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因为看出了秦始皇要传位胡亥,所以那位秦灭六国的智囊要决意隐退

因为看出了秦始皇要传位胡亥,所以那位秦灭六国的智囊要决意隐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尘埃未浅 访问量:2193 更新时间:2024/1/29 5:54:07

秦朝历经二世而亡,世人皆传言秦始皇要传位的是公子扶苏,而非幼子胡亥,正是由于胡亥的不作为,因此导致了大秦江山经二世而亡,传承不过数十年,可悲可叹。

然而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秦始皇嬴政真的是要传位于长子扶苏,却被赵高李斯矫诏,改立幼子胡亥吗?非也!秦始皇要传位的的确是胡亥,这一点早被人看出来了,那个人就是为秦国,为始皇帝陛下谋划计谋,灭亡六国的国尉尉缭,此人智慧非凡,并且会看面相,还会看天象。

他想离开咸阳隐世就是因为觉得始皇帝刑罚太过严苛,求人之时还能听从劝告,但是事成之后就会刚愎自用。胡亥作为始皇帝最为宠爱的幼子有九五之相能登大宝,这他早就看出来了,但是他同样也看出来了胡亥是一个寡恩少义典型的短命之相。所以他才决定隐世辞官。

尉缭名缭,尉缭一生事迹,史籍载之不详,大约活动于魏国由安邑迁都于大梁的历史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

关于尉缭的真实生活年代如同其他历史名人一样无从查考,只能从历史文献的残篇断语中推断,但是这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比如人们推断在公元前334年见过魏惠王,但《史记》中明确记载了他最终在秦王政时担任了秦国的高级职务。这个时间跨度近百年,显然有违常识。因此,就像对其他历史人物一样,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他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来到秦国的,此时秦王政已亲秉朝纲,国内形势稳定,秦王正准备全力以赴开展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

当时的情况是,以秦国之力,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秦,情况就难料了。所以摆在秦王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能使六国不再“合纵”,让秦军以千钧之势,迅速制服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的纠缠,以免消耗国力。离间东方国家,虽然是秦国的传统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从事着这项工作,但是采用什么方法更为有利,则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是历史上从未有人干过的事情,年轻的秦王深知这一点,他不想打无准备之仗。

另外,当时秦国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战将如云,猛将成群,而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却没有。靠谁去指挥这些只善拼杀的战将呢?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这是秦王非常关心的问题。他自己出身于王室,虽工于心计,讲求政治谋略,但没有打过仗,缺乏带兵的经验。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实干少,真要上战场,真刀真枪地搏杀,一个个就都没用了。

尉缭一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智伯(春秋晋国的权臣,后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夫差(春秋末吴王,后为越王句践所杀)、闵王(战国齐王,后因燕、赵、魏、秦等联合破齐而亡)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

一番话正好说到秦王最担心的问题上,秦王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寻求的人,于是对他言听计从。不仅如此,为了显示恩宠,秦王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

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赏识之初曾经认定秦王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旦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

尉缭认为这样的秦王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尉缭这段话也是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记录),相传“曾与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但每次秦王都派人把他追回来,从不因此而责备尉缭,甚至替尉缭准备与自己相同规格的衣服和膳食。最后终于得到尉缭的肯首,愿意扶助秦国,入朝为臣。

标签: 嬴政秦二世秦王秦国尉缭

更多文章

  • 2009年回归一批竹简,揭开胡亥继位另一种可能,赵高或许背了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夜听欣语标签:秦二世,赵高,嬴政,李斯,扶苏,刘彻

    在中国的史学界里,《史记》是占据着绝对的地位的。太史公司马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撰写史书,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得罪了当朝皇帝——汉武帝,落得个惨遭宫刑的下场。然而在2009年从国外回归的一批竹简中,却记录了跟《史记》中截然相反的观点。从这些散落的竹简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长久以来,

  • 秦始皇传位给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白家酱坛标签:赵高,李斯,扶苏,胡亥,周朝,先秦,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胡亥奉始皇帝旨意,跟着赵高学习法律。阉人赵高生性刁滑,善察言观色,学习能力强,秦朝法律倒背如流,深受秦始皇的喜爱。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去旅游,李斯,赵高,胡亥陪同。没想到秦始皇死在半路上,临死让赵高,李斯传旨由长子扶苏继位。赵高没有传达,劝胡亥上位,胡亥本不愿做不义不孝之人,但最终还是被赵高说服,赵高又

