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肃没有半点战绩,为何能成为东吴大都督?周瑜临死前说出答案

鲁肃没有半点战绩,为何能成为东吴大都督?周瑜临死前说出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1514 更新时间:2024/2/21 2:12:09

鲁肃没有半点战绩,为何能被孙权看中,成为东吴大都督?周瑜临死前说出答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鲁肃就是一个老好人,他根本没啥战绩,最多算是个擅长外交的大臣,在周瑜死后,他根本不足以被担任东吴大都督!那么鲁肃为啥最终还是被任命做了大都督呢?他究竟有多厉害?

事实上,鲁肃之所以受到孙权的重用,被任命为新任的东吴大都督,主要是因为他有两个优点,看透了这两个优点,对于身在职场的我们,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两个优点便是忠心和才能!

很多人认为,才能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有才,走遍天下都不怕,无论自己到了哪里,都是香饽饽,只要自己没有受到重用,那就是领导不识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光有才能是完全不够的!当然,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有才能这一点其实是足够了的,但是若你还想往上走,那么你就不得不重视另外一点了,这便是忠心!鲁肃之所以能够受到孙权的重用,能够接替周瑜成为东吴大都督,就是因为他在忠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领导最为看重的!

说白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才华确实是可以让大家安身立命,但是对于有更高追求的人来说,光有才华还远远不足,在才华之外,我们还要有忠心,只有让领导看到了你的忠心,他才会真正的接纳你,重用你!甚至在某些时候,忠心还会超越才华,这也就是我们很多人所谓的“草包上位”!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鲁肃在这两个特点上面做得有多么的到位,看懂了鲁肃的这两个特点,以后我们在职场上奋斗,将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特点一、才华

鲁肃的才华其实不用过多赘述,很多网友都说到过,这里我们简单说两点。一是战略眼光,二是善于协调关系。

鲁肃家很有钱,在当地名气不小,再加上鲁肃本人乐善好施,名声非常好,所以袁术看重了鲁肃,想要将鲁肃征辟为东城长。当官的好事,放在一般老百姓身上,估计都要乐开了花,但是鲁肃却并不开心,因为他觉得袁术这个人,虽然名气大,但他的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于是鲁肃离开了袁术,辗转投靠了孙权。从鲁肃离开袁术的决定来看,其实他这人还是比较有眼光的,而从他投靠孙权后所提出的谋略来看,鲁肃这人,战略眼光是非常高的,在这方面他甚至不输于诸葛亮

当时的江东,虽然主人是孙权,但是孙权面对的局面其实非常惨淡。孙权的哥哥孙策被偷袭杀害,线索指向江东的世家大族,这说明这些大能量的人,是对孙家不满的。除此之外,孙家内部也并不统一,有些人想要抢夺孙权的权力,有些人想要投靠曹操……总之,江东内部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和谐,在这种危机下,其实孙权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想法,他当时只想快点把江东内部稳定下来,避免他哥的遭遇落到他的身上!

可以说,当时的孙权,只想守护好哥哥孙策留下来的基业,能守住就算不错了,哪里还有其他想法。而鲁肃的出现,却将年少孙权的眼光打开了!

孙权见到鲁肃后,和鲁肃相谈甚欢,于是在屏退宾客后,孙权再次请回鲁肃,与鲁肃合塌对饮。男人嘛,喝酒是次要的,说心里话才是真的。没喝几杯,孙权就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他说自己继承了父兄的基业,想要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鲁肃能够帮助他。

结合孙权的言语和处境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孙权,其实对于整个天下大势的认知,就是自己好好发展江东,然后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为天下霸主,受人尊敬即可,也就是说,当时的孙权,并没有一统天下之志,他并没有放眼天下的目光,内心还是不敢往这方面想!而鲁肃的一番话,却彻底打开了孙权的眼界!

《三国志》: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鲁肃的这番回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给孙权画饼,说汉室不可复兴了,孙权你可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想着做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你努努力完全可以做皇帝!二是提出具体的操作,告诉孙权,曹操实力强大,不可能一下子干掉,孙权可以稳定江东,之后进图荆州,占领长江以南的土地,然后称帝,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鲁肃又给孙权画了饼,又给出了具体措施,于是孙权非常满意。不过孙权还是假惺惺地说自己能力不足,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但自此以后,只要有谁敢说鲁肃得不好,孙权都要帮鲁肃怼回去,由此可见,孙权是真的看上鲁肃了,他觉得鲁肃这人,是真的有才华!

