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走进韩信故里

走进韩信故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新民晚报 访问量:3640 更新时间:2024/3/15 16:33:08

漂母的懿德,韩信的智勇,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千秋景仰。

西汉“战神”韩信,是我青少年时期崇拜的偶像,他与萧何张良并称为“兴汉三杰”。当年我插队之地——淮北泗县,离淮安近在咫尺,坊间流传着诸多有关韩信的神奇故事。尔后我读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时颇为感慨,受得起“胯下之辱”的壮士,才是能屈能伸的真大丈夫矣!韩信虽遭吕后所害,仍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我一直想去韩信故里考察。终于有幸在古稀之年冒着罕见的连日酷暑,走进了韩信故里。

韩信故里如今一片繁华,在市中心可见以韩信命名的道路及塑像,故乡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古代“战神”。一条千年古运河依旧在市中心流淌,河面宽阔,水质清澈,千舟竞发,南北穿梭。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欲北上与齐晋争霸,在此开凿了邗沟这条中国最古老的运河,尔后历代都有重修,是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枢纽,古渡漕运博物馆展现了昔日的盛景。

据说韩信少时曾居淮阴故城官巷老街,于是我们一行来到官巷。或许受到疫情和炎热天气的影响,不宽的街面显得冷清,仅有一家食品店开着,一位老妇人正做着特色糕点。店铺的斜对面,有淮安市人民政府所立的“韩信故里遗址”碑,碑侧是一条铺着石板的古巷道,经过一座砖砌拱门楼,一直通往御码头。听闻韩信少年时曾在此处垂钓,千古流传的“漂母饭信”就发生在这里。拱门楼的门额上,“韩侯故里”四个斑驳大字清晰可见,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就是在御码头登陆的。官巷老街原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古楚淮阴”四字,已移至淮安市中心。走在官巷老街,古运河、古巷道、拱门楼、御码头……似乎都在提醒人们,这里是养育大军事家韩信的故土。

韩信少时历经磨难,苦楚相伴。他是国破家亡后出生的遗腹孤子,十余岁失去相依为命的慈母;寄居樱桃庄,遭高庄主冷言逐之;寄食南昌亭,亭长妻辱之;寄身淮阴时,莽屠胯下侮之……这一切遭遇令孤立无援的韩信,变得性格孤傲,内敛忧郁。挣扎在饥饿贫困边缘、背负国仇家恨的铁血青年韩信,彷徨苦闷无奈,孤傲自卑并存。在从军过程中,他也处处遭人歧视,后来有幸遇到知音萧何,终于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逼迫项羽自刎乌江等,其卓著战绩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韩信为开创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唐宋八大家的排定者、明散文家茅坤称其为“兵仙”。

在韩信的身后,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一饭千金”的“漂母”,她是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三母”之一,我觉得她比孟母、岳母更难能可贵。漂母替人漂洗衣服,与韩信毫无血缘关系,她对韩信展现的是淳朴宽广无私的人间大爱。当年漂母赐饭,让饥寒交迫的韩信内心感动,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谁知漂母竟大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短短一句话,影响了韩信一生,激励着一代英杰自立自强。我常想,一个乡间妇人,竟然有如此非凡的眼力,在韩信漂泊之际,不仅赐饭,还给予教诲;漂母的过人识才眼力,可以说在刘邦之上,堪称伯乐与良师也。韩信被封为楚王后,衣锦还乡,首先找到的是漂母,赠千两黄金,漂母拒纳不受。漂母的乐于济贫、不图报酬,实为千古道德典范。漂母去世后,韩信命令十万大军,一人一兜土,将漂母墓堆成一个大墓,可见韩信也是厚道报恩之人。

漂母墓直径50米,高20米,为苍翠山丘,拔地而起,显得格外壮观。墓上两块不大的石碑被野草掩盖,拨开才发现为清官府所立“严禁取土”告示碑。漂母墓古已有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淮阴故城东西两冢,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

漂母祠为四合院,堂厅中央有穿着素衣、慈祥地俯视众人的漂母塑像。虽然史书上对漂母的记载不多,甚至连尊姓大名也未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她优秀品德、高尚情操的赞赏及口口相传。

风雨洗礼,转眼千年。乾隆年间,翰林学士钱大昕行经淮阴时写下的《漂母祠》云:“一饭且知报,宁忘推食恩?少年轻国士,老母识王孙。惠此千金重,名将百代存。娥姁亦巾帼,钟室泪空吞。”漂母的懿德,韩信的智勇,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千秋景仰。

(钱汉东)

标签: 韩信萧何张良刘邦项羽

更多文章

  • 此2人不死,刘邦根本不敢动韩信,可惜这2个人全被韩信给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刘邦,韩信,项羽,萧何,吕雉,章邯

    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韩信》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楚汉争霸的风云人物,却不料最后竟然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他先是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中,后又被吕后的阴谋暗算,穷其一生,尽然是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但在唏嘘之后,却又有人想要探讨韩信最后如此身亡的原因。其实,韩

