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风云。
前面我们讲到过东吴的最后一任帝王孙皓,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物,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孙皓简直可以看做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典范,比起商纣王还要更残暴一些。
而孙皓被诟病比较多的就是残害大臣,其中处死韦昭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孙皓的罪状之一。今天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孙皓处死韦昭的历史记载,看一看这段记载中到底有哪些蹊跷之处。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韦昭是东吴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经学家,在历史上“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就出自
孙皓对待韦昭,对韦昭网开一面的历史记载。
今天的文章中也记载了当时孙皓当政时,经常跟大臣们聚餐逼迫大臣喝酒,而对于韦昭却网开一面,允许韦昭以茶代酒,可见孙皓对于韦昭的敬重。
但韦昭却在70岁古稀之年遭到孙皓的拘捕,并被孙皓所处死。
在历史上记载是孙皓因为一些小事与韦昭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越来越深,最终睚眦必报的孙皓因此把韦昭处死了。
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却发现这件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背后的逻辑关系并不是很顺,有很多蹊跷之处。
首先就是韦昭的背景。韦昭是被孙权所看好的,当时因为学问好被孙权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实际上是交给太子孙和了。所以也是被孙和所器重的人。
但是后来孙权晚年因为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发起了二宫之争,太子孙和被废。孙亮在位时,韦昭就去修史了。而孙休登基后,对韦昭其实是采取了拉拢的态度,由此还跟张布发生了矛盾。可见当时韦昭和孙休中间的关系也是有一些不一般。
而孙皓是孙和的儿子,对于自己父亲当年的部属,当然信任感就更多一些,孙皓登基之后把韦昭当做自己人看待的,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就是明证。而孙皓后来除掉张布等人背后有没有韦昭的协助也是值得探讨的。所以我们才看到孙皓对韦昭的敬重,允许韦昭以茶代酒,实际上都是因为韦昭一方面是父亲的部属,孙皓把韦昭当做了自己人,从而给与了特殊的待遇。
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韦昭由于其背景和学问,在东吴还是有自己的拥趸的,由于其修史的地位,所以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但韦昭在东吴却没有无原则的站队孙皓,反而是为了博得自己的声明而选择站在了孙皓的对立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今天我们读的这段历史也有一些端倪,比如孙皓想给孙和作记。而韦昭是负责修史的人,作不作记其实是韦昭可以决定的,但是韦昭坚决恪守原则,不为孙和作记。在我们后世人看来,似乎这件事情是小事,孙皓如果拿这个事情说事就是小题大做,就是暴君。但是我们读历史应该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前面已经知道当时孙皓站稳脚跟之后,是在逐步巩固自己的权力的,这就跟东吴的一些世家大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所以包括陆抗,张布,丁奉等势力都曾经意图重新立孙休之后,废掉孙皓,所以孙和和孙休在东吴历史上的地位之争背后实际上是继承人的正统之争,代表着孙皓的统治是否名正言顺的问题,所以不是简单的作传还是作记的问题。所以韦昭不肯站队孙皓反而站队孙休一方,实际上就是在东吴孙和派和孙休派之间做了选择,这样韦昭在孙皓眼里就完全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而在政治上,一旦参与到了站队,那么最终或者一步登天,或者成为政治牺牲品。
为什么说韦昭是站队孙休呢?其实不仅仅是反对为孙和作记的问题,要知道韦昭负责修史,其主要工作就是撰写《吴书》,但是如果我们读东吴历史,会发现东吴的历史记载上孙休是少有的明君,孙皓是全天下少有的暴君。这部分记载是谁写的呢?而后世《三国志》中很多东吴的历史都来源于《吴书》,如果《吴书》没有春秋笔法,没有倾向性,那么陈寿写《三国志》也没有历史根据。
所以我们看历史上孙皓的记载非常混乱,登基前是少有的聪明人,又是天赋好,又是聪明,又是人缘好等等。而且登基一段时间内,执政也被捧成为花,但是一旦孙皓要夺权,巩固自己的权力,从而跟东吴的世家大族起冲突后,就马上变成了暴君的形象。而东吴投降西晋后,孙皓又成为非常有风骨的人,我们很难设想这些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么有割裂感。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当孙皓的夺权伤害了东吴的世家大族利益时,史书的记载者就开始选择性记载和春秋笔法,于是一个人神共怒的暴君就诞生了。而这个记载的背后,很难说当时主持修史的韦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而韦昭之死,与其负责修史是否有关联也是值得怀疑的,要知道孙皓处死韦昭是嫌弃韦昭的书又脏又破旧,而这个又脏又破旧到底指代什么就似乎值得探讨了。毕竟如果因为书外表脏破就杀人似乎太不合乎逻辑了。
读到这里很多人似乎认为我在为孙皓翻案。其实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要明白历史是非常复杂的,如果牵涉到了利益之争,谁来修史就变得很重要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都存在美化胜利者,污名失败者从而借此让胜利者更为伟光正的情况。所以我们读历朝历代历史的时候,都会发现末代帝王都是少有的昏君,暴君。其实如果我们明白如果末代帝王不是昏君,暴君,那么结束其统治的新上位者其革命的正义性就消失了,所以为了突出后任者的正义性,必然要抹黑前一代统治者,这是历史的正常操作,包括近代历史其实也是如此,甚至某阶段建国后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样才能突出后来者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很多人说知识分子要有独立思考性,其实明白现实的复杂,明白利益之争的复杂,明白利益受损者会组织起来去污名化某些群体和某些人都是正常行为,我们读历史的时候要清楚没有什么完人,没有什么总是正确,伟光正的人,是人就有两面性,要客观的看待历史,看到历史人物,不要简单的脸谱化历史人物,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的读史人的必备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