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平陵事变”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断,曹爽一时得权肆意妄为

“高平陵事变”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断,曹爽一时得权肆意妄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4805 更新时间:2024/1/16 1:06:27

东汉末年,大汉帝国的统治非常黑暗。因此,爆发了黄巾起义,从而导致军阀混战、诸侯争霸,从当时的军事实力和领土面积来看,曹操、曹丕父子所开创的魏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接下来才轮到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国。

当时,作为三国之一的头号强国,曹氏魏国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登基开始,一直到公元266年曹奂禅让去国,前后经历了46年的时间,表面上从曹丕算起,魏国一共有五位皇帝,可实际上从权利归属来看,曹魏在第三代皇帝曹芳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

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完全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此后的十几年内,曹魏真正的权力就一直被牢牢掌握在司马家族的手中,而曹氏魏国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了。

追溯历史,曹魏之所以最终被司马懿夺得大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魏国的建立者曹丕身上。众所周知,曹丕创建魏国之前,东汉还没有灭亡,而此时的朝廷大权主要掌握在其父亲曹操的手上。曹操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打下了大片领土,成为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势力中最大的一股割据势力。

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全靠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曹操靠自己的本领,以及手下的曹氏、夏侯氏等亲信的支持。

要知道,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就姓夏侯,后来才过继给了当时一个势力很大的宦官曹腾,因此才改姓为曹,而夏侯氏才是曹操真正的本家。

另一方面,曹操别具一格的用人制度——唯才是举。

当时,在曹操的眼里,不论人品、不论出身,只要有才就能够得到重用。

因此,在曹操掌管东汉国政的时候,他手下一直是人才辈出的,可随着曹操的去世,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魏王爵位,之后不久便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代汉自立,改国号“魏”,是为“魏文帝”,并追谥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曹丕昏招自毁江山

虽说,曹丕也曾跟随父亲曹操经历过不少南征北战,但其在军中的威望还是远不及曹操的。因此,曹丕登基后,为了获得众人支持,特别是那些门阀士族的支持,便在魏国境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正是因为曹丕改革中的几个昏招,使得父亲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终被他拱手送给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

昏招一:对魏国境内的士族妥协

曹操在位时大权独揽,当时也遭到了很多高门士族的门阀反对,可曹操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士族们,无论是哪家、无论势力有多大,都是一个办法:杀!

不得不说,曹操的办法还是很管用的,大刀一挥,那些反对他的士族们一个个的也就怂了。因此,曹操才得以在东汉王朝时期获封为“魏王”。

作为汉朝臣子,曹丕篡汉称帝后,从传统的封建礼法来看,近乎大逆不道。因此,明里暗里,来自高门士族们的反对之声自然是屡屡不绝的,因为害怕自己死后遗臭万年,又苦于没有父亲曹操征伐四克的巨大威望,曹丕便选择了对高门士族妥协,以此来换取他们的支持。

为此,曹丕专门颁布了一项法令,名叫《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据法令规定,魏国在选定官员之前,要对每位参选人进行一个评级,而评级的标准依次是:家世、道德和才能。其中,曹丕选官最注重的就是家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出身,不是名门大族的话,即便再有才能,也是做不了大官的。

由此,曹操时代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就此结束了,更不幸的是,当时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成为了曹丕制定的这项法令的最大受益人。因此,曹丕对士族们的妥协,也给自己埋下了隐患,使得这些世家豪族在朝廷里的势力日渐强大,最终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昏招二:对曹氏宗亲过分排挤

曹操创业初期,曹氏宗亲、夏侯氏宗亲有不少人都曾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而曹操对他们也是信任有加的,可曹丕却和父亲完全不同。

曹操在世时,曹丕与其弟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当时的曹氏、夏侯氏宗亲们,在内部已经开始泾渭分明的开始选边站队了,其中支持他们二人的各站一边。因此,曹丕胜出登基之后,对于曹植和曹氏家族内部曾支持过曹植的群体,感到很是忌惮,所以就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范围清洗。

