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枭雄曹操,以蒙恬的临终遗言为人生警句,蒙恬自尽前说了什么

一代枭雄曹操,以蒙恬的临终遗言为人生警句,蒙恬自尽前说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乖史论 访问量:656 更新时间:2024/2/12 18:46:20

曹操作为被人们广泛认知的一个古代人物,被现代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所解读。在现代人对曹操的解读中,也渐渐抛弃了戏剧上的对于曹操的刻板、单一的认知,而使得曹操的形象更加的立体与生动。

其实从对曹操形象认知的变化来看,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文化与素质方面的提高。对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而言,如何更好地从他的行为上去理解那个时代,知道他的选择,也明白他的困境,对于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好处。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其实亦正亦邪,也被很多人崇拜。

而曹操也有崇拜的人,他十分崇拜秦朝时期的大将蒙恬,以蒙恬最终遗言为自己的人生警句。

那么,秦国大将蒙恬最后留下了什么样的遗言,能让曹操作为人生警句?蒙恬最后的遗言又给曹操带来了哪些影响?

秦国大将蒙恬的人生遗言

秦国通过改革,以战争为基础,奖励耕种、打造兵器与不断对外扩张,形成一整套作战体系,从而一统六国,形成王朝。在秦国建立之时,形成了三大重要的军事集团,分别是章邯部、蒙恬部与屠睢部。

章邯军团是保卫秦朝的重要军团,其作用就是保卫秦朝中部稳固,维持中原广袤地区的局势平稳。而屠睢部是向西南发展,负责征讨西南各个势力,维持秦王朝西南方向扩张和稳定。

屠睢在征战过程中,被百越偷袭到大本营,遭到杀害后,秦始皇又把统领西南的重任交给了任嚣。任嚣在秦朝覆灭之后,因病去世。任嚣在当地比较受到人们的敬重,当地人还给他设立了庙宇。

根据《番禺杂志》记载:“嚣庙在今法性寺前道东四十余步,广民岁时享之。”

任嚣去世之后,副将赵佗管理军队,拥兵自重,占领百越,自立为王,形成了南越赵氏割据政权。赵氏政权在南越形成统治,一直持续到了汉武帝时期。除了章邯、屠睢军团之外,蒙恬的军队可以说是秦朝的最强军团了。

很多人认为三大军团之中,实力相差无几,其实在三大军团中,蒙恬的军团最受重视。

根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

在整个军团的安排中,看上去是章邯的军团在秦末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那个时候,是秦始皇与蒙恬都已经去世的时代。如果蒙恬还在,秦朝不至于混乱。章邯军团从实力上来说,不如蒙恬与屠睢的军队,这主要还是从从军队的使用上看出来。

章邯军团主要是守卫中原,制衡蒙恬与屠睢军团,而屠睢军团的作用是征战西南。蒙恬军队最强,所担负的任务是抵御匈奴。而且蒙恬在北方与咸阳距离并不远,与章邯形成相互制衡的态势,其实是共同保卫咸阳。

从所面对的敌人来看,北方的匈奴对于秦朝的威胁最大,所以蒙恬的军队是最为强势的军团。而进行远途征讨,征服百越,也需要一支较强的队伍,所以屠睢的军队排在三大军团的第二,而章邯军团的作用是进行守卫、作为常备军来使用,所以重要性排在第三位。

根据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千里安边。”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不光对蒙恬十分看重,而且也十分信任,所以当时秦始皇才敢把扶苏放到蒙恬那里。其实当时要是秦始皇不放心蒙恬,绝不会把被贬斥的太子扶苏放到他那里,这就说明秦始皇对蒙恬是有很大的信任的。

从秦始皇的角度上来看,秦始皇把扶苏贬到蒙恬那里,其实是放弃了扶苏,并不是对他进行锻炼,蒙恬的作用其实就是看住扶苏秦始皇不希望扶苏上位的关键一点,就是扶苏希望恢复周王朝的分封体系,但这是秦始皇不希望看到的。秦始皇希望王朝形成一体系化,所以推动了“书同文、车同轨”。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有这样的畅想。

