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兵仙韩信,千古名将落得悲惨结局,是自身原因还是背后构陷?

兵仙韩信,千古名将落得悲惨结局,是自身原因还是背后构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叫我大黑熊 访问量:1896 更新时间:2024/1/18 22:28:11

如今我们说起韩信,想起的多是跟他有关的成语,如多多益善、四面楚歌等,但还有一句不是那么耳熟能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是与他有关。这就是一个比较凄惨的故事了。

韩信早年曾四处寻职投奔刘邦,也只是因为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用,恃才而骄,不愿意委屈自己,所以才换了主子。

开始时,韩信在刘邦这里也没有被重视,正想再次离开之时,萧何说服了刘邦,这才让韩信有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韩信在跟随刘邦打下汉家天下的过程中,是不可取代的左膀右臂。他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平齐、名扬海内,威震诸侯。在垓下之战中献计“四面楚歌”,击溃项羽,为刘邦称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且韩信忠心耿耿,旁人劝他自立门户,与刘邦、项羽呈三足鼎立之势,他也从未答应。可以说汉朝的建立有他很大一部分功劳,此后也受封楚王,一时间风光无限。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智慧、军功并存的开国元勋,最后却被降为淮阴侯,囚禁于长安多年,最后甚至被骗秦宫内以谋反罪论处,吊死并夷其三族,令人唏嘘不已。

韩信的谋反罪大概能分成两个部分,在被软禁在长安之前,他私藏项羽手下将领钟离眛,引起刘邦怀疑,以谋反罪逮捕他,但此时刘邦并没有杀掉他的想法,而只是降低爵位并软禁。

韩信在长安期间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他不屑于与以前看不起的人共事,就称病不出,甚至不去上朝。直到五年后,边疆将领陈豨谋反,刘邦带兵前去平乱。吕后在朝中主政,放出假消息,说刘邦平乱成功,群臣都要前来祝贺。

同时,萧何亲自登门拜访,以丞相身份劝说韩信应当前往宫中向刘邦道贺,也许还能有一丝机会被赦免。

面对这位有着知遇之恩的恩人,韩信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想到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他来到宫中准备祝贺之时,却被武士们马上制服,同时听到了吕后的命令,马上被拉入长乐宫存放编钟的宫室中吊死,罪名为私通边境将领,意图谋反,一代兵仙就此消失。

但关于他到底有没有谋反,究竟是不是冤死的争论一直持续下来,直到今天。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描述他谋反过程的说法和证据,就会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或许在被降为淮阴侯前,私曾项羽手下将领这一做法,能证明韩信怀有不可告人的想法,那么最终坐实他谋反罪名的那封舍人书信却更像一个借口。

官方史书记载,吕后知道他想要谋反,是通过韩信府上的一个舍人,也就是一个照料他日常起居的小官的汇报,说他曾与陈豨屏退旁人秘密谈话,讨论关于谋反的细节。具体为陈豨在边境作乱,引诱皇帝出征,然后韩信趁都城空虚,发动奴隶囚犯控制都城,完成叛乱。吕后担心此事若成真,他孤儿寡母将落入旁人之手,于是骗韩信进宫杀掉了他。

但是,且不说若是屏退旁人,这位舍人又为何能听到这次对话,对话内容又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只说如果他想要谋反,或者说如果陈豨想要谋反,他们为何要找彼此合作呢?

从陈豨的角度来说,此时的韩信早已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齐王,手中既无政治权力,也无军事权力,还被皇上忌惮,并派专人看守,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合作对象。

而从韩信的角度来说,他心高气傲,被降为列侯后,也看不起同为列侯的那些人。《史记》上记载他“羞于绛灌等列”,连一起打天下的同事都看不上,又怎么会与一个小小的将领陈豨共商大事呢?后人推测韩信是被冤死的,也多从这个角度出发。

韩信是不是真的打算谋反,暂且按下不说,毕竟这段历史已经相当久远,当时的人证物证均已消失殆尽,是非对错也无从谈起。

有些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下令杀他的不是身为皇帝的刘邦,而是他的皇后吕雉?吕后又为什么有这样的胆量下令杀掉一个大臣,而且事后没有任何惩罚?

