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秦朝的四大名将之一,为秦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恬出生于武将世家,其祖父蒙骜是齐国人,在秦昭王时代投靠了明主。
这样来自临沂蒙阴的蒙氏在秦国混的是风生水起,尤其是蒙恬的父亲蒙武,在初期统一的道路上也是有着高光的表现。大小战事节节胜利,攻取大片的城池,得到了秦氏家族的信任。
蒙恬一家对秦朝非常忠心,死前道出:“我蒙氏一家世代效忠大秦,三代忠义之臣了。如今虽然被囚禁起来,可还是有起义的能力。不这样做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传承家风,守义罢了”,说完这些一代名将饮毒酒而亡。
名门之后
蒙恬无疑是名门之后,爷爷被拜为上卿,父亲蒙武更是联手王翦灭掉楚国。蒙家在秦朝成了名门望族,秦始皇对蒙恬更是非常的信任。蒙恬常年征战在外,手握30万兵权,可见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程度极高。
蒙恬戎马生涯,对秦朝的忠诚度是非常高的,所以结果导向的执行能力方面非常的强大。这也是蒙恬百战百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优点,如果按照蒙恬这战力和能力,放到现在的企业,搞个KPI考核,绝对是带团队的顶流。这也是嬴政对他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个能力强大的实干家。
尤其是统领大秦军队北击匈奴,让匈奴铁骑闻风丧胆,看到蒙恬军队望而却步。蒙恬的战功卓著,但是在朝中也是得罪了不少的权贵。
这也为蒙恬的发展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蒙恬的弟弟蒙毅在秉公执法,判处赵高死刑之后,被秦始皇赦免了,这成了赵高和孟家拉起仇恨值得导火索。
赵高这个秦朝走向灭亡的关键人物,如果在蒙毅的秉公执法中死去,也许秦朝还会有几百年的大运也是说不准的。
但是秦始皇并没有选择严格执法,而是觉得赵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下令赦免了赵高的死罪,还回复了赵高原来的职位。
这样一来赵高对蒙家的仇恨一下达到了顶峰,本来蒙恬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而却与公子扶苏交好。
赵高也是多次想结交蒙恬,但是多次套近乎都没有被正眼瞧过。所以赵高就对蒙氏一家有很大的意见,再加上秉公执法结下的梁子,把赵高同蒙毅兄弟的仇恨值拉到了最高值。
名将的愚忠
秦始皇曾经有个密旨,就是自己在百年之后,自己的王位传给谁的一道秘密圣旨。秦始皇死的时候非常的突然,这样他留下的紧急的密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秦始皇虽然也是个暴脾气的皇帝,但是在识人善任方面是非常优秀的,要不大秦也无法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因此,他生前就想好了,帝国将来的接班人是公子扶苏。
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始皇到49岁就得病死了。这样按照常理,国家的第一继承人自然是公子扶苏继承大统,亲近信大将蒙恬,蒙毅继续会成为帝国的精英。
引导着大秦不断地向着更为高大的起点奋勇向前,但是这个计划却因为宦官赵高偷偷换掉了圣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高知道公子扶苏继承王位后,自己没有好果子吃。
赵高败家子的行为,早就被蒙恬兄弟诟病,如果公子扶苏继位,手下红人蒙恬重新被崇信,如果再对赵高进行清算,赵高必死无疑。
因为这个威胁,他勾结丞相李斯,篡改了圣旨,拥立胡亥为皇帝,下圣旨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兄弟。
公子扶苏接到圣旨就自杀了,蒙恬也被抓了起来,被赐死。蒙恬兄弟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假圣旨,但是祖孙三代忠诚于秦国的言传身教,让他选择了自裁。
按照常理来看,蒙恬手握30万精兵,要想反对秦二世,起兵造反绝对是可行的。但是,公子扶苏自杀后,让他起兵师出无名。
如果公子扶苏说反的话,这个胜率面就非常大了。但是公子扶苏选择了自杀,这就让蒙恬明知是陷阱,也只能跳进去了。
蒙恬祖孙三代为秦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一个宦官篡改了圣旨,就一家人被全部清洗掉了。
这种遵从君为臣纲的礼仪中,蒙恬选择了对朝廷忠诚,并没有自己被冤枉而不顾一切地起兵造反,而是选择了忠诚。
后人的推崇
蒙恬的对秦国的忠诚度到可以用生命去捍卫的程度,也是影响了很多人。蒙恬的忠诚守义感染了很多人,大名鼎鼎的曹操就是蒙恬将军的一个粉丝。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每次被人骂曹贼的时候,曹操都会想想蒙恬自裁前说的那两句话。一想到这些,被称为奸雄的曹操就释然了,因此,蒙恬成了曹操的偶像。
曹操携天子令诸侯,为汉朝的崛起做了很多的挣扎,但是无奈的是曹操无法恢复汉朝兴旺。在经历了数十载的风雨之后,曹操匡扶汉室的决心也是开始慢慢地动摇了。
程然曹操在挟天子时,也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一下汉室的王家气息。但是,在逐步的实践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这样,曹操直接选择了掌权,是名副其实的“代理皇帝”。从此,曹操一下子被世人骂为曹贼。
可见曹操虽然推崇蒙恬,但是他可不是干大仁大义之事的主,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难以退却奸雄的帽子。
总结
曹操的一生实际上是汉室的实际掌权人,宰相无疑已经是权倾朝野的王者了。其实,曹操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只是没有达到匡扶汉室的目的罢了,因此,自己觉得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含冤的蒙恬。虽然他非常地欣赏蒙恬的忠诚,但是他自己的忠诚度是比较低的,因此很少相信别人。
宁可我去辜负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辜负了我的心态,让曹操获得了“奸雄”,“曹贼”的污称。曹操每每想想这些,都会联想到明知是赐死的假圣旨,却依然遵命的蒙恬,想到这些他心里就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