  • 公子扶苏拿不稳权利的法杖,即便胡亥让出皇位,他也改变不了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纪史标签:秦二世,公子扶苏,扶苏,嬴政,赵高,李斯

    引言现在人们提到“秦朝只传了二世就快速灭亡了”这一悲剧历史时,很多人都将源头归结于秦始皇。说他在世时不愿立扶苏为继承人,是最错误的决定。真的吗?人们可以试想一下,扶苏能被立为继承人的概率有多高?在秦始皇去世后登上皇位的时候将胡亥改成了扶苏,大秦的历史是否会改写?不论人们从哪一角度去研究这些问题,其实

  • 秦二世胡亥对手足的疯狂杀戮

    历史解密编辑:去闻历史标签:赵高,扶苏,李斯,胡亥,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影视剧中的胡亥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奉始皇帝敕令,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法律。公元前210十月,始皇外出巡游,也不知道是秦始皇的安排,还是胡亥的执意要求,这次巡游他也参加了,正是这次偶然的或者说是必然的通行,成就了胡亥,让他当上了秦二世。影视剧中的赵高当秦始皇到达平原津时生了病。秦始皇最讨厌说“死”这

  • 子婴为何敢于当面诅咒胡亥,却又躲过清洗,因为他是秦始皇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子婴,赵高,扶苏,秦王,胡亥,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在赵高的策划之下,胡亥顺利成为皇帝之后,因害怕“诸公子必与我争”,于是就在赵高的建议之下,立即开始对兄弟姐妹来了一场清洗,综合一些史书记载,可以看到秦始皇的33个子女全部被杀。将六公子戮死于杜。将十二公子戮死于咸阳。公子将闾(有说是宗室子弟,非秦始皇儿子)等3公子拔剑自刎。十公主戮死于杜。然而,为什

  • 秦始皇女儿的墓穴重见天日,秦二世胡亥远比你想象的要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扶苏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开启封建社会的君主,他结束了战国纷争,统一天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了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是用了很大的力气的,但经历过万难才获得的胜利果实却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在高中历史书上,大量篇幅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

  • 为何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嬴政,秦二世,苏和,赵高,扶苏

    文|飞鱼说史大家好,我姓王,家住隔壁,所以江湖人送外号:隔壁老王。这只是一个段子,但是就现在而言,“王”和这三个字相组合,其背后所代表的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姓氏了。姓名是一个人的代号,是由姓和名组合而成,而姓在现在又被称为姓氏,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姓氏都是跟随父亲的姓氏,不过也有例外,例外的情况也有很多,

  • 秦始皇临终到底要传位给谁, 胡亥! 扶苏! 赵高到底有没有篡改遗诏

    历史解密编辑:海鑫讲体育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扶苏,李斯

    说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趁秦始皇刚刚驾崩,联手篡改遗诏让胡亥登基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将扶苏赐死,一个是将秦始皇所有的皇子皇孙包括公主一律处死,这实际上就是心虚的表现。但有人说胡亥是正常登基,但赐死扶苏和处死秦始皇子女是三人为了确保政权稳定采取的措施。可以说,种种迹象表明,在秦始皇临终前和胡亥登基的时候

  • 是司马迁撒了谎?海外回归汉简披露:秦始皇认可胡亥即位!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司马迁,嬴政,秦二世,史记,李斯

    关于秦始皇在临终前,设立继承人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沿袭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那就是胡亥因赵高、李斯篡改诏书而成功上位。但就在2009年,北京大学从海外收购回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批竹简的名字叫做《赵正书》,这本书中披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秦始皇原本就打算传位于胡亥。消息一出,史学界一片哗然,难道

  • 身为秦始皇心腹的李斯,为什么要背叛秦始皇,扶持胡亥成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嬴政,李斯,秦二世,皇帝,秦始皇,胡亥,周朝,书法家

    李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在秦始皇攻灭六国的计划当中,李斯担任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秦始皇亲自掌权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明白他所处的时代就是历代秦王所希望看到的时代。此时秦国所占有的领土已经比山东六国加起来还要多,攻灭六国势在必行,但是先灭哪个国家成为了当时秦始皇最为头疼的问题。一旦灭了山东六国中的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