根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由于执政理念的不同,扶苏事实上是被秦始皇主动放弃的。秦始皇的最后的诏书上之所以写的是扶苏,应该是赵高修改过的内容。而赵高之所以把诏书改为扶苏,是因为扶苏与丞相李斯执政理念不同,扶苏一旦上位,李斯必然被害。

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与赵高联盟,一起再次修改诏书,把胡亥推上皇位。在这个过程中,胡亥、赵高与李斯形成联盟,但这个联盟是十分脆弱的。而与此同时北方的扶苏与蒙恬也得到了秦始皇去世,而且让胡亥继位的消息。

蒙恬建议扶苏与他一起带领大军前去质问,而扶苏选择自尽。在当时扶苏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了机会。因为扶苏并不知道诏书被修改,也不知道其实赵高与胡亥都不在咸阳城中。如果扶苏在当时与蒙恬带领大军赶奔咸阳,那么后来的事情未曾可知。

但扶苏一死,蒙恬作为辅佐扶苏的势力,就没有了机会,所以蒙恬很快也被逼而死。蒙恬去世之前,写下了遗言,被后来人传颂。

根据陈寿《三国志》记载曹操曾言蒙恬警句:“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在遗言中说,蒙家三代辅佐秦朝,是秦朝重要的将领,没有辜负秦朝先主的信任。所以从历史评价上来看,蒙恬可以说是一代忠臣,但因为扶苏的误判,最终导致蒙恬最终失败。而蒙恬的最终遗言,对后来的一代枭雄曹操,有很大的影响。传言曹操每当想到蒙恬的遗言,都痛哭流涕。

蒙恬的遗言给曹操带来了重要影响

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他对于时机的把握以及他对信念的坚持。曹操其实最一直想要做一个忠臣,就像秦朝大将蒙恬一样,所以他十分认可别人给他的评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其实在汉书中也有类似记载。

根据《后汉书·许勋传》记载:“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出身并不低,只不过是在当时身份得不到认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皇帝身边的重要侍官曹腾的干儿子,曹腾虽然身居高位,但由于已经净身,所以需要一位干儿子为自己养老送终。而曹嵩本身没有什么才学,依靠这层关系成为朝中重臣。

汉朝的官员任命方式是举荐制,随着朝代的发展,到了汉朝末期,贵族之间相互推举,朝堂之上非富即贵。皇帝在执政过程中,为了压制贵族势力发展,不得不任用外戚与中官势力,所以汉朝末期,总是会出现外戚干政或者是中官专权。

在东汉末年,同时出现了外戚干政与中官专权现象,使得王朝出现巨大的危机。而在汉朝人的思维中,皇帝与贵族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势力,所以贵族一般瞧不起外戚出身,更瞧不起中官。而曹操的祖父就是中官,所以曹操家族虽有权势,但一直不被贵族所认可。

曹操从小性格的养成,与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曹操生活在京城贵族圈中,但又被贵族瞧不起,所以养成了曹操遇强则强而又灵活机动的性格特点。曹操因为家庭出身,被人看不起,所以曹操就通过恶作剧或者在学习与能力上就要表现得比一般富家子弟更要好。

曹操因为出身问题,所以难以真正融入汉朝贵族的圈子,所以并不去追寻贵族的传统,而是通过恶作剧的方式取笑贵族。而后来的曹操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他不遵循贵族的方式,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成就一番霸业。

曹操由于在贵族圈层中,出身比较低,所以他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曹操心中有一个“英雄梦”。这个“英雄梦”就体现在曹操崇拜蒙恬这一事情上,蒙恬作为战功赫赫的秦朝大将,是一个悲剧人物,这种悲剧凸显了蒙恬的忠义无双。

曹操在最开始担任汉朝官职的时候,也正直而威猛,在地方上打击豪强贵族势力,建立威信。曹操相比于贵族势力,是比较倾向于忠心王朝的。如果没有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袁绍很可能就已经改换了天下。

