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二世胡亥发动沙丘之变,窃国夺皇位

秦二世胡亥发动沙丘之变,窃国夺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2972 更新时间:2024/2/14 8:54:55

秦始皇一生功业巍巍,但也失误颇多。未向全国臣民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此为其一;信任并重用赵高,此为其二。

在秦始皇的诸多儿子中,长子扶苏是最优秀的,但是秦始皇并未公开宣布扶苏就是皇位继承人,只是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派他到北面的边境上和大将军蒙恬一起戍守。而其第十八子胡亥,则是最出名的纨绔子弟。

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胡亥不愿和大臣们循规蹈矩地喝酒,便借故退席。走到殿外,看见整齐地排列着群臣的鞋子,胡亥一时兴起,边走边随意地将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出巡,胡亥随行。像往常一样,李斯、赵高等重臣也一同前往。不料车队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时,秦始皇突发重病。由于秦始皇素来忌讳谈论死,遂群臣皆不敢张罗国丧,只能眼睁睁看其病情急剧恶化而不做后续准备。

不久,秦始皇自感不妙,遂亲自写下加盖玉玺的诏书,召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但诏书写完后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发走,秦始皇就已辞世。整个巡游车队此时已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而这封诏书和秦始皇的玉玺就被身兼“中车府令”与“行符玺事”的赵高暂时压下。秦始皇病卒的事,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和几名贴身宦官知道,随行文武百官皆被蒙在鼓里。于是奸臣赵高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篡位计划。

虽然秦朝是新建立起来的政权,但“嫡长子世袭制的传统”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即使秦始皇生前并没有就继任一事昭告天下,但长子扶苏凭借其刚毅、勇敢的性格,加之师从大将军蒙恬,武艺超群,其即位已是众望所归。

但赵高一点儿也不希望扶苏即位,因为扶苏的老师是蒙恬。赵高曾因犯了一点儿小错差点儿被蒙恬处死,要不是秦始皇出面,赵高怕是早已命丧黄泉,遂赵高对蒙恬十分嫉恨。此外,胡亥自幼师从赵高,如果胡亥能即位,赵高岂不是也能跟着享受荣华富贵吗?

所以,当秦始皇病逝于途后,赵高立刻找到丞相李斯,以“始皇病卒于途,诸公子及天下恐有变,到时随行百官皆必死”为由,逼迫李斯秘不发丧。李斯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遂加入赵高的篡权行列以求自保。

拉李斯下水后,赵高马上找到胡亥,以历史上那些杀君弑父的事例加以开导,击垮了胡亥心中并不怎么牢固的道德防线。他再以权力和享乐进行引诱,使其完全堕入自己预设的政变阴谋中。接着,一切按照计划进行,由李斯出面,伪造了一份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的诏书,从而使胡亥窃夺太子之位有了“合法”的依据。接着,他们又以秦始皇的名义发出了一份置扶苏与蒙恬于死地的诏书。身在咸阳的扶苏不知秦始皇已死,读过诏书后,以为是秦始皇之意,遂悲泣难抑,立即拔剑自杀。赵高、李斯、胡亥的政变史称“沙丘之变”。

准备工作都已完毕,李斯、赵高、胡亥一行才簇拥着秦始皇的尸体向咸阳折返。当时正值盛暑,秦始皇的遗体已开始腐烂,车中不时发出恶臭之气。赵高命从官装载很多臭鱼“以乱其臭”,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于是,尸臭和鱼臭相互混合,弥漫在整个车队之中。

回到咸阳,万事皆已俱备,于是赵高、李斯按计划将秦始皇病卒之事公之于众,随后立即趁热打铁举行胡亥的登基典礼。当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们才于当年九月将秦始皇葬于骊山陵墓。

胡亥当上皇帝后,为巩固政权,与赵高狼狈为奸,诛杀了为秦朝立下不世之功的蒙恬、蒙毅兄弟,同时将自己的12个亲兄弟和10个亲姐妹都送进了阴曹地府。此外,他们还调集天下役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弄得民怨沸腾,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各路诸侯纷纷反秦。

起初赵高隐瞒战事,直到秦将章邯被打败后,各路诸侯逼近咸阳,胡亥才知道有人谋反,于是责问赵高。赵高怕胡亥追究罪责,于是命令女婿阎乐带领军队直闯胡亥的行宫,逼胡亥自尽,然后赵高拥立秦始皇孙子子婴为秦王,去帝号。没想到,子婴在位仅46天,刘邦就率领军队进入了关中。

当时子婴据守着咸阳孤城,既无守城之力,亦无可战之兵,而刘邦大军此时已经进驻相距咸阳不过百里之遥的灞上。如果刘邦起兵,子婴必死,面对刘邦“约降”的最后通牒,子婴只得下令其残部停止抵抗。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封皇帝之玺、符、节”,于咸阳以南50里的枳道(亭名,今西安市内),恭恭敬敬地向刘邦投降了。

自此,秦朝被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彻底推翻。秦始皇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仅仅维持了15个年头就灭亡了。

