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在这一年诞生了,取名嬴胡亥。作为秦始皇众多子女当中的一员,胡亥的诞生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也正是这位平平无奇的皇族子孙,葬送了他父亲一手创造的大秦帝国。
作为皇室后代,理所当然接受了良好的优质教育,但是这位小皇子表现的却是油盐不进,硬是没有吸收到优质教育的精髓,他生性傲娇脾气暴躁,没有一点王室成员应有的风度。
然而也正是这一点,使得秦始皇对这个小儿子也是宠爱有嘉,毕竟在荒淫玩乐方面这个孩子是最像他的父亲秦始皇的。最值得敬佩的是胡亥从小到大,对这个放荡不羁贪图玩乐的脾性,保持得一成不变也实属难得。小时候秦始皇召见群臣,按照当时的规矩臣子朝见皇上,是要在大殿前拖鞋并摆放整齐在台阶上。那个时候一向娇惯的胡亥可不管这些礼数,喜欢瞎胡闹,吃饱喝足后闲来无事,就开始折腾这些摆放整齐的鞋子,踢得的东倒西歪惨不忍睹。 当然,那时候你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尚可理解,然而这个习惯胡亥一直保持到了他当上皇帝都没有改变,已经做上龙椅的他,依然保持了这个玩世不恭的习性。20多岁的年纪表现出了七八岁孩子的“童真”。
秦始皇子女众多,按照祖宗家法,皇位传长不传幼,礼应传给长子扶苏,然而秦始皇对这个长子并不是很待见,只是迫于祖制的压力,还是选择了这位长子作为太子来培养。可能在当时对胡亥的喜爱程度,秦始皇更倾向于选胡亥为皇子吧,然而这个秦始皇的想法,在后来的一个宦官操作下实现了。
那是秦始皇的一次巡游,当时的胡亥已经21岁了。但是他依然贪图玩乐喜欢玩山游水。一心想跟着父亲出去游乐,也正是对这个孩子的喜爱,秦始皇也就愉快的答应了。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却是父子俩最后一次一同出游。
一生功名显赫的秦始皇就死在了这次巡游的半途中。
丞相李斯也是出于安全考虑,恐怕一旦消息传入咸阳,咸阳城内的各位皇子们,会因为争夺皇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李斯决定弥补发丧继续赶回咸阳。然而接下来的一个太监却改变了秦朝的历史,也更加改变了胡亥的命运,这个太监就是赵高。
我们纵观胡亥的脾性,虽然生性顽劣贪图享乐,但是并不具备什么太大的野心,对这个皇权统治更是没啥兴趣,一个整天爱玩的巨婴能有什么坏心思呢?然而赵高却不是这么想的。
从台面上我们不难看出赵高的经历,跟秦始皇是颇有渊源,赵高的父亲是曾经陪伴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度过人质时期的人,赵高和秦始皇也是同年出生,从小就相伴相随算是发小,精通大秦帝国的各项法令,身体健壮书法也写得不错。是为数不多的深得秦始皇信任的人之一。
然而细观此人,其实是一个野心颇丰阴险狡诈之徒。秦始皇死的时候,传位诏书其实是掌握在赵高的手中,他却密不发送,为了达到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想篡改遗照,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无能的皇子做傀儡,胡亥就是他认为的最佳人选。
话说赵高的忽悠技能也算是一流,本来胡亥并没有想做皇帝的意愿,只想贪图享乐,然而赵高就投其所好告诉他,做皇帝以后在享乐方面的各种优势以及各种资源。胡亥虽然放荡不羁,但也不至于智力低下,得知有这么多的好处,当然满口答应了下来。
胡亥坐上王位之后知道自己这个皇位来路不正,心里也是虚的发慌,这个时候赵高就在边上拱火,首当其中的事情就是排除异己,让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得到很重的惩罚。胡亥觉得言之有理,就此在朝臣之中家族之中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一时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大家都变得谨言慎行,生怕哪天给自己惹来杀生之祸。
这一点也正中了赵高的下怀,借着胡亥的手,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极力排除异己,靠着威慑力建立起自己的一帮势力。
总之,胡亥在位两年杀伐不断搞得民怨四起,最终爆发了武装斗争。渐渐的赵高也失去了“辅佐”胡亥的兴趣,他想踢开胡亥还自己独揽大权。为了了解大臣们的真实心理状态,他导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把一头鹿送给胡亥硬说是马,并且让朝中大臣随声应付以表忠心,这就是成语“指鹿为马”的典故。
然而这个时候,陈胜吴广的大军也逼近了咸阳,项羽破釜沉舟前来决战。此时的秦王朝大军已经不是秦始皇在世的风貌,战斗力大不如前,将士们也失去了斗志,纷纷缴械投降,胡亥这时候也是慌得乱了阵脚。开始埋怨赵高。而赵高就干脆趁机篡夺了皇位,派自己的女婿带兵进宫逼着胡亥自杀,这位短命的皇帝就此命归黄泉。
我们纵观胡亥这一生,可谓是“成也赵高,败也赵高”。本来只想做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子不涉及政治,然而世事不随人愿。被赵高捧上了高高在上的皇位,最后也被赵高狠狠摔了下来。人们后世的皮对他的评价都是“昏庸无道,生性残暴”,然而我想说的是,昏庸无道是无可厚非了,也是胡亥一直保持的本性,要不然也不至于被一个太监所左右,“生性残暴”这个罪名在他的身上我个人认为有些言过其实,很多恶性事件都是在别人指使或者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去做的,毕竟她只是个贪图享乐的“孩子”,他怎么会有这么多坏心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