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记载,以扶苏的为人性格几乎是不可能起兵造反的。那么假设扶苏会起兵造反,会对秦王朝有什么变化和影响呢?刘邦和项羽对扶苏起兵造反会有什么反应,还会不会再起义造反?
以秦始皇长子扶苏起兵做出假设:如果扶苏起兵造反,赵高拥立胡亥称帝的计划可能就会落空;之后会加速动乱局面的出现,以扶苏在百姓心中素来贤德的形象,有可能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过六国贵族与秦有怨,会借此动荡之机生事。
假设扶苏起兵造反,秦王朝之后的走向
公子扶苏“抗旨不准”,决定起兵造反
众所周知,公子扶苏最后是自尽而亡的,至于自尽的原因我们也清楚。
扶苏自杀时,他的父亲秦始皇已经在巡游途中病逝。秦始皇病逝后,赵高担心扶苏称帝后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因为赵高和扶苏向来不和。
赵高心想:“自己身为胡亥的老师,如果胡亥称帝,不仅对自己的地位没有影响,反而还有利。但是扶苏作为作为秦始皇的长子,并且还是北方三十万大军的监军,一日不除始终无法安心。”
想到此处,赵高心中打起了小九九,有了拥立始皇幼子胡亥称帝和除掉公子扶苏的想法,随后赵高说动丞相李斯和胡亥一起密谋,准备用伪造的诏书赐死扶苏。但扶苏此时远在上郡,对这一切并不知晓。
等使者携带“矫诏”抵达上郡时,扶苏懵了,扶苏看到父亲赐死自己的内容是哭了起来,之后便准备自杀,蒙恬再三劝阻未果,扶苏最终还是自尽了。
我们假设公子扶苏看到“赐死诏书”后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决定起兵造反。对于扶苏起兵造反,我认为是可行的。
扶苏担任北方三十万大军的监军已经多年,和大将蒙恬也共事多年,二人关系亲近,有北方三十万大军作为依靠,扶苏是有实力起兵造反的。
可能有人认为调军是需要军令和虎符的,扶苏和蒙恬没有调度军队的权力。不过扶苏如果造反,即便没有军令和虎符也依然可以起兵的。
首先扶苏是三十万大军的监军,其次身份是秦始皇的长子,一般的士卒和低级将领谁敢质疑扶苏的命令,最后蒙恬已经在北方经营十多年,要说在军中没有亲信,这肯定说不过去。
至于蒙恬为什么会帮助扶苏,首先蒙恬不相信秦始皇会赐死公子扶苏。扶苏去北方担任监军,虽然是因为劝谏顶撞了父亲,这也是被赋予重担,秦始皇岂会轻易赐死的自己的孩子,并且还是长子。
《史记》记载:“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
其次使者送来的矫诏不仅是赐死扶苏,也是赐死蒙恬。先不说诏书的真假,如果真按照遗诏来,或者胡亥真的登上帝位,蒙恬只有两条路,一选择自尽,二只能是起兵。
但蒙恬的身份只是一个将军,如果强行造反,虽然军中可能有人跟随,但很难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还会留下骂名,而蒙恬跟随扶苏起兵就不一样了。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身负秦王室正统血脉,蒙恬在面对赐死诏书时,要么选择自尽,要么就是帮助扶苏。帮助扶苏还可能有转机,不过前提是扶苏没有选择自尽。
(假设)公子扶苏看了使者送来的赐死诏书,在蒙恬的阻拦下没有选择自尽,扶苏认为自己没有犯下必死的罪行,父亲没有原因赐死自己,决定去和父亲问清楚缘由。
但送“矫诏”的使者明白上面的要求,公子扶苏无论如何都要死了才行。扶苏在使者一再的逼迫下,无奈之下,只好让蒙恬将使者暂且关押。
不过此举就算是犯了忤逆之罪,因为尽管这份诏书是赵高和李斯伪造的,但扶苏并不知道。这份诏书只要盖有秦始皇符玺和流程正常,那么在众人不清楚的情况下,他就是真的。
扶苏起兵造反,揭穿赵高等人的密谋
在此种情况下,扶苏只能起兵谋反。扶苏此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先押着传诏使者,和蒙恬带兵去找巡游途中的父亲问个缘由。二:直接和蒙恬带兵赶回咸阳。
此时扶苏首要做的就是稳定三十万边疆大军,扶苏和蒙恬联络军中亲信整顿大军,令数十万大军完全听取自己的号令。之后可以让一部分军队继续驻扎北疆,然后带剩余的军队出发。
如果扶苏选择去找父亲问清缘由,那么大军赶到秦始皇巡游途中,扶苏便会知晓父亲已经病逝的消息,便可以让传矫诏的使者对质,抓出幕后真凶。
赵高、李斯、胡亥的密谋自然就会真相大白。扶苏可以留下丞相李斯,证明父亲是让自己继承帝位,既然赵高可以篡改诏书,那么扶苏也能再将诏书改回来。
之后扶苏便可以率领大军和巡游队伍赶回咸阳,稳定朝局、继承帝位。如果扶苏选择率领大军赶回咸阳,那么便可以先行控制咸阳,赵高等人的密谋也难以成功。
即便赵高可以不停地伪造诏书,但在没有军队的情况下,也无法和扶苏对抗。此时扶苏手握三十万大军,外加咸阳的守卫部队,而赵高等人手中能动用的兵力能有多少。