曹丕将自己的几位亲兄弟,全部罢黜兵权,甚至将其发配到某个地方看管起来,表面上看个个都是王爷,每天锦衣玉食,可实际上却都是一些高级囚犯。

因此,曹操时代所积累起来的曹氏宗亲势力,就这样被曹丕一一分化瓦解了。

昏招三:临终时所托非人

众所周知,魏文帝曹丕英年早逝,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更是意料之外的短命。并且,曹丕、曹叡父子临终前的托孤之人,竟然都是一直被曹操视为隐患的司马懿。

曹操在世时,就曾告诫过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思是说,司马懿此人极具野心,将来很可能对曹家的国事家事有所妨害。由此可见,曹操的眼光确实是很毒辣的,一眼就将司马懿看了个底儿掉。

可是,对于父亲曹操的警告,曹丕却完全没有理会,反而还很重用司马懿,只是对他略有防范。曹丕至死都没有想到,这个外表忠厚、唯唯诺诺的大臣,最终会将自己的国家篡夺掉。

事实上,如果曹丕可以稍微长命一点,司马懿或许还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只可惜,他只做了短短的七年皇帝,就因病而亡了。

曹丕临死前,将儿子曹叡托付给了司马懿、陈群、曹休和曹真几位重臣,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几位托孤大臣自从受命之后,却都陆陆续续地得病死了,唯独司马懿活了下来。

由此可见,在平均寿命不太长的三国时期,人和人比谁活得更长久,也是历史中的一大特色和本事。司马懿可以活到73岁,绝对算是高龄老人了,他的这种超长待机时间,恰恰成为了司马家族最后夺权成功的关键,而曹家三代精明能干的君主,最终也都被司马懿熬死了!

曹叡临终又使昏招

在那个平均年龄不到50岁的三国时期,司马懿之所以长寿,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屈能伸、见好就收和善于隐忍,不会被人气死,更不会被某件事情急死。

总之一句话:要想笑到最后,就得先活到最后!

虽说,曹丕的三大昏招使得司马懿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但是,自魏明帝曹叡死后,如果没有曹爽的过于任性、胡作非为的话,司马懿很大可能会将自己魏国忠臣的身份继续下去,忍到自己寿终正寝的那一天。

公元238年冬十月,魏明帝曹叡身患重病,于是下诏拜自己的叔父曹宇为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共同辅政,安定国家。

此时的司马懿领兵在外,并不在京城。因此,曹魏政权便长期掌握在散骑常侍刘放孙资二人手中。当时,作为曹氏宗亲的夏侯献与曹肇等人,对此二人是非常不满的,所以时不时就在背后抱怨和辱骂他们。

夏侯献等人的不满和抱怨,很快就被刘放与孙资知道了,为了免除后患,他们就在私下里对曹氏宗亲们施以离间之计。

作为曹操的儿子,曹宇性情恭顺,因此在面对魏明帝曹叡的托孤诏书时,也是非常诚恳地坚决推辞。曹叡听说后,便命刘放、孙资二人来到他的病榻前,问道:“曹宇为何坚决推辞?”二人表示,大将军曹宇可能知道自己不能担此重任,所以才坚决推辞。

曹叡又问:“那么,到底谁才可以承担朕的托孤大任呢?”当时,魏明帝曹叡的身边除了刘放和孙资以外,还有一个人站在旁边,那就是武卫将军曹爽。因此,为了巧取人情,两人便顺势推荐了曹爽,并建议曹叡将司马懿召回参与辅政。

此时,曹叡并没有理会曹爽,而是问刘放和孙资:“曹爽真能担此大任吗?”原本,曹爽就是一个低能下才,听魏明帝这么一说,更是被吓得浑身冷汗,紧张到双腿发软、不能自已。见此情景,刘放暗中踩了一下曹爽的脚,示意他赶紧向皇上表明决心,有了刘放的暗示,曹爽才鼓起勇气,赶忙跪地并大声答道:“臣誓死以奉社稷!”

