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国,何等风光。
然而他在沙丘宫死掉后,却被秘不发丧,胡亥借机篡改遗诏而登基。
秦始皇的三十多个子女,除了胡亥外,全部被害。
胡亥仅登基三年,就被赵高逼迫自杀,秦帝国从建立到灭亡仅仅用了十四年。
常常有人惋惜,若是当年公子扶苏登基为帝,便不会被赵高操纵,可能秦国情况会大不相同。
那么,当年公子扶苏身旁有蒙恬大将和三十万大军,在收到伪造的赐死诏书时,为何甘心自杀而不反抗呢?
直言劝谏,被调到边疆
秦始皇最为属意的继承人,可能就是公子扶苏了。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记载了秦始皇身患重病之时,将玉玺赐给了公子扶苏,并且下诏书命其:“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既然让公子扶苏主持葬礼,可见对于公子扶苏的重视。
虽然秦始皇并没有明确立公子扶苏给太子,但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在秦始皇没有皇后的前提下,公子扶苏是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
公子扶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秦朝百姓眼中,公子扶苏正直善良、威望极高,比如陈胜吴广起义,为了煽动舆论,陈胜就说过:“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在秦始皇眼中,公子扶苏有才能、孝顺,不同于胡亥的顽劣不堪,是一个好的继承人,能够治理国家。
然而,公子扶苏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过宅心仁厚了,在秦始皇眼中,这就是仁弱迂腐。
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为了成仙而养了很多方士在身旁。
然而,这些方士都是骗子,这世上并没有长生不老的丹药,他们原本是为了贪财,时间长了,又担心被秦始皇拆穿谎言而治罪。
秦朝的吏法极其严厉,他们这种罪过是要死刑的。
因此,在公元前212年,卢生和侯生这两个方士逃跑了,并且沿途讥讽秦始皇的人品,说他暴戾。
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大怒,于是派人将咸阳城内的方士都抓来审讯。
没想到,这些方士竟然互相告发,这时候,秦始皇才意识到,这世上可能真的没有长生不老药,失望之余又愤怒不已,并下令将这460多个方士全部活埋。
这也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心地善良的公子扶苏不忍心这些人被杀,便站出来劝谏秦始皇,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若是用太过严厉的刑罚,可能会导致天下动荡。
公子扶苏的一番话,非但没能救下来这些人,反而自己也被恼羞成怒的秦始皇发配到了上郡。
其实,秦始皇之所以要公子扶苏去上郡协助蒙恬修建万里长城,并不单单是想流放他,这背后有着更深的含义。
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秦始皇知道公子扶苏性子仁厚,学习了很多儒家思想,不愿意接受用法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于是,才让他去前线体验民间疾苦、沙场铁血,锻炼一下。
另外,蒙恬世代忠良,是唯一在外统兵的将军,若是公子扶苏和蒙恬建立好关系,对于日后也有很大的帮助。
蒙恬及手上的三十万大军可以保护公子扶苏的安危,让其不至于受到匈奴的伤害。
若是公子扶苏在边疆建立了军功,提高威望,也未免不是一件幸事。
篡改遗诏,逼其自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时候突然驾崩。
由于赵高和胡亥用“鲍鱼”掩盖尸体的腐臭味,所以这件事情并没有让旁人察觉。
当时赵高手中有秦始皇留下的遗诏和玉玺,这就意味着他可以决定皇位继承人是谁。
按照秦始皇的遗诏来看,最想让公子扶苏继承皇位,可是赵高并没有派人把原本的遗诏和玉玺交给公子扶苏。
赵高知道若是正直的公子扶苏继位,那自己将不受重用,甚至有性命之忧,毕竟自己最喜欢做些阴暗的事情。
若是和自己关系很好的胡亥继位,那既便于操纵,又可以保自己荣华富贵和权势。
因此,他打算篡改遗诏。
此处的鲍鱼,实则为“湿咸鱼”
花费了一番功夫,赵高说服了胡亥继承大统,但是这还不够,若是想要天衣无缝,还需要朝中另一位重臣李斯的配合。