这些问题让我们继续来讨论,这其中的原因呢?最广为人知的是樊哙和韩信间的矛盾。据说某天他突然心血来潮,前去拜访武阳侯樊哙,樊哙非常高兴,大摆宴席款待他,并对其破格招待。但在过去,樊哙因为行事粗俗被韩信所不齿,如今二人却同样爵位,这让韩信感到非常难受,从樊哙那里出来后,他说自己如今“生乃与哙等同伍”。

但是樊哙此时的另一重身份是吕后的妹夫,传说这桩婚事还是吕后一手促成的,所以当这句牢骚话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时,她非常的不高兴,认为韩信这是看不起吕家,往大里说是看不起皇室,于是对他起了杀心。

但或许还有另一层原因,当时后宫里正在为一件事争得不可开交,那就是皇位继承人该是谁的问题。刘邦想立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吕后坚决的捍卫自己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

吕后是一个颇有手腕的女人,他极有可能为了儿子的继位扫除障碍,包括铲除那些可能支持刘如意继位的人,而韩信为了讨得刘邦的欢心,很有可能和他一起支持刘如意做皇太子。韩信本人也能力极强,所以为了儿子能够顺利继位,吕后决定杀掉他,不留后患。

无论哪个原因,归根到底都是韩信与吕后不是同一个阵营所导致的杀身之祸。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虽然下令动手的人是吕后,但背后的受益者却是刘邦本人。这种说法也有迹可循,这就牵扯到另一个故事了。

据说在被囚禁期间,刘邦曾与韩信一起喝酒,期间说到了能带多少兵的事情。刘邦问,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最多能带10万。刘邦问,那你本人呢?韩信却回答,如果是我带兵的话,那当然是多多益善,意思就是越多越好。

大王能带10万兵,那你能带多少?我多多益善。尽管以“陛下最善驭将而不善驭兵”补救,却已经在刘邦心底留下了怀疑的种子。韩信此时已困顿如此,仍如此狂妄,口出狂言,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同时也提醒了刘邦,此人极富才华,留着不除,必成一个心腹大患。

如今自己还活着,还能镇得住他,但自己身后呢?如果对自己的继承人不服气,找到机会谋反,夺取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该怎么办?而且在打天下的时候,韩信就多次挑战了刘邦的底线,功高震主,于是他便起了杀心。

但刘邦碍于多年共事的情面无法下手,也不想落得一个滥杀功臣的罪名,于是便默许了吕后的行动,将韩信交给吕后处置。这就能解释为何吕后只是暂时主政,却敢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而且事后没有任何处罚者非议。

关于这种说法,另一个证据是,当刘邦终于平乱成功回到朝廷之后,吕后向他汇报此事。史书记载他的神情是“且喜且怜之”。

“且怜之”可以理解,毕竟韩信追随刘邦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为他打天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且喜”便正好说明了在刘邦心中已经从故友老臣变为了一个威胁,为了汉室安康,统治长久,不得不被铲除的一个威胁。

种种原因,种种说法,因时间久远,都只能作为一种猜测。

至于韩信被杀真正的原因和真正的主导人,众说纷纭,至今也并无定论。或许这些只能作为一个谜团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韩信的悲惨结局,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造成的原因。

首先,他太过有才华,又功高震主,不利于皇帝统治地位的稳固。

其次,他不懂收敛锋芒,恃才而骄,心高气傲,学不会看场合说话,也学不会和他人友好的来往。简而言之,就是只知道怎么带兵打仗,而不知道怎么做人。

韩信又在楚汉战争期间多次提出过分的要求,如要求刘邦将自己封为齐王,又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兵权等,尽管当时刘邦为了最终的胜利均忍辱负重,一一应下,但当天下太平之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必然会被清算的。

因此,韩信若更加懂得收敛,或许能够颐养天年。可惜历史并没有如果,为了汉朝的长久统治,即使是战神、兵仙,他也必须被根除,只留下一个让后人唏嘘不已的结局。

更多文章

  • 萧何对韩信的尸体说了什么?引发后世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七彩铅笔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梁,齐王,吕雉,汉朝,秦朝,夏侯婴,春秋战国

    韩信被处死后,萧何却一脸不屑地对着韩信的尸体,说了四个字,导致被后世人们诟病到现今,大家知道是哪四个字吗?我们常常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国士无双的韩信就非常幸运,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萧何,但他也非常地不幸,因为萧何这个伯乐既成就了他,也葬送了他。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萧何对韩信的帮助,若是没有

  • 韩信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称帝的野心?为何说韩信必死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韩信,刘邦,萧何,张良,秦朝,汉朝,袁崇焕,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韩信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称帝的野心?为何说韩信必死无疑刘邦最早的许诺就是大家共享天下。大秦一统天下,是完全创新的制度,为六国故人所不容,大汉统一后,刘邦也确实依照约定分封了各诸侯王。韩信犯的最大错误是战争最关键的时候就讨要王位,当然,即使没有这一出,韩信的结局也不会完美,不反,刘邦也会逼他反。刘邦尝到