事实上,当时的曹叡已经病重到精神恍惚了,所以就听从了刘放和孙资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与司马懿辅政。于是,曹叡便命令刘放、孙资二人替自己立下诏书,任用曹爽并将司马懿召回,并免掉同属曹氏宗室的曹宇、夏侯献和曹肇等人的官职。

司马懿接受诏令后,刘放便手持圣旨出宫,对外宣布:有诏免去曹宇等人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

由此可见,魏明帝曹叡临终前的这个昏招,最终导致了曹氏祖孙三代为他人做了嫁衣,把江山拱手送给了别人。

高平陵事变始末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封建帝国的最高领导者,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不可不慎,而在选择托孤重臣的时候,更得慎之又慎。

对于魏国来讲,当时的外围环境可以说是相当好了。毕竟,蜀国丞相诸葛亮已经病死了,而公孙渊等人的叛乱也已经平定了,且东吴大将陆逊也已经失宠了,因此曹魏政权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外患。

事实上,魏明帝曹叡也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昏君,按照曹叡的基本设定:作为当时宗室和皇室的代表,曹爽掌握大将军之职,其地位是在司马懿之上的,而作为三朝元老,士族门阀的最高代表,司马懿在魏国的威望绝对是最高的。

如果说,司马懿与曹爽两人可以精诚合作的话,曹魏江山绝对是毫无忧虑的。只不过,世易时移,魏明帝曹叡也没有预料到,自己死后的局势会急转直下。因此,从整个托孤事件来看,曹叡还是因为事前考虑不周,且听信了刘放与孙资二人的谗言,最终在曹氏宗亲里选错了人。

曹爽缺乏智谋,没有才干,而司马懿作为曹氏江山如今的四朝老臣,在曹操时代是完全受掌控的。虽说,曹丕的才华比起父亲曹操来略逊一筹,但大体上也是可以控制住司马懿的。至于魏明帝曹叡,他在早期的时候还是很懂得玩弄权谋的,真正想要控制司马懿的话,也不算是件难事。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魏明帝曹叡病死之后,司马懿当时其实是没有任何反心的!要不是曹丕、曹叡父子连续两代帝王的英年早逝,司马家族是没有任何机会篡夺曹魏政权的。

只可惜,自从曹叡去世后,魏国上下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各个派别的大臣之间就开始了争权夺利,尤其是曹爽,此人简直难堪大用,掌权后的他更是恣意妄为,还一步步非常明显地排挤和削夺司马懿的权力。

其实,此时的司马懿手中还掌握着雍凉地区的十万兵权,以及皇宫中一半的戍卫权,想和曹爽争个你死我活,原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司马懿的智谋之高,是令曹爽死都想象不到的,他竟然一退再退,最后还主动交出了所有兵权,而后更是装作重病不起的样子,以消除曹爽的疑虑。

那么,当时的司马懿真的不想反抗吗?

当然不是!

如果司马懿不想反抗,就不会命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偷偷地养下3000名死士。可以说,当曹爽一直在咄咄逼人的时候,司马懿其实已经生出策划政变之心了,而他最初的一退再退,就是想要曹魏的大臣们看到曹爽的狼子野心,继而令他在朝野中失去声望。

好比影视剧中呈现的那样:司马懿一生都在隐忍退让,到了72岁,也就是垂暮之年的时候,终于对曹爽忍无可忍了。因此,才发动了一场震惊内外,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军事政变,史称“高平陵事变”,又叫“正始之变”、“高平陵之变”。

如同后世后代,很多洗白司马家族的故事一样,影视剧中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曹家三代领导人如何防着司马懿、欺负司马懿,而忠厚老实的司马懿则一忍再忍,直到最后忍无可忍。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曹爽对于司马懿起初还是礼让有加的……

