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吴暴君孙皓是怎样炼成的

东吴暴君孙皓是怎样炼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 访问量:1072 更新时间:2023/12/24 9:58:59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68

孙皓继位后虽然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但东吴在他的领导下却成功渡过了这道难关,先后平定了交阯之乱和步阐之乱,并取得了西陵大捷这样辉煌的战果。

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孙皓是要远远胜过孙亮和孙休的,自从孙权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东吴已经很多年没取得这样的大胜了。士人们希望长君继位看起来确实是有效果的,孙皓的武功确实值得称道。

然而在内政领域,孙皓给人们留下的却是一个截然相反的印象。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孙皓在史书中声名狼藉,乃至陈寿认为以孙皓的累累恶行应该死无全尸以谢天下,结果他不光没被处死反而得到善终,而且竟然还被封了侯,真是便宜他了。

不过正所谓“三代之称,千岁之积誉也;纣之谤,千岁之积毁”,人被夸多了,不是英雄也成了英雄;若是被骂多了,不是魔鬼也成了魔鬼。

其实孙皓很可能就是一个被骂了太多年导致恶名更甚的君主,他担负的骂名可能超越了他实际的作为。

后来东吴灭亡后,西晋侍中庾峻曾采访做过孙皓侍中的李仁。作为孙皓的近臣,李仁对此事应该是有发言权的,但他却表示很多都是以讹传讹。比如有传言说孙皓不喜欢别人和自己对视,只要有人敢如此就会被挖去双眼,其实根本就没有这种事。

在正统史书中,为了突出晋灭吴的正当性,因此产生了一些比较失真的描写,这是正常现象。

那么真实的孙皓是否如大众的认知那样,是一个恐怖的杀人魔王呢?

其实我认为在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该从阶级角度出发,把人物带入他的阶级背景去考量,如果单凭个人喜恶那么一定会产生偏差,不是评价过誉就是过于严苛。

对于孙皓也是如此,此人确实杀人如麻,残暴不仁,但并不能认为他是个天生的杀人狂魔,以杀人为乐,他制造的血腥杀戮是有其明确目的的,这也和他自身所处的位置息息相关。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分析过,孙皓并非在继位之初就是一个暴君,他曾经有过明君之相,而且也没有什么史料显示他中间受过什么刺激导致他性情大变。

因此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孙皓本性虽然是残暴的,但是他头脑却非常清醒,知道有些事在自己羽翼未丰之前不宜去做,所以暂时压抑自己的本性。

这样一个思维清晰的人,绝不是那种单纯的变态杀人魔,他只会有目的地杀人。

从孙皓的具体屠杀对象中大概可以印证这一点,被害的大约有以下四类人,第一是朝廷中枢的权臣,第二是宗室和嫔妃,第三是出身背景一般的士人,第四则是失去了利用价值的走狗。

首先看朝廷中枢的权臣,代表就是濮阳兴和张布,此二人无德无能,且曾经擅自篡改先帝遗诏,这样的人无疑对皇权有着极大威胁,孙皓将他们除去是值得称道的。

再看宗室和嫔妃,孙皓先后杀死了景帝之妻朱皇后母子,随后又杀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孙谦、孙俊。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在权力之争面前,别说是亲戚兄弟,就是父子之间也没有情面可讲。东吴历史上宗室擅权、女子干政的事件层出不穷,孙皓岂能不有所忌惮?

当初孙亮被废一事仍历历在目,为将威胁扼杀在襁褓之中,孙皓便将有继位可能的宗室成员杀害,到时即使有野心家想要另立新君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

这些被杀害的人虽然无辜,尤其是孙谦,完全是被孙皓设套害死。

虽说不能认为他们被杀是应该的,但客观来讲他们也确实对孙皓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至于孙皓的另一个弟弟孙德,或许是因为比较平庸,最终逃过一劫。这也证明孙皓的杀戮是有选择性的。

剩下的两类人就复杂一些了但可以合并在一起讨论,那就是都和孙皓巩固皇权的手段有关。

我们知道,孙皓能够继位全靠士人们的支持,这股力量对他来说是一大臂助,同时也是一个威胁。

此时的孙皓面临的是和当初祖父孙权类似的局面,孙权对士人们不得不依仗,又不得不防范,就在无尽的矛盾中,孙权最终铸下大错,酿成了二宫之争的祸端。

孙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孙权的一个翻版,他同样很难接受有一个庞大的集团对自己进行掣肘,因此孙皓在继位数年羽翼渐丰后,开始逐步和士人们走向对抗。

不过孙皓和孙权不同,无论是功勋还是威望,他都远远无法和当初称帝后的孙权相比,因此他虽然有独揽大权之心,但在实践上其力度也远不如孙权那般激烈。

在孙权时代惨烈的二宫之争中,先是第一个丞相陆逊被逼死,随后第二个丞相朱据又被奸臣孙弘害死,而前丞相顾雍之子顾承也被流放到不毛之地客死异乡,其处罚是极为严酷的。

但是到孙皓这里就绵软无力多了,他清楚自己无法和以吴郡陆氏为首的士族们决裂,这不仅是对他们的强大实力有所忌惮,也是因为陆氏一门是国之柱石,若是没有他们鼎力相助,恐怕东吴国防将会崩溃,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陆凯曾多次直言劝谏甚至忤逆孙皓的旨意,这令孙皓非常不满。而且陆凯很可能还做过一件更疯狂的事。

