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赐韩信“五不死”,吕后是怎么绕过刘邦之言来杀死韩信的?

刘邦赐韩信“五不死”,吕后是怎么绕过刘邦之言来杀死韩信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夫从不吹牛 访问量:2409 更新时间:2024/1/19 10:02:33

垓下之战前夕,项羽派使者诱惑韩信“三分天下”,韩信虽然没有同意,却也开始左右摇摆,对刘邦的命令阳奉阴违,于是有了“三不杀”、“五不死”的由来。

三不杀、五不死

关于三不杀、五不死,有数个不同的版本,不过大概意思都差不多。

在垓下之战前夕,刘邦诏令韩信前来围攻项羽,而韩信却迟迟不肯来,于是张良劝汉高祖写下三不杀、或者五不死等诸多条件,以示诚意,实际上就是一种另类的免死金牌。

比较常见的三不杀,分别是“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这三不杀的狭义上的意思就是:在能见到天的地方,不能杀韩信;君王不能杀韩信;不能用刀枪等铁器来斩杀韩信。

既然是狭义,那自然有广义,广义上来说:普天之下,不能用君王之命来杀韩信,也不能对韩信动刀兵。

所谓的五不死,分别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五不杀的意思更容易理解,既不能在见到天的地方杀韩信,也不能在见到大地的地方杀韩信,同样,君王不能杀韩信,也不能用绳索将韩信捆绑,不能用刀来杀他。

如果延伸一点的话,就是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君王的管辖范围内,既不能捆绑韩信,也不能用刀杀死韩信。

为什么要分广义和狭义呢?

因为狭义的根本毫无意义,轻易可破,若是广义的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本就没有可能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君,这样的话才符合免死金牌的本意。

传说中的韩信之死

无论是三不杀,还是五不死,若仅仅是狭义上的概念,想要绕过这几个条件,将韩信处死,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传说中,吕后听闻韩信参与昌豨谋反,于是暗中与萧何谋划。

为了不让韩信见天,萧何将韩信诓骗入长乐宫中,在一个暗无天日的钟室中杀死 。

为了不让韩信见到大地,吕后还特意将整个长乐宫中铺满了地毯。

当时刘邦正率兵在外平叛,自然不会见到君王。

吕后也没有将韩信捆绑起来,更没有直接用刀兵加身,而是令宫中的婢女用削尖的竹竿将其活活捅死。

按照这种死法,吕后“非常聪明”地避过了“见天”、“见地”、“见君”、“绳索”、“刀兵”等条件,自然不违背刘邦的承诺。

但是,若刘邦的承诺真的这么容易被破解,那只能说明他的承诺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三不杀、也没有什么五不死,都不过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罢了。

历史上的韩信之死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

刘邦走后,吕后掌权,韩信府中家臣告发韩信参与陈豨谋反,于是吕后便准备将韩信招入宫中处死。

为了防止韩信怀疑吕后的用意,吕后让萧何欺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叛归来,准备大宴群臣,韩信这才只身来到宫中。

不料,韩信一入宫,便被吕后早已安排好的武士捆绑起来,然后在长乐宫中的钟室将其斩杀,然后夷灭三族。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史记·淮阴侯列传》

从正史的记载上来看,根本没有韩信参与谋反的直接证据,韩信被斩杀也没有经过名正言顺的审判,全部是暗室操作。

但是,当平叛归来的刘邦听闻韩信的死讯之后,他的表情却很奇怪:又高兴又怜悯。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表情从侧面反应了吕后杀韩信的心理,韩信太过居功自傲,自取死路!

韩信死因:居功自傲、自取灭亡

其实,韩信之死,并不是功高震主,也不是刘邦薄情寡义,也说不上是因为他政治能力低下。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居功自傲,已经被巨大的成就迷惑了双眼。

从而彻底失去人心,不仅吕后容不下,连曾经举荐过他的萧何也看不顺眼了,刘邦也已经在心中对他判了死刑。

这一切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还得从韩信挟制称王说起。

公元前203年,韩信引兵攻打齐国,还没到平原渡口,便听闻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汉的消息。

这时候,韩信本来准备停止行军,却被一个名叫蒯彻的谋士说服。

蒯彻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不过派了一个密使前去说服齐王,难道有新的诏令让将军停止进攻吗?既然没有,管他齐王到底是否臣服,继续打就是了。

况且郦食其不过区区一个说客,却凭三寸不烂之舌就降服了有七十多座城邑的齐国,而将军统帅数万人马,一年多时间也才攻占赵国的五十多个城邑。

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将军人忍得下这口气吗?”