标签: 秦二世赵高嬴政李斯刘邦扶苏

更多文章

  • 李斯深受秦始皇重用,还是扶苏岳丈,因何与赵高密谋帮胡亥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斯,嬴政,赵高,扶苏,秦二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始”有“最初”之意,秦始皇以自己为“始”,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世地传承下去,然而他“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愿望并没有实现,秦朝仅存二世而亡!很

  •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不跟父亲姓嬴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嬴政,秦二世,苏和,扶苏

    好多朋友纳闷,秦始皇的儿子为什么不跟他的姓呢?莫非古代人们的风俗和现代不同吗?秦始皇嬴政一生有很多孩子,但最著名的是两个:一个是扶苏,一个是胡亥。这两个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扶苏以贤明著称,胡亥以残忍和荒谬著称。以至于秦始皇死后,胡亥成为皇帝的消息传到民间后,陈胜会考虑以胡亥得位不正,和为扶苏公子打

  •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将兄弟姐妹诛除,为何却留下扶苏的儿子子婴?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秦二世,扶苏,子婴,赵高,嬴政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驾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短暂的失去了统治者。在古代帝王驾崩可是大事,但是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被王公大臣等人知晓,而是被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合谋封锁消息。想来秦朝刚刚建立天下还未稳定,始皇帝去世的也突然,

  • 秦始皇病逝前,为何让只会贪图享乐的胡亥继位?秦始皇不背这个锅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扶苏,秦国

    秦始皇病逝后,胡亥继位,但这并不是秦始皇的本意,秦始皇并没有选择胡亥作为继承人。从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也能看出秦始皇并不糊涂,秦始皇虽然宠爱幼子胡亥,但也明白长子扶苏比幼子胡亥更适合做继承人,而秦始皇最终的选择也是让扶苏继位,只因发生沙丘之变,胡亥在赵高、李斯的帮助下称帝,秦朝最终在胡亥残暴的

  • 扶苏和胡亥,秦始皇更倾向于谁?到底谁才是秦始皇认可的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二世,嬴政,苏和,扶苏,赵高

    秦始皇在位时,始终没有立太子,即便大限已到时,秦始皇也只是写了一道诏书赐给长子扶苏,书中也并未写明立扶苏为太子,而秦始皇又很宠爱少子胡亥,那么谁才是秦始皇心中的继承人呢?可能秦始皇更加喜欢小儿子胡亥,但秦始皇知道长子扶苏才是继承帝位的合适人选。诸位公子中,秦始皇最为重视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史记》记载

  • 秦二世胡亥:我虽然一生无所事事,但并非生性残暴之徒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赵高,嬴政,皇帝,皇位,李斯,秦二世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在这一年诞生了,取名嬴胡亥。作为秦始皇众多子女当中的一员,胡亥的诞生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也正是这位平平无奇的皇族子孙,葬送了他父亲一手创造的大秦帝国。作为皇室后代,理所当然接受了良好的优质教育,但是这位小皇子表现的却是油盐不进,硬是没有吸收到优质教育的精髓,他生

  • 秦二世胡亥,生前有多可恨死后就要多可怜,居然以百姓规格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秦二世,嬴政,赵高,项羽,陵墓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而嬴政更是影响深远的始皇帝,可如此有能力的皇帝,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后代会如此的窝囊,仅让秦朝经历了两位皇帝就灭亡了,而秦二世更是窝囊的只能当个傀儡皇帝,完全让高进掌握了掌权。要说这胡亥原本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孩子,按说这继承皇位的事,跟他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一是能

  • 为什么胡亥能够稳坐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赵高,李斯,皇帝,扶苏,蒙恬,胡亥,皇位,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为了能够坐稳皇位,胡亥大开杀戒,威慑他人,除掉威胁他的人,让朝野臣服在他的脚下。早在胡亥即位之前,胡亥、赵高、李斯就已经伪造圣旨,派遣使者前往远守大秦疆域的蒙恬、扶苏北上,命蒙恬、扶苏自尽。扶苏只有“君欲臣死,臣不得死”的忠君念头,不知真假自刎。蒙恬不甘心,不甘心不知所以而死,便下狱。秦二世元年(公

  • 因为看出了秦始皇要传位胡亥,所以那位秦灭六国的智囊要决意隐退

    历史解密编辑:尘埃未浅标签:嬴政,秦二世,秦王,秦国,尉缭

    秦朝历经二世而亡,世人皆传言秦始皇要传位的是公子扶苏,而非幼子胡亥,正是由于胡亥的不作为,因此导致了大秦江山经二世而亡,传承不过数十年,可悲可叹。然而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秦始皇嬴政真的是要传位于长子扶苏,却被赵高李斯矫诏,改立幼子胡亥吗?非也!秦始皇要传位的的确是胡亥,这一点早被人看出来了,那个人

  • 2009年回归一批竹简,揭开胡亥继位另一种可能,赵高或许背了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夜听欣语标签:秦二世,赵高,嬴政,李斯,扶苏,刘彻

    在中国的史学界里,《史记》是占据着绝对的地位的。太史公司马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撰写史书,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得罪了当朝皇帝——汉武帝,落得个惨遭宫刑的下场。然而在2009年从国外回归的一批竹简中,却记录了跟《史记》中截然相反的观点。从这些散落的竹简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长久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