据《三国志》记载,有人声称在宝鼎元年(266年),陆凯联络大司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等几人密谋废黜孙皓,改立孙休之子,但最后因为左将军留平坚决反对所以没有实施。

这件事孙皓并非一无所知,他深感警惧。

《吴录》对此也有相关记载,而且比《三国志》更加详细。

但即使陆凯做到了这个份上,孙皓依然不敢动他。

据《世说新语》记载,一次孙皓问陆凯:“你们陆家在朝中任职的共有多少人?”陆凯回答:“有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孙皓感叹道:“你们家族真是兴盛啊!”

陆家势力如此庞大,但孙皓根本无计可施,尤其陆抗还是镇守西境的大将,若是生出变故恐怕荆州将有大乱,因此孙皓只能隐忍,直到陆凯去世后才将其亲属贬到建安郡以泄愤。

至于陆抗,虽然他的忤逆程度远不如陆凯,而且战功赫赫,但其反复上书劝谏甚至直接指出孙皓的过失,这就令孙皓非常反感,而且陆抗的潜在威胁程度比起当年其父陆逊也不遑多让。

但孙皓对此只是搁置不理而已,别说处罚,连像样的批评都没有。

这样的孙皓,显然是和传统印象不符的,以陆家如今的所作所为,放在孙权那里绝对是十死无生,看看陆逊和朱据的下场就知道了。但是孙皓偏偏就能容忍,这也证明他懂得权衡利弊,维持着一定的理智。

但是对于那些背景不太深厚的士人,孙皓就不会那么客气了,这类人只要令其心生不满,大多都被惨遭杀害。

比如王蕃、楼玄、韦曜贺邵等人先后都被孙皓处死。孙皓刚刚继位不久时任用的那些清流之臣,只有华覈一人得以善终。

这些人要么是江北士人,要么是出身江东但家族势力一般的人。杀起这样的人来,孙皓便肆无忌惮了。

当然孙皓有时也不想让自己担恶名,他有专门的机构帮自己干脏活。

当初孙权设置校事官,成为东吴特务政治的开端,后来这一制度曾被诸葛恪废除,但孙皓又重新将它复活了。

除了我们之前在交州之乱中介绍过的引发交阯叛乱的察战官以外,孙皓还设立了“校曹”和“弹曲”这两大新的机构,这样一来东吴的特务机关比起当初孙权时期就更加完善且强大了。

就如同孙权用吕壹一样,孙皓也任用一些出身低微的奸佞,他们若想改变命运,就只能依附于孙皓,成为为他强化皇权的走狗。

其中知名的有万彧、陈声、何定、张俶、岑昬等。这其中除了岑昬没有构陷他人的记录外,其余几人都是孙皓残害忠良的帮凶。

然而这些人的命运和吕壹也没什么两样,他们在失去了利用价值后还是被无情抛弃了,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他们先后作为替罪羊被孙皓处死。

由以上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孙皓欺软怕硬的属性,为了稳固权力,震慑潜在的反对者,对于那些没什么反抗之力的人他杀起来毫不手软,而且手段极为残酷。而对于家大势大的陆氏家族,他根本不敢动手,这在孙权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虽然孙皓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孙权,甚至他有可能在可以模仿孙权,但终究还是东施效颦。

孙权虽然也有隐忍的时候,但他却基本不会捏软柿子,对于那些威胁不大的江北出身的士人,他的处理大多是比较温和且留有一定余地的,而他主要对付的则是江东士族。比如二宫之争中江东士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江北士人却基本得以保存。

孙权和孙皓虽然同样残暴,但孙权针对的是真正的威胁,他处理起来也游刃有余,而孙皓则正好相反,对于真正的威胁却不敢发起挑战,反而只拿弱者开刀,这也是他因为实力不足而缺乏自信的一大表现。

总之,孙皓确实是个暴君不假,但他的杀戮行为更多体现的是为巩固皇权所行的一种震慑手段。

但由于他本身实力有限,且东吴国内能制衡他的力量过于强大,导致他并不能为所欲为,而顶多只能进行有限的杀戮。

总之,孙皓应该是一个更加“理智”一点的暴君,也是一个更加“软弱”的暴君,和后赵石虎那种彻底大权在握肆无忌惮的暴君是有所区别的。

孙皓有意模仿祖父孙权,但在维护皇权方面却学了个四不像,结果留下了万世骂名。

标签: 孙皓孙权东吴丞相陆逊孙亮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孙皓会处死韦昭?-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韦昭,孙皓,孙休,孙和,吴书,东吴,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历史学家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风云。前面我们讲到过东吴的最后一任帝王孙皓,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物,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孙皓简直可以看做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典范,比起商纣王还要更残暴一些。而孙皓被诟病比较多的就是残害大臣,其中处死韦昭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孙皓的罪状之一。今天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孙皓