范阳辩士蒯通(避刘彻之讳)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就这样,韩信被蒯彻说服,决定继续攻打齐国。

而此时的齐王已经下定决心投靠汉王,根本就没有防备汉军,很快被韩信长驱直入,攻到临淄。

愤怒的齐王认为是郦食其背叛了自己,于是将其烹杀,然后派兵去向楚国求救。

项羽闻讯,便派大将龙且前去救援齐国。

韩信大败龙且、齐王的二十万大军,并斩杀龙且、齐王,成功占领齐国。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自觉功勋卓著,于是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会不安定。我愿意自荐为代理齐王,为大王镇守齐国”。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淮阴侯列传》

可以想象,韩信的信送到刘邦手上之后,刘邦是如何的怒不可遏,自己麾下的将军竟然向自己讨封为“王”!

然而,此时刘邦的形势非常不妙,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形势危急,又不能缺少韩信这一路兵马。

于是,在张良与陈平的规劝下,刘邦还是忍下了这口气,也不将韩信封为“假王”,而是直接就封他为齐王,并派使者张良前去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另外一边,大将龙且死后,项羽也非常恐慌,便派使者去挑拨韩信,让他反了汉王,自立为齐王,然后三分天下。

最终,韩信既没有反叛汉王,做三分天下的打算,也没有按照约定去与刘邦会师。

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疏于防备,发动突然袭击,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然后令韩信与彭越前来会师,一起剿灭项羽。

却被韩信与彭越放了鸽子,导致刘邦大败而归。

刘邦深知不能少了韩信与彭越的助力,一边给韩信增加封地,一边将彭越封为梁王,这才让此二人率部前来合围项羽,发动了垓下之战。

然而,垓下之战刚结束,刘邦别夺了韩信的兵权,将其改封为楚王,后来又改封为淮阴侯。

从韩信的一系列操作来看,在攻打齐国前后,他就已经被巨大的成就迷惑了双眼,忘记了本分,从而触犯了刘邦的底线。

固然,在韩信封齐王之前,刘邦麾下已经有数位异姓王,这些人的功劳远远比不上韩信,那么韩信封王就真的理所当然吗?

其实不然,不说韩信的封王是自己讨封的,就说韩信与这些异姓王本身就不同。

韩信从一介白身投靠刘邦,他之所以能立下滔天功勋,除了自身能力之外,也离不开刘邦拨给他的兵马,他本来就是一个打工人。

而诸如赵王、韩王等人,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家底,是带着家底投靠,刘邦当然不能在平定楚国之前削去他们的王爵。

韩信此举与背叛无异,这才是他的取死之道!

标签: 刘邦韩信吕雉项羽齐国

更多文章

  • 兵仙韩信,千古名将落得悲惨结局,是自身原因还是背后构陷?

    历史解密编辑:叫我大黑熊标签:韩信,刘邦,吕雉,项羽,樊哙,萧何,齐王,汉朝,秦朝,刘如意,春秋战国

    如今我们说起韩信,想起的多是跟他有关的成语,如多多益善、四面楚歌等,但还有一句不是那么耳熟能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是与他有关。这就是一个比较凄惨的故事了。韩信早年曾四处寻职投奔刘邦,也只是因为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用,恃才而骄,不愿意委屈自己,所以才换了主子。开始时,韩信在刘邦这里也没有被重视,正想

  • 萧何对韩信的尸体说了什么?引发后世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七彩铅笔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梁,齐王,吕雉,汉朝,秦朝,夏侯婴,春秋战国

    韩信被处死后,萧何却一脸不屑地对着韩信的尸体,说了四个字,导致被后世人们诟病到现今,大家知道是哪四个字吗?我们常常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国士无双的韩信就非常幸运,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萧何,但他也非常地不幸,因为萧何这个伯乐既成就了他,也葬送了他。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萧何对韩信的帮助,若是没有