而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世人称之为“奸雄”,但总体上来看,曹操虽然位居“九锡”,权力已经达到极限,但始终没有成为皇帝。而相比之下,刘备虽然被称之为“仁义”,但是却“非封而王”,自封为“汉中王”,具有篡夺之志。

曹操一生都钦佩忠义人士,比如曹操最爱的武将并不是他手下的将领,而是刘备手下的关羽。在俘获关羽之后,不仅没有难为关羽,还盛宴款待,送宝马、金银、美女,满足关羽很多要求。明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因为钦佩关羽的“忠义”,放回到刘备阵营中。

曹操钦佩忠义人士这一点,是受到他小时候所受教育的影响,也是受他钦佩的偶像的影响。曹操钦佩的偶像,蒙恬就是个忠义之人,而且蒙恬武功、计谋都是世间少有,所以曹操从偶像身上获得了很多的发与能量,让他也成为一代枭雄。

从曹操的一生来看,曹操一方面受到汉朝贵族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突破贵族思维的限制。曹操之所以能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其本质还是曹操善于变化,通过抓住机会,以少胜多。而袁绍,受限于传统思维,所以被曹操打败。

其实袁绍失败还有一点,就是天下士族并不希望汉朝倒台,这并不是因为天下士族多么忠心于汉室,而是天下士族在汉室具有稳定的利益与地位。一旦汉室被推翻,就会形成重新“洗牌”,士族之间将会难以稳定,所以袁绍最终失败,而曹操能够维系稳定,也是因为他其实在维系汉室的基础。

曹操也很清楚,背叛汉室虽然看上去很容易,因为汉献帝只不过一具傀儡。但天下士族却是曹操称帝的最大障碍,曹操一旦称帝,天下士族就会受到损失,而刘备打的旗号正是匡扶汉室,所以刘备与曹操谁先放弃了匡扶汉室的旗帜,谁就输掉了战争。

从历史发展来看,刘备最终封自己为“汉中王”,匡扶汉室的旗帜倒下,所以刘备最终失败。而汉室在禅让之后,曹魏获得了正统地位,被写入了“正史”。但总体来看,曹操因为“赤壁之战”失败,而形成了“三国”,没有真正完成一统。

从战争方式上来看,赤壁之战是因为曹操忽略了一个“小概率”事件,也就是“风向”问题,被人以火攻战胜。但曹操似乎忘了,当年他在官渡之战中,也是依靠“小概率”,冒险偷袭,最终才取得成功。

从赤壁之战的深层来看,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其实如出一辙。曹操官渡之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许攸向曹操透露关键情报,也就是袁绍粮草所在地。而曹操找到了粮草,烧掉了袁绍的后备物资,所以成功。看起来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从深层次来看,是士族不想汉朝颠覆,影响士族利益与地位。

赤壁之战周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曹操认为风向不会转变,而诸葛亮知道在赤壁地区会有风向突然变化。而曹操还比较大意,听从了庞统的建议,也就是把船形成“串联”,最终诸葛亮与周瑜火烧曹操战船获得成功。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从总体上来看,是推翻汉朝最重要的两次机会,看上去都是因为“小概率”事件,最终失败。但如果知道天下大势的转变规律,就会知道,所谓的“小概率”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件。

因为在当时整个士族并不愿意放弃汉室,虽然汉室已经衰微,但保存了汉室,士族门第的利益也会维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很清楚表达了这个意思,“汉室可兴”。

根据《三国志》记载:“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所以曹操对于蒙恬的崇拜,一方面是他崇拜偶像,钦佩忠义,另一方面也是顺从当时朝代的价值观,顺从了当时的价值观,也就是维护了士族门第们的利益,曹操才能稳定其内部,

蒙恬与曹操的人生对比

蒙恬虽然是曹操的偶像,但曹操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蒙恬的人生总体来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态势,蒙恬三代名将,出身将门,战功赫赫,但最终因为内部的权力争斗,丧命于自己人手中。

