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德高于三皇功过于五帝于是将“三皇五帝”合二为一,号称皇帝另外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其他人都不能用这个字来称呼自己后来历代的400多位皇帝都使用这个“朕”自称那么秦始皇为什么用“朕”来自称呢小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件事情
秦始皇剧照“朕”字逐渐在口语里消失了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习惯用“朕、我、吾、印、台”来表达第一人称自己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使用“朕”了从西周晚期,就开始逐渐消失了《孟子》中用了5个“朕”可是都是出现在孟子引用先人的名句不是孟子主动用的《庄子在宥》里出现8次也是出现在拟古的语句里在战国后期普通使用“我”、“吾”比较多《孟子》“我”用了158次“吾”用了122次《庄子》“我”192次,“吾”387次实际上“印”和“台”也早已经消失在口语里那为何秦始皇没有用呢
关键是这两个字消失的太早了很难使人们联想起来所以用“朕”就比较合适了即可以让老百姓少犯忌又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后世帝王多使用生僻字起名字也是这个道理“朕”在口语消失,书面语还在用周天子在下诏令时还经常用到这个“朕”字比如《左传》“敬之哉,无废朕命。”周天子在命令管仲是说“往践乃职,无逆朕命。”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虽然已经不能号令天下了但她仍然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发布诏令时经常使用此字所以秦始皇用这个“朕”字也意味着秦朝是继承了周朝的正统“朕”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是依据李斯、王绾的建议而采用的“朕”字如果把字拆开,甲骨文里是“舟”和“灷”
李斯剧照“舟”此字是一个象形字舟自古就是交通工具我们的祖先选择生活的地方必须要临水祖先以采集和渔猎来获取食物而深水区就只能依靠舟舟多则获取的食物多,食物多了则财富多财富多的人逐渐变成贵族和剥削阶级所以“舟”即代表财富,也代表剥削阶级“灷”意思是火种,大家比较了解了远古时代以来火种要由德高望重的人来保管“灷”意味着地位和权利
小结:从以上分析来看秦始皇将“朕”作为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的自称既有先秦时期的帝王贵胄、部族首领的历史背景基础又有“朕”字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与权力意识秦始皇和君臣商议的这个“朕”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地位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