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军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败于蓝田之后,勉强算是秦三世的子婴在轵道旁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那个曾经横扫天下、威压一时的秦王朝终于彻底倒塌。
当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军强国,奋六世之余烈,在秦始皇嬴政的带领下,横扫六国,打出了老秦人的赫赫威名,打出了秦王朝无敌的血性和顽强。
那么为什么不过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那个强盛一时的伟大帝国就轰然倒塌了呢?为什么曾经视死如归,热衷于沙场征战的老秦人就没有了曾经无敌的勇气了呢?
许多人把秦朝的灭亡归咎于秦朝残酷的律法,但是别忘了汉承秦制,汉朝大部分的律法基本都是照搬秦朝的,为什么汉朝就没事,而秦朝就完蛋了呢?
所以律法的因素可能有,但绝对不属于主要的原因。细看当时的形势,可以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关中老秦人没有殊死抵抗的原因,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基本相同。
秦朝灭亡的导火索是大泽乡起义,但在赵高和胡亥大肆虐杀朝臣宗室之时,那个强大的秦王朝实际上已经从内部死亡了。也就说六国的造反贵族,掀翻的不过是一个残破的秦王朝而已。
秦朝的律法并不残暴,只是细致而严苛,并且秦律从制定之初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整个秦国的战斗力,所以虽然秦法严苛,但大家能从战场上立下功劳来冲抵律法的压抑,所以在灭掉六国之前,秦国的百姓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等到灭了六国之后,没有了战争让老百姓出头,但律法依然严苛如旧,只是迫于秦始皇的威名,大家只能把怨言压在心底而已。而被秦国征服的其他六国百姓,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严苛秦法,更是苦不堪言,毕竟他们不像老秦人那样已经适应了好几代的时间。
等到胡亥登上皇位之后,不仅没有宽松律法,反而肆意妄为,大肆清洗异己,让所有的矛盾都爆发出来,这才有了大泽乡起义响应者如云的景象。
严格来说,子婴算不上三世,毕竟他没有登基为皇帝,是以秦王的身份投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王朝是灭亡于赵高之手,而秦王朝灭亡的时间也定格在胡亥死亡的那一刻。
刚刚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阬杀了十多万兵力的老秦人,又遭受了自家皇帝死亡的打击,还没有从六国征战中完全复苏元气的关中大地,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反抗楚汉势力的客观基础。
除此之外,关中的老秦人在当时面临着六国势力的共同讨伐,不仅仅只是一个刘邦,就在鸿门还有一个屠夫项羽在虎视眈眈,和那个恨老秦人入骨的楚国余孽项羽相比,和老秦人没有任何仇怨的刘邦绝对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而这也正是六国势力当初选择刘邦作为西征主力的最大原因所在,毕竟项羽的名声实在是不怎么样。
要知道当初为了解救被围巨鹿的赵国军队,其他几个国家的王侯做出了西征的决议,但面对毛遂自荐的项羽,包括楚怀王在内的所有势力,都坚决反对项羽作为西征的主力。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大环境当中,项羽的名声可谓是迎风臭三里。而相比之下,治军有序,对待对手温和的刘邦,简直就是仁厚的代名词,纵观刘邦一生,就没有大规模地屠杀过战败一方。
内有秦王朝政治体系崩塌,外有六国联合势力威胁,被打到咸阳城的老秦人,已经没有了挽回失败的余地。
更何况在章邯投降、王离兵败失踪、杨雄兵败被胡亥所杀的情况下,曾经猛将如云的秦王朝连一个领兵的大将都找不出来。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关中大地的普通老秦人,为了少牺牲一些秦朝剩余的普通士兵,嬴子婴做出了最为明智的选择——投降于有着仁厚名声的刘邦。而事实也证明,这位能将赵高斩杀的秦王,确实做出了最为有利于百姓的选择。
接受了秦王朝残余势力投降的刘邦,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所属军队也秋毫无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仁厚的名声。而被后世之人称作“霸王”的“万人敌”项羽呢?杀死已经投降了的子婴,任由麾下士兵屠戳咸阳百姓,举火烧毁了秦王宫等建筑,可以说整个秦末汉初所有势力当中,残暴无出其右者。
结语:项羽的残暴之举,反而衬托出王子婴当初的睿智和仁慈。正是为了整个关中大地的老秦人,王子婴才没有为了一己之私,将所有老秦人无限期地拖入战争的泥潭当中。也正是他没有骨气的投降,让关中百姓得以纳入到刘邦的庇护之下。或许,这就是他这个老秦人的国王,能为老秦人所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