虽然李斯对于秦始皇很忠心,但是李斯为了权力和地位,还是选择了和赵高同流合污。
原本写给公子扶苏的诏书被李斯和赵高销毁,他们又伪造了一份立胡亥为帝,同时赐公子扶苏与蒙恬自尽的遗诏。
他们之所以要顺便杀死蒙恬,除了因为蒙恬支持公子扶苏、手握重兵外,还因为赵高和蒙氏兄弟原本有仇怨。
当初赵高曾经犯下重罪,被秦始皇交给蒙毅处置,蒙毅依法判了赵高死刑,剥夺了他的官爵。
虽然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赵高,但是赵高因此而记恨着蒙氏兄弟。
由于蒙恬和蒙毅,一个主外政,一个主内政,处事谨慎,很有政治智慧,所以赵高一直找不到机会陷害蒙氏兄弟。
在接到赐死的诏书后,蒙恬也曾劝公子扶苏先不要自杀,先向秦始皇请示一下,辨明诏书的真伪,即“请复请,复请而后死。”
然而,赵高派来的使者在旁边再三催促,公子扶苏最终心灰意冷的说道:“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因此,公子扶苏就这样自尽了。
蒙恬没有选择自杀,而是被关押起来了,虽然蒙恬手中有三十万大军,但是他一生忠于秦始皇,不愿意造反,因此吞药自杀了。
至于蒙毅,原本是应该跟在秦始皇身边的,但是由于秦始皇东巡途中患病,通过占卜得知是由于北方山上有鬼怪作祟。
因此,秦始皇便派了忠诚的蒙毅前去会稽山祈福祷告。
于是,在秦始皇死的时候,蒙毅便没在身边,也没能察觉到秦始皇的去世,更没法提前给蒙恬通知消息。
在蒙毅回来后,赵高在胡亥旁边说其坏话,使得胡亥下旨将蒙毅给囚禁起来了,后来又将蒙毅赐死。
胡亥为了防止有人威胁自己的地位,在赵高的怂恿下,将自己剩下的兄弟姐妹也全都杀死了。
忠孝仁义,不愿造反
公子扶苏之所以不听从蒙恬劝说,执意立即自杀,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赵高伪造的诏书能够以假乱真,公子扶苏是真的相信了。
赵高跟随秦始皇多年,对秦始皇的说话习惯非常了解,也具有仿照秦始皇笔迹的能力,所以伪造起来毫不费力。
而且,赵高知道秦始皇和公子扶苏父子间的矛盾在哪里,诏书中有很多戳公子扶苏心窝子的话。
赵高指责公子扶苏和蒙恬在边疆十几年了,却“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
然后,他又指责公子扶苏曾经上书诽谤秦始皇的行为,这是公子扶苏当初被调到边疆担任监军的原因,也是父子俩的心结所在。
最后,又指责公子扶苏“日夜怨望......为人子不孝”,这么大的罪名扣下来,直接让公子扶苏伤透了心。
秦始皇虽然对公子扶苏寄予厚望,但是公子扶苏却没懂得秦始皇的良苦用心,他以为父亲是厌恶自己,才将自己赶走,父子两人缺少沟通,这个心结也没有解开。
回想起当年父亲失望的眼神,公子扶苏痛彻心扉,便存了一死了之的念头。
其二,公子扶苏的性格导致了他的结局。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公子扶苏是一个忠孝之人,在相信伪诏的前提下,他不愿意做任何反抗,既然父亲已经让自己去死了,他便决定遵从孝道而自杀。
即便是公子扶苏怀疑这个诏书的真伪,他也不愿意动手。
因为他是个仁义之人,若是用蒙恬手中的三十万大军进攻咸阳,战乱会让百姓受苦,让将士们损伤,让秦朝的基业损毁,甚至可能让父亲当年辛苦统一的天下分崩离析,重回群雄割据的年代。
因此,为了大局,公子扶苏没有任何想要反叛的念头。
其三,秦朝律法严苛,反叛的后果非常严重。
商鞅当初为了震慑百姓、维护统治,曾经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法令,秦国也因此变得强大。
法令的一切生杀大权都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中,即便是旁人再有理也说不清,这就导致商鞅被通缉时,一心只顾逃命。
法令规定,若是隐藏犯法作乱的人,就会受到连坐的惩罚,就连商鞅自己也作法自毙了。
当时秦朝已经统一了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叛的话那三十万大军是否听从指挥?这一仗能不能打赢?
若是输了,公子扶苏不只是名誉受损,还会受到严苛的刑罚,倒不如自杀来个痛快,还能保全作为皇子的体面,留下孝顺的名声。
即便是公子扶苏因为求生的本能,不愿就此了结生命,赵高也早已经准备好了对付公子扶苏的办法。
一方面公子扶苏并不知道使者是来赐死自己的,所以接旨之前并没有任何准备,那三十万大军可能根本起不到作用。
另一方面来传诏的使者是赵高和李斯的人,若是公子扶苏不愿自杀,使者就要动手关押或者除掉公子扶苏。
或许公子扶苏的结局早已经注定,后人也只能惋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