根据司马贞《史记索引》记载:“蒙氏秦将,内史忠贤。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曹操虽然也出身不低,但始终被贵族排除在圈子之外,他不像袁绍是“四世三公”,是真正的豪门大族。所以曹操只能用机智、变化来打败贵族势力。在曹操与袁绍实际的博弈中,也是袁绍一开始占尽了优势,但却是曹操通过灵活变化,以及符合天下大势,最终打败了袁绍。

曹操与蒙恬最相似的一点就是在战争中,能够灵活机动。蒙恬手中三十万大军,与匈奴抗衡。匈奴善于马上战争,作战方式灵活机动,蒙恬一方面利用长城作为基础,另一方面以机动作战对抗机动作战,获得了很大的战争成功。

根据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记载:“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

曹操与蒙恬不太相似的一点是忠义,蒙恬忠于秦始皇,也比较忠义于扶苏,但从根本上来说,蒙恬也是有一定的私心。因为蒙恬曾经劝谏过扶苏,带领大军面圣。扶苏一旦同意之后,蒙恬带领大军,一定会拥立扶苏作为皇帝,那么历史就会改写。

曹操最开始也想成为一个忠臣,但随着局势的变化,皇室越来越衰微,导致曹操野心也逐渐膨胀。不过,因为有刘备势力与他抗衡,所以曹操一生不敢称帝。从曹操的表现来看,他追求“忠义”,更多的还是一种“表演”,为的是提醒自己内部势力,要忠诚于他。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结语

曹操一生之中,征战四方,完成了他小时候的“英雄梦”。但随着曹操野心不断膨胀,曹操把成为皇帝当成自己的目标。而曹操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皇帝,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一旦称帝,他内部必然混乱,刘备就可以趁此机会打败他。

曹操一生追求“忠义”,不管是推崇关羽,还是把蒙恬遗言作为人生警句,是他标榜自己的方法。而且同时也是警告下属的一种方式。曹操通过这种方式,时刻提醒下属,要忠诚于他,最终形成一套体系的价值观,加强了内部的控制力。

标签: 曹操蒙恬袁绍刘备扶苏诗人汉朝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蒙恬离世前留下两句遗言,曹操每每失意便读一遍,如今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蒙恬,曹操,嬴政,赵高,蒙毅,李斯

    蒙骜是秦国重臣,从秦昭襄王至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蒙骜一直都是备受皇帝信赖与喜欢的旧臣,历经四朝,立下了众多的功绩。作为蒙骜的孙子,蒙恬和蒙毅在当时也是极为厉害的人物,根据相关史籍记载,蒙恬和蒙毅两人一文一武,蒙恬作为武将在外带兵,是军事重臣,而这蒙毅则是文臣,在朝堂辅佐秦始皇的政事,官至上卿

  • 司马迁:蒙恬之死,罪有应得!蒙恬到底犯了什么错?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司马迁,蒙恬,匈奴,嬴政,秦国

    明太祖朱元璋被后人评价为生性多疑,喜好杀戮,但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他杀尽功臣将领也不过是为了朱家后人能安稳统治国家。乾隆皇帝也被后人评价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罪魁祸首,然而乾隆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被司马迁贬的一文不值,甚至罪该万死的秦国大将军——蒙恬。那么蒙恬

  • 蒙恬临死悲喊一句遗言,400年后,曹操读一次哭一次 原因让人感动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蒙恬,曹操,匈奴,嬴政,秦国,王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由嬴姓建立的秦国及秦朝,共统治了长达563年。在开疆扩土和统一六国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数不胜数,按照综合排名顺序为:白起、王翦、蒙恬、章邯、司马错、王贲、樗里疾、李信、蒙骜、蒙武。大秦帝国十大武将