  • 若这两人还在,刘邦根本不敢动韩信!可惜韩信将他们全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邦,韩信,项羽,司马懿,萧何,诸葛亮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有古代君王建功立业以后,几乎都害怕一件事情,即大臣们功高盖主,让手下臣子以及百姓,对大臣的信任超过对君王的信任。又或者说大臣手中的权力,威胁到君王统领天下的安全。哪怕大臣没有这样的心思,只要他有这样的能力,君王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其铲除。这就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

  • 令人费解的楚王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韩信,楚王,樊哙,刘邦,无赖,先秦,汉朝,楚怀王,春秋战国

    作者:华德阳被封为楚王的韩信,可谓衣锦还乡。韩信重赏了一位老大娘,因为在他落魄时,连饭也吃不上,这位洗衣服的老大娘,尽管贫穷但心地善良,在漂洗的这段时间内,每天都把自己带的干粮分给韩信吃。韩信脸皮也够厚的,作为一个青壮年,连饭也吃不上,竟然依靠大冬天在河里洗衣服以此养家糊口的老大娘,而且还心安理得地

  • 算命先生算出韩信能活75岁,为何韩信却在35岁便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韩信,刘邦,项羽,汉王,刘彻,秦朝,汉朝,算命先生,英年早逝,春秋战国

    倘若提起大汉王朝,世人除了想到刘邦、汉武帝等人以外,也会想到为了大汉征战沙场的韩信。此人为大汉王朝开国功臣,他一生为刘邦浴血沙场,打了许多的胜仗,为刘邦建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倘若没有韩信的话,刘邦是否能够战胜项羽,一统天下还未可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坐上皇位之后的刘邦却因为忌惮韩信军功

  • 萧何帮吕后除掉了韩信,为何又托熟人将韩信儿子偷偷地送到广西?

    历史解密编辑:小辉做菜标签:萧何,韩信,吕雉,刘邦,赵佗,吕后,秦朝,汉朝,霸王项羽

    一代兵仙韩信,汉初三大将之一(韩信,英布,彭越),也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韩信,萧何)!韩信原来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下,可惜项羽慧眼不识珠,导致韩信投靠刘邦,可惜刘邦也是三角四棱二五眼,把美玉当成破砖头,让他看粮草!韩信越想越寒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跳槽”!在一个花好月圆夜骑着自行车,奥不是

  • 此二人不死,刘邦不敢杀韩信,可惜两人全被韩信杀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七号说三国标签:刘邦,韩信,项羽,秦军,楚怀王,章邯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邦敢杀手下第一名将,是因为他最忌惮两个“狡兔”,被韩信杀掉了。如果此二人不死,他不敢杀韩信。一、项羽项羽是刘邦最忌惮的对手,且刘邦多次惨败于项羽,差点被项羽所杀。没有韩信,刘邦很难战胜项羽。项羽,楚国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项羽也跟随叔父项梁在会

  • 阅读《资治通鉴》刘邦起用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刘邦,韩信,萧何,汉王,秦朝,汉朝,夏侯婴,资治通鉴,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刘邦起用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是刘邦手下最有名的大将,不过在最初,他却是一个生活在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地区跟着别人吃闲饭的人。韩信家境贫寒,又没有好的口碑,所以一直也没人举荐他做官,那个时候的他走到哪里都惹人讨厌。图片来自网络有一次,韩信在城墙底下钓鱼,有一个在水边洗衣服的妇人见他饿得不行了,

  • 走进韩信故里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韩信,萧何,张良,刘邦,项羽

    漂母的懿德,韩信的智勇,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千秋景仰。西汉“战神”韩信,是我青少年时期崇拜的偶像,他与萧何、张良并称为“兴汉三杰”。当年我插队之地——淮北泗县,离淮安近在咫尺,坊间流传着诸多有关韩信的神奇故事。尔后我读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时颇为感慨,受得起“胯下之辱”的壮士,才是

  • 此2人不死,刘邦根本不敢动韩信,可惜这2个人全被韩信给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刘邦,韩信,项羽,萧何,吕雉,章邯

    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韩信》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楚汉争霸的风云人物,却不料最后竟然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他先是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中,后又被吕后的阴谋暗算,穷其一生,尽然是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但在唏嘘之后,却又有人想要探讨韩信最后如此身亡的原因。其实,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