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秦朝的二世皇帝不是胡亥,而是扶苏,秦朝还会迅速灭亡吗?

如果秦朝的二世皇帝不是胡亥,而是扶苏,秦朝还会迅速灭亡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乐观探历史 访问量:3678 更新时间:2024/1/10 9:50:36

如果秦始皇去世后,秦朝的二世皇帝不是胡亥,而是公子扶苏继承了帝位,秦朝是否还会那么快灭亡?几乎可以肯定,如果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真的做了秦王朝的二世皇帝,秦朝不会像历史上灭亡的那么迅速,还可能会开创出类似于西汉初期“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甚至将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秦王朝再传承数百年也不无可能。

虽然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实行苛政。在这种残暴的统治下,百姓的赋税日益沉重,力役、杂役、军役等无偿的徭役任务更是没完没了,百姓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加上赵高又建议秦二世修改了法律,导致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不仅百姓深受其害,连秦朝的官员也是人人自危,于是想反叛秦朝的人很多。最终官逼民反,一支从楚地前往渔阳戍边(军役)的士卒率先起来造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因这支平民起义军首先进攻的是大泽乡,故而也被称为“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反秦是因为这支900余人的军役队伍,在途径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微省宿州市)的时天降大雨,导致道路不通,从而误了到达渔阳(今北京密云区)的规定期限,按照秦二世重新修订的法律,这些前往渔阳戍边的士卒,最后大部分都会被判处死刑。

在这种情况下,误期是死,逃跑是死,起义还有可能活,于是陈胜、吴广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县尉,说动一同去戍边的九百余人,打着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发动了农民起义,在攻下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建立了张楚政权。

也正是秦朝的行政更加苛暴,天下苦秦已久,在陈胜、吴广起义后,附近饱受秦苦的百姓纷纷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因此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不久后,各地听闻陈胜“举大计”的壮举,也开始纷纷响应,数千人的起义队伍多到不计其数,彻底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其中除了有饱受苦难的广大百姓,还有秦朝的一些官员,比如会稽郡守殷通也准备发兵起义,打算让桓楚项梁来统帅军队。不过却被早有谋划的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乘机杀死,之后项梁在吴中举兵,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任为会稽郡守,项羽为军队副将,随后开始攻取郡内所属各县。

虽然在大泽乡起义后不到一年时间内,陈胜和吴广就先后遇害,但他们点燃的反秦烈火已经烧红了大半个中原大地,反秦浪潮已如决堤之势,势不可当。最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率先进入秦都咸阳,推翻了秦朝,不久后项羽又率军进入关中,杀死秦王子婴及一些嬴姓王族之人,并引兵屠戮咸阳,火烧了秦王宫,彻底灭亡了秦朝。

正是因为秦二世和赵高的残暴统治,才致使秦王朝在秦始皇去世后仅仅只延续了三年,便迅速灭亡。而实行苛政的背后是基于胡亥的昏庸无知和赵高的奸诈,以及赵高无穷的野心和贪欲,胡亥的无能不适合统治天下和治理天下,赵高的奸诈和贪欲也不适合做辅佐皇帝的大臣。

在这一对奇葩组合的统治下,秦王朝如何能有辉煌的未来!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虽然是为了完成先代君主的遗愿,也为了建立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也是为了天下百姓,只有永远平息战乱,百姓才不会遭受战乱之苦。秦始皇去世后,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将秦王朝更好地延续下去。

如果不是赵高为了一己之私,联合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幼子胡亥发动了沙丘政变,昏庸无知的胡亥也不会成为秦王朝的二世皇帝,从而使秦朝迅速灭亡。按照秦始皇去世前留给公子扶苏的遗诏,以扶苏长子的身份,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扶苏继承帝位是铁定的事实。

那么如果扶苏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秦朝还会那么快灭亡吗?

答案是肯定不会的,如果扶苏做了皇帝,秦王朝至少不会像原本那样,灭亡得那么快、那么迅速。在扶苏的治理下,六国百姓心中会逐渐接纳认可了这个新生的大一统王朝,百姓的生活变得安居乐业,秦朝更加繁荣昌盛,为之后的盛世打下基础,甚至扶苏在位时就会出现像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那般盛世。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扶苏为人仁。”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百姓多闻其贤。”

首先从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公子扶苏为人仁爱,刚毅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赵高对扶苏的评价),民间百姓都听说他很贤明(陈胜评价)。以此来看,扶苏如果继位后,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像秦二世、赵高那样,实行苛政,加重赋税以及进行无休止的劳役,也就不存在天下苦秦久矣一说。