顶多就是保护秦始皇巡游的军队,以及秦始皇巡游途中路过的郡县守备军队,远在百越的边疆军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并且关键在于秦始皇已经去世,消息总有暴露的那一刻。
秦始皇的巡游队伍只要回到了咸阳,那么秦始皇病逝的消息便再也无法隐瞒,而此时的咸阳已经在扶苏手中,文武百官会拥立谁为帝可想而知。
扶苏也可以在控制咸阳后,率军去追寻父亲的巡游队伍,赵高的密谋依然无法成功。不过赵高等人得知扶苏起兵后,估计也不敢提前赶回咸阳,或者会想办法化解危机局面。
但无论如何,只要扶苏手握大军,赵高等人几乎是没有胜算的,秦始皇病逝的消息迟早会被天下得知,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秦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帝位是板上钉钉。
扶苏起兵继承帝位,天下开始动荡
在古代,帝位交替时,本就充满风险,况且扶苏的帝位还是凭借起兵而得来,那么天下出现动荡的局面是无法避免的。
不过扶苏继承帝位是通过兵权而得来的,有兵权在手,朝局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动荡,蒙恬、蒙毅兄弟、秦王室的宗室大臣也会支持扶苏继位,秦王朝面临的危机主要是在民间。
因为秦始皇在位时,秦朝的统治已经处于即将崩溃的局面,但由于秦始皇以及开国大臣的镇压,没有人敢和秦朝对抗。而扶苏作为新帝,威严上自然不如攻灭六国的始皇帝,百姓心中不会那么惧怕这位新帝。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之前遭受秦王朝压迫的百姓,可能会出来造反,不过人数应该不会很多。因为扶苏为人宽仁,在百姓心中的口碑素来不错,连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都表示,百姓都说扶苏很贤德,连起义还是冒充公子扶苏的名义。
以扶苏在百姓心中贤德的形象,相信不少百姓会期待之后的生活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扶苏也会对秦朝之前的政策做出调整,如减少赋税和徭役等,百姓生活美满,自然不会冒着风险去起义反秦。
不过六国贵族不会这么想,秦始皇攻灭六国时,导致众多的六国王族、贵族遇害,或者被贬为庶民,如魏国王族魏咎、魏豹兄弟,齐国的齐王建之弟田假等六国贵族,他们在国家灭亡后,都被废为庶民。
如果不是秦始皇攻灭了他们的原本的国家,这些人还是各国的王族、贵族,他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拥有美女无数,但随着秦军铁蹄的到来,国破家亡,他们沦为庶民,原本该享受的一切成为泡影,他们只会更加憎恨于秦。
在面临秦朝新帝交替之际,六国贵族难免不会动心思作乱,从大泽乡起义后的六国复国运动便可以看出,他们不甘沦为平民,他们是想复国的,想把失去的一切重新夺回来。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很可能还会起义反秦,不过刘邦就不一定了,刘邦起义反秦是因为押送的徒役逃走,按照之前的秦律,刘邦作为亭长会有很大的责任,刘邦不得已落草为寇,后来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也参与到反秦抗争之中。
扶苏继位后,以其为人宽仁的性格,对秦朝原有的政策会做出调整,刘邦所面临的这一切将会改善很多,秦朝征发的劳役少了,百姓的生活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律法没有那么严苛,刘邦也不会在因此而落草为寇。
扶苏继位后,主要面临的就是六国贵族兴风作浪,不过六国贵族在没有百姓支持的情况下,或者只有少量百姓支持,六国贵族就无法对秦王朝造成太大的影响,况且蒙恬、蒙毅等著名的秦朝将领还在,在他们的带领下,秦军不说如狼似虎,相信比秦二世在位时要强很多。
扶苏也会想办法消弱六国贵族对秦王朝的恨意,而不是向其父秦始皇一样,一味用武力来对待六国贵族,相信扶苏有办法去解决六国贵族和秦王朝之间的关系,如影视剧《神话》中那般。
相信扶苏最终可以坐稳帝位,并且扶苏又具有政治远见,相信秦王朝在扶苏的带领下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秦朝的百姓也会安居乐业。
结语:
以上仅为假设,真实的扶苏却不会这么做。历史上的扶苏选择相信一份矫诏,认为“父要子死,作为儿子就应当服从父亲的命令”,所以扶苏最终选择自尽而亡。
可能我们认为扶苏有些傻,仅仅凭一份使者送来的诏书就会自尽,甚至没有去考虑诏书的真假,是否符合逻辑。但当时的人们看重忠义,扶苏的弟弟胡亥也是如此。
赵高劝说胡亥密谋时,表示扶苏登基后,胡亥什么也得不到,而胡亥的回答却是:“父亲既然未下令分封诸子,那就应该这样”。对此你怎么看?
如果扶苏没有自杀,而是起兵造反,大家认为是否可行,扶苏能否坐稳帝位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