曹爽与手下的何晏等人,曾颁布过一个“正始改制”,也算得上一种很有想法的人事改革。只不过,曹爽这个“正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渐替换掉曹魏早期的那些老门阀,因此才得罪了很多的人。

即便曹爽后来削弱了司马懿,但也不像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样,对其排挤、横加侮辱。其实,曹爽在仪式上对司马懿还是非常尊重的。影视剧之所以要那样演,其实就是为了能让观众们更好地接受司马懿之后对曹爽等人的诛杀,似乎司马懿完全就是忍无可忍、被动防卫。

关于“高平陵事变”的过程,肯定要从魏明帝曹叡病逝算起。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死前曾颁下遗诏,由年仅8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嘱托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

当时,身为曹氏宗亲的曹爽掌权后,便开始重用自己的心腹,也确实在不断地排挤司马懿,表面上将其晋升为太傅,可实际上却是为了夺走了他的兵权。最终,曹爽的这一举动,使得在政治场上混迹多年的司马懿无法忍受了,因此才以退为进,暗中等待时机。

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司马懿为了避免和曹爽在朝堂之上发生正面冲突,便借故生病辞官回家了。转年,曹爽还是不大放心,于是便找了个借口派人前往司马懿家中,伺机观察其身体状况与动向,来人见司马懿果真躺在床上,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得知情况后,曹爽对司马懿的防备就更为松懈了。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和当时官为中护军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在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出城去往高平陵,拜谒父亲魏明帝曹叡的陵寝,由大将军曹爽和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一起陪同前往。

其实,在此之前,和曹爽同在一个阵营的大司农桓范就曾劝过他,作为如今的魏国重臣,他们兄弟三人都手握军职,还是要尽量避免同时行动,特别是一起出城,以防被谁钻了空子。只可惜,自以为是的曹爽压根就没有将桓范的话当回事,依旧和两个兄弟同出同入。

得知曹爽陪同少帝出了城,已经在家装病两年的太傅司马懿,立刻带兵前往郭太后处。与此同时,宫城的正门司马门也已经被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所控制,由此“高平陵事变”正式开始。

标签: 曹丕曹叡曹爽魏明帝司马懿

更多文章

  •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兵权,蜀汉,曹芳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之际,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大臣。同年,曹芳即位后,曹爽以大将军的身份架空了司马懿。对此,司马懿隐忍了十年之久,于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曹爽虽然握有天子和兵权,不过,他却选择投降。得知曹爽的决定后,桓范大失所望,叹息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早已是淡出政坛的“圈外人”,为何能扳倒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司马懿,曹爽,司马师,曹魏,蜀汉,曹操

    发生于正始十年(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无疑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拉开了魏晋嬗代的大幕,也标志着三分归晋进入倒计时。然而,在以往的历史叙事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事变的两位主角,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一位淡出政坛十年的“圈外人士”,而曹爽却是权倾朝野无人能及。在这种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

  • 曹爽为何绞尽脑汁,至死斗不过司马懿?看看司马懿有多隐忍与智谋

    历史解密编辑:钰姐来了标签:曹爽,曹操,曹叡,汉朝,司马懿,司马师,史说三国

    曹爽是曹操的侄孙,曹真的儿子,曹魏宗室及重要大臣,在魏明帝曹叡病危时,他与司马懿共为托孤大臣。那为何掌握军政大权的大将军曹爽至死都斗不过司马懿,还被他灭了三族呢?这确实十分耐人寻味自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几乎大势已去,曹魏的外部威胁大为降低,但为何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不一鼓作气灭掉蜀汉一统天下呢?因为曹

  • 70岁的司马懿发个誓,就把权臣曹爽给灭了,简直滑稽且反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曹爽,刘秀,曹芳,刘邦,汉朝,司马懿,司马氏,史说三国

    一个70岁的老人,面对一个 “宗室+权臣”双重属性的壮年人,对条大河,发个毒誓,说自己保证留他一命。结果,壮汉竟然轻而易举的相信,乖乖的束手就擒。如此滑稽可笑且反智的剧情,恐怕即使是当下不入流的“古装神剧”都未必能想的出来。但是,这样的场景,却实实在在的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上演,身为曹魏宗室、大将

  • 临死前,曹爽为何对台上的司马懿大喊:“太傅为何负我?”