其次扶苏有可能会下令减轻刑罚,毕竟刑罚过重,人人自危,至少不会像秦二世那般将法令刑罚修改得更加残酷,那么陈胜、吴广也就失去了反秦的原因(秦律原本对延期的惩罚是罚盔甲抵罪,并不致死)。加上赋税和劳役减少后,可能陈胜、吴广都不会去渔阳戍边,或者戍边的人数会减少很多,百姓只要安居乐业,也就不会去追随、参加起义。

就算不能彻底杜绝农民起义,但基本上规模都不会发展太大,局部的小股起义,也很难席卷全国。在没有赵高这种佞臣对皇帝粉饰太平,小股的起义队伍也很难壮大。之后扶苏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起义原因后,百姓的反秦呼声自然会下降,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可能有人会说,扶苏又没有继承帝位,如何能看出他的贤明呢?扶苏虽然没有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但可以从生前的一些事迹加以论证。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就开始经常巡游天下,以及派人寻求仙药,为此给予侯生、卢生等术士优厚的待遇,可以说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侯生和卢生耗费巨资后仍然没有找到仙药,反而还出言诽谤秦始皇,并逃离了咸阳。为此导致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查审问,之后便发生了“坑儒”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知晓此事后,便直言劝谏其父秦始皇,大意是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定下来,用严酷的刑罚来惩治歌颂和效法孔子的儒生,可能会使天下人心中不安,希望秦始皇能明察。以此可见,扶苏对于当天下大势很熟悉,以及防患于未然的谨慎之心,会揣测民心,预防叛乱。

扶苏在其父亲秦始皇在位时,就敢直言劝谏,反对秦始皇的政见,那么秦始皇去世后,如果扶苏继承了帝位,扶苏对于一些他不认可的政见,自然是不会去实行。扶苏行事之前必然会考虑良久,尤其是对天下百姓直接实行的一些政策。扶苏对秦始皇“坑儒”一事都这么谨慎,担心天下百姓会不安,何况是直接针对天下百姓的政策。

别说是秦二世和赵高实行加重赋税、增加徭役数量,加重法令刑罚这些影响天下民心的弊端政策,就算是一些利民政策,扶苏肯定也会反复考虑,深思熟虑之后才会下令实行,那些影响天下民心的政策,相信扶苏断然是不会去实行的,只要稳住了天下百姓,也就相当于稳住了秦朝。

反观胡亥继位之后,不仅没有取消秦始皇生前进行的工程,反而又向全国征发了大量的百姓去继续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等大型工事,并且还不让百姓吃咸阳附近的粮食,无偿劳役也就算了,还要百姓自己带粮食去干活,这不是典型的“想让马儿跑,还不想给马儿吃草吗!”,百姓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是有苦难言,因此百姓起义反秦,推翻了秦朝。

以扶苏的贤明,这些弊端政策几乎是不会被实行的,另外扶苏继位之后,也不会像赵高那般去残杀那些忠于秦朝的大臣,如蒙恬、蒙毅、右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赵高除去这些大臣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除危机,从而保住自己的地位。扶苏如果继承帝位后,只会重用这些大臣,让他们出谋划策,治理天下,使秦朝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史记》记载:“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

扶苏成为皇帝后,很可能会让蒙恬担任丞相一职,辅佐他治理天下,而蒙恬的才能和优势要高于丞相李斯。在赵高劝说李斯发动政变时,李斯都说他的本事、功劳、谋略都不如蒙恬,并且蒙恬比李斯更受天下百姓的爱戴,与公子扶苏的关系也更好。

如果蒙恬成为丞相,即便扶苏在一些政策上考虑欠妥,蒙恬、蒙毅等大臣也会发表看法,提醒扶苏,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像赵高那般,在胡亥继位后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扶苏继位,佞臣赵高便会退出历史舞台,无法实行苛政,祸害秦朝,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结语:

古代王朝的盛行和灭亡,无非在于两点:民心和统治阶层,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的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王朝就会兴盛,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逐渐生活不下去,再加上统治阶层的腐败贪污不做事,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爆发农民起义。

如果公子扶苏继承了帝位,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以贤明的扶苏,再加上有蒙恬、蒙毅、冯去疾等一干具有大才、且忠于秦朝的能臣辅佐下,秦朝是很难迅速灭亡的,还可能会开创出像“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

你认为公子扶苏继承帝位后,秦朝还会延续多久呢?

