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灭亡是胡亥不接地气,不了解民间疾苦,所造成的的后果

秦朝灭亡是胡亥不接地气,不了解民间疾苦,所造成的的后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2706 更新时间:2024/2/14 4:37:22

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首先,春秋五霸战国时期七雄相互掣肘了几百年,各国的界线早已深入人心,秦国虽然暂时通过战争达到统一六合,实质是形聚神散,想复国的人多了去了比如后来的项刘,表面风平浪静,实质背后蠢蠢欲动,伺机而动。其次,秦国越来越强最后走向统一得益于商鞅变法,其法家霹雳手段在疆土统一方面确实起到决定性作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法家有助于统一,但统一后再来法家那一套,必定使其走向灭亡。

在统一的年代本应用儒家思想来笼络稳定人心,而秦始皇来焚书坑儒那一套,这无疑使民心尽失加速自己走向灭亡。民心这东西在建国初期很重要,秦始皇不重视民心,输了;后来刘邦打进秦宫,差点也得意忘形,张良一提醒也开始收卖民心。

其次,战兵贵族化,久不经战事,战力迅速下降。参考八旗兵,入关以后生活条件改善,养尊处优十几年就废了。王离率领北方南下的边军进攻赵国,一直未果。战力战果反而不如章邯的奴隶兵。而南方的赵佗的南征军,竟然不能乘中原大乱之际扩大地盘,赵佗能一个人不让南征军返回家乡吗?杨广不让军士返乡被杀,李存勖不让军士返乡也被杀,可见十几年的养尊处优功成名就,这些边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欲望也不高了。

从秦军兵力分布看有几个特点:第一,重外轻内,是以外部敌对力量为主要威胁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二,对新征服的六国缺少抱团造反的预判,既没有按区域配置野战军,也没有在核心枢纽驻扎由老秦军组成的精锐军团。第三,中原地区没有组建战略预备队,当内地发生大规模叛乱时,既不能成建制出兵压制也不能有节奏的抵抗为关中争取兵力集结的时间。

第四,关中没有一支直接掌控在皇帝和中央手中的,数量足够庞大,能够迅速投放的首都卫戍部队,仅有的几万老秦军,极度分散在多个地区。这四个特点,充分表明了秦对统一后内部稳定的充分自信,然后被打脸。秦始皇自称皇帝的时候,才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另外,秦军军事失败,是技术装备不如对手吗?肯定不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收天下之兵铸铜人十二,陈涉起义之初只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后期起义军可以通过占领地方州城打开武库获得武器,但武器的来源和质量也显然不能与制式精良装备的中央秦军相比(骊山刑徒军也是从秦中央下发的武器)。秦朝的灭亡,很大的程度就是人亡政熄。秦朝可以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进行比较。两者都是一个帝国缔造者死后,国家就人死地崩。秦始皇建立的帝国虽然在15年内被败家子给灭亡了。但是他是华夏文明,乃至东方文明的制度确立者。

新王朝建立之初,首要任务是休养生息,例如汉朝和当代;而没有做到这一点的秦朝和隋朝,老百姓脱离战争阴影,却还得修长城,严刑峻法,六国老百姓哪见过这阵仗,不反才怪。秦始皇思维太超前,超越了整个时代,焚书坑儒,书同文车同轨,士绅阶层看不懂,认为是压迫,所以秦朝失去了民心。而且胡亥不接地气,不了解民间疾苦,被赵高蒙蔽。在考察秦国灭亡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陈胜居然自称是没有死去的扶苏。即秦始皇的儿子。由此可见,如果秦始皇没死去,胡亥但凡不那么傻,秦国还是能坚持下去的。

标签: 秦二世秦朝秦国嬴政赵佗焚书坑儒

更多文章

  • 如果秦朝的二世皇帝不是胡亥,而是扶苏,秦朝还会迅速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扶苏,秦朝,赵高,胡亥,周朝,先秦,秦二世,二世皇帝,秦始皇嬴政

    如果秦始皇去世后,秦朝的二世皇帝不是胡亥,而是公子扶苏继承了帝位,秦朝是否还会那么快灭亡?几乎可以肯定,如果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真的做了秦王朝的二世皇帝,秦朝不会像历史上灭亡的那么迅速,还可能会开创出类似于西汉初期“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甚至将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秦王朝再传承数百年也不无可能。虽然导致