  • 蒙恬一族三代为秦效命,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秦朝早亡不是没有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外史传标签:匈奴,秦朝,秦国,始皇,嬴政,扶苏,蒙恬一族,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秦朝名将蒙恬,出身于名门世家,秦一统六国之后,一直处于抗击戎狄的第一线,有“中华第一勇士”之称。战国时期,蒙恬祖父蒙骜便投靠秦昭王,领兵攻打韩赵二国,立下赫赫功劳;他的父亲蒙武曾经和王翦一起联手灭掉楚国。在这种环境的培养下,蒙恬自幼便勤读兵书,立志于冲锋陷阵,报效国家。北逐戎狄秦国统一六国后,始皇嬴

  • 蒙恬死前说了两句话,如今成千古名言,曹操委屈时必读一次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曹操,蒙恬,赵高,嬴政,蒙毅,秦国,汉朝,诗人,三国,秦二世,四大名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忠臣所要恪守的礼教标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受奸臣小人的陷害,忠臣良将被无道昏君赐死的悲剧比比皆是。夏桀杀关龙逄、商纣剖心比干、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这些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股肱之臣被昏君错杀,忠言良策得不到伸张,江山社稷因此而倾覆。每当读到这些故事,除

  • 蒙恬自杀前说了一段千古名言 曹操推崇备至 每次受到委屈必读!

    历史解密编辑:李小阳谈科技标签:蒙恬,曹操,赵高,嬴政,秦国,蒙毅

    蒙恬秦朝的四大名将之一,为秦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恬出生于武将世家,其祖父蒙骜是齐国人,在秦昭王时代投靠了明主。这样来自临沂蒙阴的蒙氏在秦国混的是风生水起,尤其是蒙恬的父亲蒙武,在初期统一的道路上也是有着高光的表现。大小战事节节胜利,攻取大片的城池,得到了秦氏家族的信任。蒙恬一家对秦朝非常忠心,

  • 蒙恬的万世功勋,秦国第一全才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蒙恬,李斯,嬴政,匈奴,蒙毅,秦国,秦朝,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秦朝强大而短暂,说起秦朝军事就不得不提到蒙恬将军。说起秦朝大将蒙恬,我们都知道,他干得最有名的事就是修筑万里长城。电影《神话》里面,成龙演的将军叫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蒙氏兄弟应该是中国蒙姓人里最有名的。蒙恬主管外事,蒙毅主管内政,在秦朝立下大功,很受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30万大军

  • 秦二世登基,蒙恬蒙毅兄弟为何必死?赵高对李斯说了这样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二世,赵高,李斯,蒙恬,蒙毅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大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率兵北击匈奴,继而修筑长城,为秦王朝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臣,被牵连进秦始皇死后的政治漩涡中,无罪赐死。名将世家蒙恬出生在一个世代名将的家庭。蒙恬的祖父蒙骜本是齐国人,秦昭襄王时(前306-前251年在位)来到秦国,很得昭襄王

  • 秦始皇既然想传位给扶苏, 为何平时又不待见他!

    历史解密编辑:郝铭说资讯标签:嬴政,扶苏,蒙恬,李斯,赵高,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汉高祖刘邦

    秦朝建立大一统,为后世千年开创了封建统治的典范。然而秦王朝的二世而亡,始终都是后人谈论的热点。秦始皇被后世称作千古一帝,在位所做出的很多决策虽然“罪在当时”,却都是“功在千秋”的,然而在他对接班人的选拔问题上,却让人唏嘘不已。其中,让人颇为不解的,是秦始皇平时并不怎么待见自己的长子扶苏,而更偏爱胡亥

  • 有大将军蒙恬和三十万大军,扶苏为何要自杀?遗嘱上写的都不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蒙恬,扶苏,大军,嬴政,始皇,赵高,秦朝,周朝,秦二世,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秦二世死因是什么?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说,秦朝基业破败的原因是秦始皇没有早早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胡亥就把钻了空子,成了秦二世。于是,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因始皇诏书自刎的长子扶苏。许多人认为,如果不是赵高、李斯等人阻止,扶苏成为秦二世是理所当然的。苏仁山的人品和才能,或许可以避免秦二世灭亡的悲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