  • 东吴孙休死后为什么会选择孙皓做继承人?-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休,孙皓,东吴,孙权,孙峻,诸葛恪,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魏国灭掉蜀汉后,华夏大地就变成了魏国和东吴两足鼎立的局面。但这个时候东吴的政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孙权的儿子孙休英年早逝,临终时希望濮阳兴、张布能扶持自己的儿子,但孙休死后,濮阳兴、张布却最终选择了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为什么濮阳兴、张布辜负了孙休的嘱托,为什么东吴会选择孙皓继位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东

  • 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孙皓任吴主,羊祜镇守荆州边防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孙皓,羊祜,吴主,魏国,曹操,晋朝,司马炎,史说三国,荆州(古代)

    司马昭病逝,太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司马炎见天下大势尽在司马家族掌控之中,逼迫魏帝曹奂退位禅让,黄门侍郎张节谏阻,被司马炎打死于殿上。曹奂不得不亲捧传国玺将皇位禅让于司马炎。司马炎建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司马炎每日商议伐吴大计,欲一统天下。司马家族为何能

  • 孙皓为什么要迁都武昌?-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皓,孙权,孙休,东吴,孙策,诸葛恪,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历史上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的,所以很多史料上对于孙皓的记载都形成了脸谱化。但为什么孙皓登基初期和后期的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中间孙皓要把都城迁到武昌呢?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孙皓迁都以及东吴背后的政治博弈。01《资治通鉴》原文02译文03收获与反思谈孙皓迁都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孙皓登基以

  • 陆逊的侄子,官至东吴左丞相,最终却被孙皓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陆逊,孙皓,吴国,孙休,史说三国,东吴左丞相

    在三国时期,吴郡四姓是支撑东吴的四大士族。其中,就吴郡陆氏来说,不仅有陆逊、陆抗这一对父子名将,还有笔者今天要说的陆凯,也在吴国受到了重用。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的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族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陆凯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不过,这也

  • 那些被冤杀的大儒——三国孙皓杀韦昭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孙皓,韦昭,孙权,孙和,皇帝,孙休,古装片,科学家,三国(电视剧)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东吴史学家和经学家。因避司马昭之讳,《三国志》中称其为韦曜。太平三年9月26日(258年11月9日),吴国宗室孙发动政变,废孙权幼子孙亮(第七子),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改元永安。孙休崇尚文化,永安元年创设国学,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孙皓264年,孙皓即位。韦昭

  • 东吴皇帝孙皓的残暴史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孙皓,孙休,东吴,遗诏,大臣

    东吴的最后一代君主叫孙皓,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暴虐的君主,同时亡国之君,他的人品远不及刘禅曹奂,这个人一点不值得同情,反而有点憎恶,说他无恶不作或者罄竹难书,大概可以说并不过分。下面说几个故事,可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第一,刚开始的给人的印象,是个励精图治的贤明君主。孙休临终前,遗诏立太子为帝,但因此子

  • 吴末帝孙皓——残暴之徒,荒淫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这知识有点意思标签:孙皓,吴国,太后,武帝,景帝,三国,东吴,吴末帝

    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孙皓出生。其父孙和曾被孙权立为皇太子,后又被孙权所废。孙皓并不是皇子,之所以能即皇帝位,得力于朝中大臣的支持。景帝死时,他的几个儿子年龄尚幼,而他的侄子孙皓此时已有23岁。朝中大臣以蜀汉灭亡为鉴,主张立长者为帝。在这种情况下,孙皓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竞争就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即

  • 曾经支持孙皓的万彧为什么会被孙皓处死?-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皓,孙休,贾充,曹髦,东吴,万彧,司马炎,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历史上记载的孙皓是一个非常荒淫的暴君,尤其是他对待东吴的大臣们大肆杀戮,甚至孙皓将曾经支持自己继位的右丞相万彧赐死,让很多人读到这段时候都对孙皓的残暴深恶痛绝。但如果我们透过历史记载的迷雾,却可以看到孙皓诛杀万彧等人的背后,是东吴动荡的政治环境,也就是在这种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东吴走向了消亡。我们今天

  • 全网首发•折狱龟鉴•辨诬卷•043孙亮破矢

    历史解密编辑:智囊智囊标签:孙亮,侍郎,孙权,皇帝,黄门,东吴,诸葛恪,辨诬卷,折狱龟鉴,史说三国

    01译文东吴的废帝孙亮在夏天在西苑必输,想吃生梅子,就让黄门拿着银碗去取蜜糖配着生梅子吃。黄门和库管向来有嫌隙,就将老鼠屎扔到了蜜罐中,然后向孙亮汇报,说库管的管理不力。孙亮立刻就将库管召唤来,问道:“蜜罐是密封的,原本不应该有老鼠屎。黄门有没有私下里对你提出什么要求?”库管磕头,说道:“他经常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