  • 韩信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称帝的野心?为何说韩信必死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韩信,刘邦,萧何,张良,秦朝,汉朝,袁崇焕,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韩信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称帝的野心?为何说韩信必死无疑刘邦最早的许诺就是大家共享天下。大秦一统天下,是完全创新的制度,为六国故人所不容,大汉统一后,刘邦也确实依照约定分封了各诸侯王。韩信犯的最大错误是战争最关键的时候就讨要王位,当然,即使没有这一出,韩信的结局也不会完美,不反,刘邦也会逼他反。刘邦尝到

  • 若这两人还在,刘邦根本不敢动韩信!可惜韩信将他们全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邦,韩信,项羽,司马懿,萧何,诸葛亮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有古代君王建功立业以后,几乎都害怕一件事情,即大臣们功高盖主,让手下臣子以及百姓,对大臣的信任超过对君王的信任。又或者说大臣手中的权力,威胁到君王统领天下的安全。哪怕大臣没有这样的心思,只要他有这样的能力,君王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其铲除。这就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

  • 令人费解的楚王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韩信,楚王,樊哙,刘邦,无赖,先秦,汉朝,楚怀王,春秋战国

    作者:华德阳被封为楚王的韩信,可谓衣锦还乡。韩信重赏了一位老大娘,因为在他落魄时,连饭也吃不上,这位洗衣服的老大娘,尽管贫穷但心地善良,在漂洗的这段时间内,每天都把自己带的干粮分给韩信吃。韩信脸皮也够厚的,作为一个青壮年,连饭也吃不上,竟然依靠大冬天在河里洗衣服以此养家糊口的老大娘,而且还心安理得地

  • 算命先生算出韩信能活75岁,为何韩信却在35岁便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韩信,刘邦,项羽,汉王,刘彻,秦朝,汉朝,算命先生,英年早逝,春秋战国

    倘若提起大汉王朝,世人除了想到刘邦、汉武帝等人以外,也会想到为了大汉征战沙场的韩信。此人为大汉王朝开国功臣,他一生为刘邦浴血沙场,打了许多的胜仗,为刘邦建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倘若没有韩信的话,刘邦是否能够战胜项羽,一统天下还未可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坐上皇位之后的刘邦却因为忌惮韩信军功

  • 萧何帮吕后除掉了韩信,为何又托熟人将韩信儿子偷偷地送到广西?

    历史解密编辑:小辉做菜标签:萧何,韩信,吕雉,刘邦,赵佗,吕后,秦朝,汉朝,霸王项羽

    一代兵仙韩信,汉初三大将之一(韩信,英布,彭越),也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韩信,萧何)!韩信原来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下,可惜项羽慧眼不识珠,导致韩信投靠刘邦,可惜刘邦也是三角四棱二五眼,把美玉当成破砖头,让他看粮草!韩信越想越寒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跳槽”!在一个花好月圆夜骑着自行车,奥不是

  • 此二人不死,刘邦不敢杀韩信,可惜两人全被韩信杀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七号说三国标签:刘邦,韩信,项羽,秦军,楚怀王,章邯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邦敢杀手下第一名将,是因为他最忌惮两个“狡兔”,被韩信杀掉了。如果此二人不死,他不敢杀韩信。一、项羽项羽是刘邦最忌惮的对手,且刘邦多次惨败于项羽,差点被项羽所杀。没有韩信,刘邦很难战胜项羽。项羽,楚国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项羽也跟随叔父项梁在会

  • 阅读《资治通鉴》刘邦起用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刘邦,韩信,萧何,汉王,秦朝,汉朝,夏侯婴,资治通鉴,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刘邦起用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是刘邦手下最有名的大将,不过在最初,他却是一个生活在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地区跟着别人吃闲饭的人。韩信家境贫寒,又没有好的口碑,所以一直也没人举荐他做官,那个时候的他走到哪里都惹人讨厌。图片来自网络有一次,韩信在城墙底下钓鱼,有一个在水边洗衣服的妇人见他饿得不行了,

  • 走进韩信故里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韩信,萧何,张良,刘邦,项羽

    漂母的懿德,韩信的智勇,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千秋景仰。西汉“战神”韩信,是我青少年时期崇拜的偶像,他与萧何、张良并称为“兴汉三杰”。当年我插队之地——淮北泗县,离淮安近在咫尺,坊间流传着诸多有关韩信的神奇故事。尔后我读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时颇为感慨,受得起“胯下之辱”的壮士,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