更多文章

  • 秦朝的灭亡,与胡亥母亲有一定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赵高,皇帝,秦国,秦朝,胡亥,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大秦最后一轮明月——败军之将章邯(1)主笔:闲乐生西方哲学家爱尔维修曾说:“每个社会时代都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陈胜章邯,乃至后续的刘邦项羽韩信等楚汉群雄,或许就是被这样一场暴风雨创造出来的人物。秦二世皇帝元年四月(公元前209年),暴风雨的前夜,年仅十

  • 蒙恬被胡亥逼死后,他手下那支“长城军团”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捡美酒与花瓣标签:蒙恬,匈奴,章邯,嬴政,胡亥,周朝,先秦,秦二世,长城军团,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又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上攻打匈奴,夺回了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黄河大拐弯一带,又被琉为河套地区。由于此地水草丰美宜农宜牧,所以匈奴不甘心失败,一直想重新夺回去。因此秦始皇没有让蒙恬撤军,而是让他就在当地驻守。蒙恬不仅在河套地区修建了城堡亭障,而且

  • 他才是秦始皇真正选定的继承人,既不是扶苏,也不是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遇双未央标签:嬴政,秦二世,扶苏,昌平君

    对于秦始皇的继承人,始终有两种说法针锋相对。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选定的太子就是公子扶苏,而之前把他派往长城军团监军把秦朝最精锐的部队放到他的手里就是证明。而另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选定的继承者其实就是秦二世胡亥,理由一个是胡亥是唯一能随秦始皇出游的公子。然而,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继承人,

  • 李斯聪明一世,为何不拥立英明的扶苏上位,反而帮助纨绔的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斯,扶苏,赵高,秦国,胡亥,秦朝,先秦,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李斯作为秦朝丞相,天下的丞相,李斯参与谋逆之举,和赵高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自私的行为,李斯为一己之私把江山社稷抛之不顾,秦二世胡亥即位称帝后,加速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灭亡。如果作为一族之长,李斯的行为也是迫不得已,也能得到一定理解。秦始皇驾崩后,宦官赵高为了自己的个人地位,便私自扣压

  • 李斯身为丞相,为何同意杀扶苏立胡亥?因为赵高说了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大米饭故事标签:李斯,赵高,扶苏,丞相,胡亥,秦二世,书法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李斯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李斯身为丞相,又是扶苏岳父,却为何赞同矫诏立胡亥为帝?需要解释一下,秦汉时期的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权力非常大,并非皇帝传声筒这么简单,属于政府首脑,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地位远非赵高能比。而且,李斯还是

  • 李斯与胡亥、赵高之间勾心斗角,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心中曾经难舍弃标签:李斯,赵高,丞相,胡亥,秦二世,书法家,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秦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就派人调查李斯之子李由通敌的情况。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就上书揭发赵高说:“赵高现在的权力可与陛下相比。他利用陛下的威信,怀有不可告人的野心。“从前田常做齐简公的相国,窃取了齐国王位,这是天下人共知的事实,现在赵高图谋不轨,私人的财富可与田常在齐国为相时相比。

  • 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与胡亥为什么不姓嬴?他们的真名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嬴政,秦二世,扶苏,秦王,刘邦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叫嬴政。而扶苏便姓扶,名苏;胡亥就姓胡,名亥了吗?(简而言之,秦始皇嬴政的儿子扶苏与胡亥为什么不姓嬴?)肯定不是,这样的称呼,肯定会被拖出去砍头的。应该亲切称呼“公子扶苏”,与“公子胡亥”。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沙丘政变时,说: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

  • 赵高发动政变杀死秦二世胡亥,为何却被即位几天的秦王子婴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赵高,秦二世,秦王子婴,李斯,丞相

    历史上,君主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只允许阉割后的奴仆留在宫中服侍,也就是太监。作为皇帝的身边人,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影响王朝的兴衰。秦朝的大太监赵高,就是个野心与胆子俱在的人。害扶苏,立胡亥,除李斯,杀胡亥,秦朝的灭亡,离不开赵高的“胡乱运作”。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敢于发动政变杀死秦二世,却为何被秦王子

  • 一代大儒叔孙通,为了保命,也奉承过二世祖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秦二世,孙通,赵高,嬴政,李斯,大儒

    本文系作者原创,希望大家喜欢,转载请与本人或者合作网站联系。碧海天空是我的战场,月光如水是我的爱情。立足养成教育,反思历史和文化!历史告诉我们,活下来的人才是未来的主人!一代大儒叔孙通薛县人,因为在儒学上的造诣,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作了个待诏博士!儒作为神官,掌控着国家的祭祀和礼仪!秦始皇的赏识,目

  • 李斯是聪明之人,为何他不帮扶苏,反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斯,赵高,扶苏,胡亥,先秦,秦朝,秦二世,书法家,秦始皇嬴政

    种种迹象表明,沙丘之谋最大的幕后推手其实是李斯,他自然不会帮助扶苏了。李斯一生信奉“老鼠哲学”,并以此作为其行动准则。所谓“老鼠哲学”,是李斯在楚国做小吏的时候,从老鼠身上总结出的一套经验。李斯发现,即使是老鼠,其实也有尊卑之分。那些住在厕所的老鼠,混得就很惨,不仅骨瘦如柴,而且整天紧张兮兮的,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