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一个善于用“激将法”的高手。这大概是和《三国演义》中有一定关系。
诸葛亮想用哪一个将领,就一个劲打击他,好让他超常发挥。而鲁肃的形象则是一个宽厚长者,说白了就是老实人,不会耍什么心思。
其实在历史上,鲁肃也有过使用“激将法”的行为,还差点被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
诸葛亮的“激将法”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进行了改编和扩充。但其中很多事情都是有来源的。
就比如诸葛亮喜欢使用“激将法”这一招。事实上,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就使用了“激将法”。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也正好赶上曹操平定北方,准备磨刀霍霍进攻荆州、扬州的时候。曹操的南下确实给荆州带来巨大的动荡,尤其是刘表去世,荆州土崩瓦解,直接归了曹操。
刘备当时给刘琮守门呢,刘琮可以投降,刘备却不能,赶紧向南逃亡江陵。但由于带着十多万人口,走得太慢,于是让曹操的虎豹骑在当阳叮咣五六一顿胖揍,江陵去不成了,刘备打算进入交州,投靠苍梧太守吴臣。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失去逐鹿中原的机会。
结果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鲁肃奉孙权的命令来找刘备。本来鲁肃和孙权的意思是挖一下刘琮的墙角,结果墙都被曹操推倒了,鲁肃及时追上刘备,把他拐到江东的阵营里。
孙权当然比吴臣强大,刘备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愿望,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谈结盟的事情。
曹操的势力太强,扬州上游的荆州又被曹操拿下,长江天险对于江东集团来说不复存在,反而处于下游的劣势。
所以说孙权一时半会真是拿不定主意,在战斗和求和之间做斗争。当时江东的文武群臣也是这个状态。在谈判的过程中,诸葛亮为了劝孙权抵抗曹操,就用了“激将法”。
诸葛亮对孙权说,如果你要是想用江东之地对抗曹操,就早早表明态度;如果不想对抗,那就赶紧放弃刀兵,向曹操俯首称臣。
如果就这么拖下去,战也不战,和也不和,到时候什么好处都捞不到。孙权反问诸葛亮,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
诸葛亮则说,刘备是盖世英雄,汉室宗亲,岂能屈居于曹操之下。这下孙权气坏了,要是不拿出个态度,那明显从气概上就被刘备压过去了。
接着诸葛亮又交代己方的兵力、曹操一方的劣势,加强孙权对抗曹操的决心。这次谈判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首战”,干得很漂亮。
鲁肃的“激将法”
鲁肃的“激将法”和诸葛亮的其实差不多,历史背景、方式方法、激怒的对象都差不多。历史背景就是在曹操拿下荆州的时候。
曹操拿了荆州,长江两家共有有,又从荆州那里获得不少战船,他就想顺势消灭江东了。在这之前,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曹操这一封信就像一记老拳,一下就把江东集团打蒙了。信中未必没有联合孙权消灭刘备的意思,但肯定带有威胁的意图。而且曹操新定北方,实力强大,确实有嚣张的资本。
鲁肃有一句话说得对,除了孙权,其他人真是可以投降曹操,该当官当官,该发财发财。但鲁肃是一个什么人?是一个追求功名的人,是希望孙权平定天下,然后以安车蒲轮迎接自己的人。草草投降曹操可以保住身家性命,但不符合鲁肃的心理诉求。可以说鲁肃是铁杆的主战派。
孙权总是犹豫,犹豫就会败北。鲁肃就想着用“激将法”,给孙权一剂狠药。鲁肃对孙权说,曹操太厉害了,尤其耗死袁绍,吸收袁氏势力后就更厉害了。曹操最近接连打胜仗,士气正盛,打刘备就跟切豆腐差不了太多。江东也抵挡不了。不如派兵帮助曹操,并且把家属送到河北邺城当人质,这样一来还能够保住江东。
孙权听完这个气啊。这不是主动把尾巴送给曹操抓吗。一怒之下就要杀鲁肃。鲁肃赶紧又说,现在事态危急,如果不想归附曹操,那为什么不派兵支援刘备,反而要斩杀自己呢?孙权这才明白鲁肃的意图,也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定。
鲁肃“激将法”的争议
鲁肃用“激将法”激怒孙权,这件事不见于《三国志》,而是《三国志》引注的《魏书》和《九州春秋》。
陈寿没有采用这段史料,博彩群书的裴松之给加进去了。但同时裴松之也在里面贴了一条其他史学家的质疑。
东晋史学家孙盛认为,《魏书》和《九州春秋》所载非实。理由有两点。第一鲁肃对曹操的态度很明确,孙权的大敌。鲁肃刚见孙权的时候,提出一个类似诸葛亮《隆中对》性质的战略,就是著名的《榻上策》。
《榻上策》的核心就是坐拥荆州、扬州,全据长江,与曹操抗衡;在刘表去世的时候,鲁肃也提出要联结刘备,还是对抗曹操。鲁肃一直以来都视曹操为大敌,现在却要投降曹操,这是孙盛认为的第一个不合理的地方。
第二孙权的态度。当时曹操简直是所向披靡,主张投降的人并不少,反而要多于主战派。“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是这样一个状态。那么多人都选择投降曹操,孙权也没有把他们挨个放血,为什么偏偏要斩杀鲁肃呢?这是孙盛认为的第二个不合理的地方。
小编难曰:孙盛认为这两个不合理的地方,小编认为并不足以推翻《魏书》和《九州春秋》的记载。首先鲁肃的真实想法是对抗曹操,但他这番话是为了激怒孙权,是违背本心的想法,说这样的话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其次是孙权要杀鲁肃,孙盛也说了,鲁肃一直以来都是敌视曹操的,现在却倾心于曹操,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更能够激怒孙权。而且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在孙权和部下进行过讨论之后了。
大家都惧怕曹操,让孙权心中烦闷。孙权出去更衣,鲁肃追过来,又跟孙权说这种话,这种急迫“希望”孙权投降的做法可能恰巧就点燃孙权心中的火药桶,产生这种过激行为。
当然小编也不笃定鲁肃用“激将法”的事情是伪史,但也不认同孙盛的说法,直接把它打死。至于究竟有没有这件事,还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九州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