除了战略眼光,鲁肃这个人也非常善于协调关系,尤其是在和刘备集团的相处过程中!刘表去世,曹操南下,东吴即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东吴当时唯一有可能拉拢的刘备,则准备逃亡交州,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鲁肃站出来拦住了刘备,成功劝说刘备和孙权联盟,最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保护了江东的安全。之后,由于刘备集团和江东集团的发展矛盾,双方围绕荆州、益州爆发了不小的冲突,也正是在鲁肃的斡旋下,双方才勉强握手言和,坐下来一致对抗曹操。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鲁肃的存在,所以刘备和孙权二人,才能在前期保持相对的和平,没有彻底地撕破脸皮,这也使得东吴有更大的机会一统天下。而自从鲁肃去世以后,没了他这个擅长搞关系的人,孙权和刘备彻底撕破脸皮,先后打了荆州、夷陵两战,虽然江东获胜,但也削弱了联盟的力量,使得东吴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只能苟延残喘!

特点二、忠心

鲁肃战略眼光强,擅长协调关系的这两项才华,使得孙权前期的事业顺风顺水,实力增长迅速,所以孙权非常看重鲁肃。不过要想真正的受领导重要,光有才华还不行,还得有忠心!

曹操南下时,曾写信恐吓孙权,当时的江东众人,大多数都是赞成投降的,这搞得孙权非常尴尬。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可以投降,反正投降之后他们还可以继续做官,说不定曹操还会重用他们,但孙权不同啊,他是主公啊,他一旦投降,地位肯定是比不了现在的。就在孙权尴尬犹豫之际,鲁肃表忠心了!

《三国志》: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越是到危急的时刻,越能看清一个人,鲁肃此时表忠心,劝孙权别投降,正合孙权心意,令孙权非常感动。赤壁之战后,在处置刘备一事上,孙权和周瑜又产生了分歧。

周瑜建议软禁刘备,想要趁机吞并刘备势力,然后出兵攻打益州。然而孙权却想联合刘备,把周瑜占领的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帮忙抵抗曹操。当时的周瑜,刚刚打赢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声望如日中天,若是让他吃掉刘备,打进益州,势必威胁到孙权,更何况,江东内部并不稳定,有很多投降派,所以孙权需要时间来整合内部,不想同意周瑜的做法。就在孙权为难的时候,鲁肃再一次表忠心了!鲁肃知道江东的危机,知道孙权的担忧,所以坚定地站在了孙权一边,虽然他和周瑜是好友,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孙权,这也令孙权更加看重鲁肃。

见鲁肃站在孙权一边,不帮自己说话,不同意自己软禁刘备的主张,周瑜又亲自跑去见了孙权,说服了孙权,让孙权同意他进攻益州。但当周瑜返程后,却突然暴毙,令人匪夷所思。而周瑜临死前说的话,其实也说明了为啥鲁肃能够受到孙权的重用,为啥鲁肃能够接替自己做东吴大都督!

《江表传》: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周瑜的临终上书中,充满了心灰意冷,让人非常质疑他的死因。虽然他和孙权的主张不同,但他亲自跑去给孙权施压,使得孙权同意了他的谋划,结果他转头就突然暴毙了,这里面说不出的诡异,再加上周瑜的这封临终上书,看起来真的非常怪异。不过在这里我们暂且不探讨周瑜究竟是怎么死的,只说周瑜对鲁肃的推荐。周瑜说鲁肃忠烈,其实就是说鲁肃为人非常忠心,说鲁肃临事不苟,其实就是说鲁肃做事认真,有才华。这两方面,其实就是鲁肃身上最大的优点,也正是因为这两个优点,所以孙权才会重用鲁肃!

事实上,即便周瑜临终前不推荐鲁肃,孙权仍然会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因为鲁肃有才华且忠心!忠心即可成为领导的心腹,再加上有才华有能力,这人必将受到重用!

结语

鲁肃没有半点战绩,为何却能成为东吴大都督?周瑜临死前说出答案!周瑜临死前推荐鲁肃,说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其实就是说鲁肃这个人既忠心又有才能,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所以孙权才会对鲁肃委以重任!事实上,鲁肃的经历对于身在职场的我们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单有才华,只能在底层安身立命,单有忠心,最多成为领导“心腹”,无法被真正的委以重任,只有既有忠心又有才华,才能真正的受到领导的重用,大展宏图,在职场更进一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江表传》)

标签: 鲁肃周瑜孙权刘备曹操袁术

更多文章

  • 被误解的鲁肃,联盟的维系者,果断的战略家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二字标签:鲁肃,刘备,孙权,袁术,吕蒙,刘表,汉朝,三国,曹操手下

    生逢乱世,所有交易的预期收益都应该围绕一样东西——生存。172年,鲁肃出生于临淮郡东城县的世族家庭,他的投胎技术还算不错,家境殷实富裕,这个时代也不算太坏,汉灵帝还继续着他老祖宗们的玩法,在宦官和外戚之间跳舞,这个平衡点并不好找,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玩脱,至少,皇帝还能管得了这个国家。帝国的外部,原本臣

  • 三国顶级战略家鲁肃,提出东吴版“隆中对”,存在感为何那么低?