  • 秦朝的灭亡,与胡亥母亲有一定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赵高,皇帝,秦国,秦朝,胡亥,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大秦最后一轮明月——败军之将章邯(1)主笔:闲乐生西方哲学家爱尔维修曾说:“每个社会时代都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陈胜章邯,乃至后续的刘邦项羽韩信等楚汉群雄,或许就是被这样一场暴风雨创造出来的人物。秦二世皇帝元年四月(公元前209年),暴风雨的前夜,年仅十

  • 蒙恬被胡亥逼死后,他手下那支“长城军团”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捡美酒与花瓣标签:蒙恬,匈奴,章邯,嬴政,胡亥,周朝,先秦,秦二世,长城军团,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又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上攻打匈奴,夺回了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黄河大拐弯一带,又被琉为河套地区。由于此地水草丰美宜农宜牧,所以匈奴不甘心失败,一直想重新夺回去。因此秦始皇没有让蒙恬撤军,而是让他就在当地驻守。蒙恬不仅在河套地区修建了城堡亭障,而且

  • 他才是秦始皇真正选定的继承人,既不是扶苏,也不是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遇双未央标签:嬴政,秦二世,扶苏,昌平君

    对于秦始皇的继承人,始终有两种说法针锋相对。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选定的太子就是公子扶苏,而之前把他派往长城军团监军把秦朝最精锐的部队放到他的手里就是证明。而另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选定的继承者其实就是秦二世胡亥,理由一个是胡亥是唯一能随秦始皇出游的公子。然而,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继承人,

  • 李斯聪明一世,为何不拥立英明的扶苏上位,反而帮助纨绔的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斯,扶苏,赵高,秦国,胡亥,秦朝,先秦,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李斯作为秦朝丞相,天下的丞相,李斯参与谋逆之举,和赵高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自私的行为,李斯为一己之私把江山社稷抛之不顾,秦二世胡亥即位称帝后,加速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灭亡。如果作为一族之长,李斯的行为也是迫不得已,也能得到一定理解。秦始皇驾崩后,宦官赵高为了自己的个人地位,便私自扣压

  • 李斯身为丞相,为何同意杀扶苏立胡亥?因为赵高说了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李斯,赵高,扶苏,丞相,胡亥,秦二世,书法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李斯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李斯身为丞相,又是扶苏岳父,却为何赞同矫诏立胡亥为帝?需要解释一下,秦汉时期的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权力非常大,并非皇帝传声筒这么简单,属于政府首脑,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地位远非赵高能比。而且,李斯还是

  • 李斯与胡亥、赵高之间勾心斗角,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心中曾经难舍弃标签:李斯,赵高,丞相,胡亥,秦二世,书法家,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秦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就派人调查李斯之子李由通敌的情况。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就上书揭发赵高说:“赵高现在的权力可与陛下相比。他利用陛下的威信,怀有不可告人的野心。“从前田常做齐简公的相国,窃取了齐国王位,这是天下人共知的事实,现在赵高图谋不轨,私人的财富可与田常在齐国为相时相比。

  •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与胡亥为什么不姓嬴?他们的真名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嬴政,秦二世,扶苏,秦王,刘邦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叫嬴政。而扶苏便姓扶,名苏;胡亥就姓胡,名亥了吗?(简而言之,秦始皇嬴政的儿子扶苏与胡亥为什么不姓嬴?)肯定不是,这样的称呼,肯定会被拖出去砍头的。应该亲切称呼“公子扶苏”,与“公子胡亥”。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沙丘政变时,说: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

  • 赵高发动政变杀死秦二世胡亥,为何却被即位几天的秦王子婴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赵高,秦二世,秦王子婴,李斯,丞相

    历史上,君主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只允许阉割后的奴仆留在宫中服侍,也就是太监。作为皇帝的身边人,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影响王朝的兴衰。秦朝的大太监赵高,就是个野心与胆子俱在的人。害扶苏,立胡亥,除李斯,杀胡亥,秦朝的灭亡,离不开赵高的“胡乱运作”。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敢于发动政变杀死秦二世,却为何被秦王子

  • 一代大儒叔孙通,为了保命,也奉承过二世祖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秦二世,孙通,赵高,嬴政,李斯,大儒

    本文系作者原创,希望大家喜欢,转载请与本人或者合作网站联系。碧海天空是我的战场,月光如水是我的爱情。立足养成教育,反思历史和文化!历史告诉我们,活下来的人才是未来的主人!一代大儒叔孙通薛县人,因为在儒学上的造诣,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作了个待诏博士!儒作为神官,掌控着国家的祭祀和礼仪!秦始皇的赏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