  • 韩信唯一的徒弟,才学到韩信的一点皮毛,把汉朝搅得天翻地覆

    历史解密编辑:听趣闻史标签:韩信,刘邦,萧何,平定,丞相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毁灭一个人,一定要先让他骄傲膨胀。也可以理解为“物极必反”,所谓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面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场战乱,主人公叫做陈豨,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陈豨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虽然跟随刘邦多年,但是在军中依然不是很出众的人。后来陈豨到

  • 韩信惨死,谁才是诛杀韩信的幕后黑手?不是萧何,也不是吕后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韩信,萧何,吕雉,刘邦,项羽

    长夜漫漫,萧何收到吕后密信彻夜未眠公元前196年的一天晚上,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彻夜未眠,他在卧室中走来走去,沉默不语,以至于娇妻同氏多次喊他睡觉,他都没有反应,似乎跟没有听见似的。确实,萧何正在思考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原来,就在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萧何突然接到宫中吕后派信使传来的绝密情报,当他打

  • 项羽并非不重用韩信,韩信为何还要投靠刘邦?原因用四字就可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听讲堂标签:项羽,韩信,刘邦,夏侯婴,萧何

    众所周知,“兵仙”韩信曾经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后来才成为刘邦的部属。在很多人看来,韩信之所以逃离项羽阵营,是因为他不受重用。投奔项羽多年,才仅仅只是个持戟小官,因此才弃项归刘。然而笔者仔细阅读《史记》,结合《汉官仪》等书籍的记载,最终发现,项羽其实并没有不重用韩信,相反还十分看好他。大家都知道,韩

  • 韩信之死是刘邦授意?不,刘邦是背后保护韩信的人,凶手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刘邦,樊哙,萧何,秦朝,汉朝,韩信之死,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关于大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的死,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这是一起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恶性事件。甚至有人认为吕后干的那些事,都是在刘邦的默许下进行的。所以啊,最后杀韩信的其实是刘邦本人。司马迁老先生不也说过吗,刘邦听闻韩信的死讯后,且喜且怜之,你看,他多高兴啊!可说这话的人,大多都对汉初的政治形态有着极大

  • 韩信,“萧规曹随”的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看鉴人文历史标签:韩信,刘邦,曹参,樊哙,吕雉,萧何,丞相,汉朝,秦朝,春秋战国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少不了一个成功的女人。吕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发妻,毫无疑问是大汉初年这群布衣将相们心目中的“大嫂”。吕雉|《楚汉传奇》剧照她跟着刘邦一路共患难,数次死里逃生,终于熬成了一流的女政治家。在其后,更是展示了她的雷霆手段,尤其是诛杀韩信。01吕后动手的时机韩信作为大汉军方的一号人物,功

  • 如果这两人不死,刘邦根本不敢杀韩信,可惜这二人全被韩信给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饭小妹说历史标签:刘邦,韩信,萧何,齐国,秦朝,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汉朝柱石级人物韩信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他出身微寒,却靠着努力一步步登上高位。可正当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又遭到处决,结局悲惨。其实,他的死本可以避免的,只要他当初手下留情,放过这两个人,那么他就能保全自身。韩信是淮阴人,出生在一个已经走向没落的豪强家庭,他的幼年和少年过得并不如意,因为没有工作,也无田

  • 萧何当时为什么不救韩信,却和吕后一起设计杀害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萧何,韩信,吕雉,项羽,吕后,秦朝,汉朝,汉高祖刘邦

    萧何懂人才,但更懂政治。韩信是萧何举荐并且提拔的,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这对于萧何来说本应该是好事,因为最高级的政治本质就是裙带关系,韩信的地位提高,对萧何一样有反哺作用。但韩信虽然能力强,功绩大,他的内心和表现却配不上他,他太过自大,也不会审时度势,这让韩信成为了让刘邦忌惮万分的一个人,萧何作

  • 刘邦屡次坑韩信,韩信为何就是不反?原因和项羽之所以失败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刘邦,韩信,萧何,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刘邦屡次坑韩信,韩信为何就是不反?原因和项羽之所以失败一样战国时代,是一个游侠的时代。在司马迁的《游侠列传》中,曾这样描述侠客:“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同时,战国的游侠都恩仇必报,对于他人滴水的恩情,均会涌泉相报。“兵仙”韩信早年出身不详,但从其行

  • 韩信没当元帅的经验,为何打仗却很厉害?韩信的能力从哪来?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韩信,刘邦,项梁,秦国,秦朝,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收缴了很多违禁品,兵书就是其中之一。韩信大约生于公元前231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公元前221年),他才10岁左右。老秦的法令推行得很彻底,私藏兵书是犯法的事,逮住了就得挨收拾,不排除少年时代的韩信有通过非正常渠道得到兵书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并不是很大。韩信读过兵书,击破赵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