    历史解密编辑:客馆历史标签:鲁肃,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曹操

    鲁肃《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存在感较低的角色,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不够,而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鲁肃被罗贯中当做诸葛亮的陪衬,相对于魏国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和荀彧,鲁肃的存在感也不强。在真实的历史中,鲁肃不但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而且为人慷慨仗义,深受孙权和周瑜的敬重。那么,鲁肃在《三国

  • 鲁肃——堪比诸葛亮的战略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国家历史》标签:鲁肃,孙权,周瑜,刘备,三国,汉朝,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全文共4012字 | 阅读需8分钟鲁肃是比诸葛亮还厉害的战略大师吗?徐州豪族鲁公子在三国的谋士武将中,鲁肃极易被低估,《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让不大有用的老实人的形象深入人心。鲁肃并非江东人士,是北方徐州临淮郡东城县的豪族子弟。鲁肃早年丧父,爱出奇计,不事生产,卖田卖地,用得来的钱粮,四处游荡,到处

  • 关羽周瑜是当世名将,诸葛亮对鲁肃说的话,却暗示这二位是庸才?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关羽,周瑜,鲁肃,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蜀小国也,名将唯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两句话说的威震华夏的武圣人关羽关云长和赤壁之战的指挥官周瑜周公瑾——羽扇纶巾是儒将风范而不是诸葛亮独有。关羽是三国名将,周瑜也是三国名将,这二位都能入祀武庙,可见是得到了历朝历代的认可。但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时说的一番话,却好像在暗示这二位都是

  • 王朗式专家误国久矣

    历史解密编辑:加菲看世界标签:王朗,诸葛亮,社稷

    现在很多各行各业专家没有骨气,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了利益愚弄大众。可以做到发表言论和三天前态度截然不同,而丝毫没有脸红。朗朗乾坤之下,学术氛围荒诞至极。医学界、经济学界、社会科学界不乏各种专家,笔者不知道是谁,但是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搞学术一定要科学第一,不能利益第一立场第一,有了利益和立场不顾科学,就是

  • 一只在人与自然间翱翔了16年的“雨燕”,飞进了王朗自然保护区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王朗,雪豹,鸟类,大熊猫,雨燕科,人与自然,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来源:封面新闻当下,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5月14日,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携手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启动“岷山山系中段雪豹及伴生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封面新闻应邀成为这次“绿迹”感官之旅的巡护团成员。作为梅赛德斯-奔驰在2023年启动的全

  • 王朗 一眼望不尽山水长

    历史解密编辑:直播绵阳标签:王朗,雪景,山川,溪涧,三国,森林绿

    王朗的风景从来不拐弯抹角总是开门见山入眼皆景漂泊到这里的云一天可以拥有很多种状态云卷云舒云起云落云聚云散长居在这的同一片山川也可以有很多种性格山峰雪景白得冷峻挺拔还有流泉溪涧透得俏皮原始森林绿得活泼可爱身处王朗一眼望不尽山水长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付玙璠(见习)编辑:付玙璠(见习)校对:崔英

  • 王肃:王朗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姥爷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王肃,王朗,司马炎

    这一期,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曹魏时期的经学家,他便是司徒王朗的儿子王肃,他虽然不似其父王朗那么有名,但也是一代学术宗师,关于他都有什么故事呢? 王 肃,王朗长子,十八岁时师从当时的学者宋忠学习西汉学者杨雄的《太玄》,不但学习,还为之作注。 魏文帝黄初年间,他入朝为官,魏明帝太和三年 ,官 拜散骑常侍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为何王朗说的句句在理,最后却还是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诸葛亮,王朗,魏国,蜀汉,平定,三国,天文学家

    “为自己的利益而争论,人人都是雄辩家 ——奥维德”论到个人拥护的利益时,每个人都是卫道者,毕竟事关自己的利益和声誉,谁也不想败下阵来。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鲜少见到那种为了个人权益而发出犀利言辞的人。可能大家会认为中国人受到正统儒学思想的影响有儒生气质,不屑于与人激烈争论。但是事实正相反,在古代,文人之

  • 诸葛亮骂死王朗的三个不可能:高估了曹真王朗和诸葛亮的道德水准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诸葛亮,王朗,曹真

    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几乎已经被认定是铁板钉钉的实事,因为那几乎是《三国演义》最经典的桥段之一,特别是唐国强老师骂得酣畅淋漓,即兴发挥又加了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气得老王朗倒撞马下气绝身亡。但是看了原著和电视剧,却越琢磨越不对劲儿:怎么听着王朗句句在理,诸葛亮却像泼妇骂街呀?其实这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