    历史解密编辑:挑食的老牛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魏明帝,曹芳,魏国

    公元249年2月9日,刚刚卸任曹魏大将军的曹爽被绑缚刑场,将连同全族7000余人一同被开刀问斩,曹爽年仅3岁的儿子曹麟也在其列。当经过监斩台时,曹爽对台上的司马懿大喊:“太傅为何负我?”,这又是从何说起呢?曹爽和司马懿原本都是魏明帝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二人共同辅政魏少帝曹芳。但曹爽很快用手中的权势架

  •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不战而降! (司马懿的两张底牌是什么! )

    历史解密编辑:康兰讲科技标签:曹爽,曹魏,魏国,汉朝,司马懿,司马氏,史说三国,高平陵之变

    做了一个高平陵之变的合集:高平陵之变(1):司马家崛起的核心人物是谁?(权力斗争的最重要原则是什么?)高平陵之变(2):夏侯徽真的是被司马师谋害的嘛?(魏国最顶级家族与司马氏的关系)高平陵之变(3):最令司马懿忌惮的三大家族(魏国四大军区的势力分布)高平陵之变(4):曹睿弃曹宇用司马懿背后的隐情是什

  • 司马懿敢对曹爽下手,是因为看到曹爽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司马懿,曹爽,费祎,魏明帝,蜀汉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爽陪同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同去的除了大将军曹爽之外,还有曹爽的兄弟中领军曹羲和武卫将军曹训。等曹爽一行前脚刚离开洛阳出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立即抓住机会,关闭城门,占据武库,屯兵洛水浮桥,封锁了京师洛阳城门,然后,司马懿上奏郭

  • 司马懿发动事变夺位时,如果曹爽奋力反抗,能否击败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曹爽,皇帝,曹魏,汉朝,司马懿,夏侯霸,史说三国

    众所周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选择在洛水投降司马懿,而这素来被许多史家认为是一个败笔,但是究竟情况如何呢?假如曹爽不投降,真的就能反败为胜吗?首先,“高平陵政变”是司马懿在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发动的一场政变,当时司马懿虽然表面上没有兵权,但是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却豢养了三千死士。而当时曹爽和小皇帝

  • 曹爽与司马懿的十年明争暗斗,高平陵只是最后决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曹爽,曹魏,曹芳,蜀汉,汉朝,司马懿,司马师,高平陵,中国文物,曹操手下

    曹爽与司马懿的十年明争暗斗,高平陵只是最后决战魏明帝死后,合作夺取顾命大臣之位的曹爽和司马懿,在权势上明争暗斗。曹爽和司马懿、刘放、孙资合作,排斥燕王曹宇和夏侯献,让曹魏中枢本来就所剩不多的曹魏宗室元气大伤。而且禁军控制被大大动摇,然后就是唯一的曹氏军团长,荆州军区换人,这已经是让曹氏丢了大半力量了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当时唯一能叫板司马懿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司马懿,曹爽,高平陵,曹芳,曹魏

    三国后期,曹魏政权名将凋零,曹氏宗族大将曹休和曹真相继去世,司马懿作为托孤忠重臣,和大将军曹爽共掌兵权,后来曹爽排挤司马懿,将司马懿升为太傅,明升暗降,曹爽独揽大权,司马懿便称病在家,伺机而动。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隐忍已久,终于等到时机,趁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的陵墓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