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天下英雄豪杰,群起响应。声势之浩大曾令大秦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困兽犹斗的秦朝也并非不堪一击,是有机会和能力扳回局面的,因为大秦出了一位军事才能显著的将领:章邯。
作为齐名白起的秦朝最后一员大将,扮演过救世主的章邯,他是如何让秦二世于渺茫之中看到了希望,最后又是怎么葬送了秦朝大翻身的筹码呢?以下分两大方面分析。
其实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章邯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府(九卿之一),为皇室管理私财和负责宫廷的衣食起居,但这并不代表他缺乏军事才能,毕竟他还曾跟随过秦始皇灭掉六国。
01、征编骊山刑徒反击起义军就是章邯的“投名状”。
秦二世元年九月,义军大将周文率十万大军,在吴广的掩护下,快速迂回绕过了荥阳、洛阳,一举攻下函谷关,迅速攻下戏水后,兵锋直指距离不到百里外的咸阳。秦朝内外,君臣震惊,竟束手无策。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章邯的第一次亮相。章邯认为,敌军势大且即即将兵临城下,再从周边的郡县征调兵力来支援咸阳,也是远水难救近火,而在骊山做苦力的罪犯人数众多,且大部分都是壮丁,不如赦免他们,给他们发配武器,编织成一支军队去攻击敌人。否则到时候这些人变乱后果不堪设想。秦二世和赵高商议后,觉得可行,于是二世便下令废除犯人和家奴的儿子不准服兵役的法令,征发全部在骊山服劳役的罪犯和民工编组成军队,由章邯统领。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章邯的军事才能终于得以展现。鸿门一战,生死关头,章邯一鼓作气,大败周文。损失惨重的周文大军,攻势受挫,不得不向关东撤退。秦王朝得以喘息的机会。关于鸿门一战的成败分析,有以下两点:
1、章邯以骊山刑徒新编的军队,人数多达七十余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相对于周文的十万大军完全是碾压式效果;重获大赦和奖励,众刑徒信心大增气势庞大;章邯有领军才能,而且这支新军并非没有战斗力,从陈胜吴广靠着九百多名服徭役的民夫起义可以看出。
2、周文大军虽然一路攻城拔寨形势一派大好,但劳师远征,而章邯以逸待劳,用生力军殊死抵抗令周文措手不及。
02、屡战屡胜,章邯点燃了秦朝的希望
重新整顿新军的同时,章邯急调防御匈奴的大秦精锐边防部队王离火速增援。短暂休整后,章邯开始率军反击。退守关中的周文新败之余,压根抵挡不住章邯那凌厉的兵锋,全军覆没,周文自杀。
吴广围攻荥阳四个月不能下后被部将田臧、李归杀死后,后田臧留下李归继续围攻荥阳,自己率全部精兵向西面迎击章邯主力部队,两军在敖仓相遇,田臧败死,全军覆没。章邯趁热打铁,和荥阳守将李由里应外合夹击李归,李归兵败身亡。
解荥阳之围后,章邯趁势包围了陈胜的大本营陈县。此刻的陈胜,缺兵少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败走汝阴时被庄贾杀害。扑灭陈胜吴广的起义之后,章邯将兵锋转向镇压各地义军。
此时的楚、齐、魏、赵、燕、韩等六国旧势力打着反秦的旗号,割据一方称王称侯。其中以项梁、项羽指挥的楚军最为强悍。
章邯大败齐魏联军后,终于碰到楚军这块硬骨头。与楚军的三次交锋,章邯三战三败,很难说这不是章邯的试探与骄兵之计。项梁连胜之后,觉得章邯名不副实,秦军也不过尔尔,骄傲、轻敌的同时也放松了警惕。章邯军队得到补充和休整之后,发动偷袭,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
以江东八千子弟为骨干的项梁楚军大败之后,起义军受到严重的打击。秦二世看到了希望,满心欢喜地认为天下回归太平只是时间问题。
巨鹿之战,乃是起义军转败为胜的转折点,也是秦朝覆灭的转折点。而秦军主力之所以大败,是因为章邯一次战略性的严重失误。
章邯大胜项梁之后,更是越发地骄傲自大,认为楚军群龙无首,楚地之兵不足担忧。
于是章邯就放弃了对楚军的歼灭性攻击,而是率领秦国的主力军向北渡漳河,攻击赵王歇。
章邯这一举措,仔细分析也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南面的楚军已经遭受大败,不足为患,而北边有王离率领的精锐部队,对仅存的几个旧国势力形成夹击之势,秦军气盛,肯定会连战连捷势如破竹。
章邯万万没想到,也正是因为他的“不杀之恩”,楚军获得了极其珍贵的整修和补给机会。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楚军战士以一当十,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秦将王离被俘,苏角战死,涉间被杀,章邯的军队被彻底孤立,不得已只能投降。
秦国的主要军事部队基本被摧毁,大秦帝国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