雕像,纪念这位第一位开办私学的人,以及倡导“有教无类”的圣人,现如今的孔子学院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孔子不仅得后世人的万世景仰,就是在当时也是名闻天下的智者,有贤明的人

  •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孔庙前面,日本人与孔子后人的合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山川标签:孔子,汉奸,孔德成,日本人,山东省,国民政府,山东孔庙,民族乐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传统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孔庙前面,日本人与孔子后人的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到两个日本军官,这两个日本军官来到孔庙没有搞破坏,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当时是很残忍的,但是他们对孔子还是比较尊敬,并没有破坏孔庙。照片中的白胡子老人是孔令煜,他是孔子第77代孙,第31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堂叔。当时山东被日本人占领前,孔德成跟

  •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在说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老沈一标签:孔子,朱熹,论语,道家,儒学,知天命,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

    “五十而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或曰,“天命”,就是“人的命,天注定”。这种理解,大概不合孔子本意。他不至于这么悲观,会对学生说,我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彻悟了一个道理:个人再如何努力,也拗不过“天命”。孔子是老师,《论语》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尊师的语录。从这段话的完整意思看,孔子是在向弟子们讲授自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七岁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当即拜师!

    历史解密编辑:回京历史梦标签:孔子,甘罗,项橐,孔圣人,齐国,鲁国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眼中孔子是备受尊崇的学问大家,但他依然能够做到不耻下问,甚至曾经拜七岁小孩为师!神童项槖项槖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与他七岁时巧舌如簧,一题难倒孔圣人有分不开的干系。《三字经》中这样描述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民族作为具有

  • 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为何却教了尹喜,因为孔子读不懂道德经?

    历史解密编辑:雪球啃史标签:老子,孔子,尹喜,庄子,周易,道德经,周王室,齐特琴,民族音乐,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作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孔子曾经求学老子,两人有过多次交往,算是师徒关系,但奇怪的是,老子为何不教孔子《道德经》,而将之传给尹喜呢?《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孔子欲望过多,故而没有传给孔子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淡然处世的思想,孔子是儒家积极出世的思想,所以有不少学者解读这一原因时,认为孔子无法读

  • 那些孔子忘了说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北大博雅讲坛标签:孔子,子产,管仲,论语,孟子,儒家

    孔子可谓家喻户晓,也因此人红是非多,虽然死了几千年,却几度大起大落。阔如“素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落魄如“丧家之犬”、“孔老二”。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他。今天的人当然大多不会带着滤镜看他,但是愿意深入了解他的人其实不多。略而言之,在语文课本里喋喋不休地劝人向仁向善,仿佛是令人厌烦的道学先生,

  •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作为孔子的后人,为什么至死不肯回曲阜?

    历史解密编辑:张音乐标签:孔子,民国,孔德成,曲阜市,历史学家,末代衍圣公,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上有很多显赫的世家大族,但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门阀世家,他们的传承不过数百年,但有一个家族在王朝更替中从未落败过,这就是孔子的家族,从秦朝到民国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家一直屹立不倒,其“衍圣公”的封号一直传承了近九百年,是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封号。孔德成而到了民国时期,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是孔子的第七十七

  • 孔子“和稀泥”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孔子,蚂蚱,道学,老师,笑林广记

    文|李乐军《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位道学先生观点不同,认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正的道学,而诋毁对方为假,争论了很久也没结果。于是两人就去向孔子求证。孔子走下台阶,对两人鞠躬致敬后说:“我认为道学所包含的东西非常大,不一定要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是我向来所钦佩敬仰的,怎么会有假呢!”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