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肃——堪比诸葛亮的战略大师

鲁肃——堪比诸葛亮的战略大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国家历史》 访问量:2108 更新时间:2024/2/21 4:41:01

全文共4012字 | 阅读需8分钟

鲁肃是比诸葛亮还厉害的战略大师吗?

徐州豪族鲁公子

在三国的谋士武将中,鲁肃极易被低估,《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让不大有用的老实人的形象深入人心。鲁肃并非江东人士,是北方徐州临淮郡东城县的豪族子弟。

鲁肃早年丧父,爱出奇计,不事生产,卖田卖地,用得来的钱粮,四处游荡,到处撒钱,结交各路朋友。中国古代,总是不乏这种“不安分”的灵魂。在家族中老一辈的人看来,这就是个败家子。

这些举动背后,其实来自他对天下局势的考量。东汉末年,鲁肃早就看出天下将倾,特别是当时徐州盗贼横行,又处于战略要地,是各路军阀觊觎的对象,战端一起,难免生灵涂炭。真到那时候,土地也带不走,不如换成钱粮,至少不愁吃穿,而结交天下朋友,可以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且朋友多了路好走,没准能干出一番事业。

鲁肃,1994年版《三国演义》剧照

年轻的鲁肃绝不缺乏眼光,连避难之所都想好了。他把视野投向了长江以南,觉得沃野千里的江东,不仅是避难的好去处,而且是施展拳脚成就功业的地方。保全性命于乱世,这是人基本的求生本能,特别是对于大家族而言,上下几百人口,更是要想好如何安置。

当然,这也与跟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关。北方大地,未必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当时的有志青年中,有类似认识的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曾经就对一道游学的北方士人说,天下之大,哪里不可以建功立业,何必一直想着回中原故里。

毕竟北方人才多,加之存在各种士人派系,以地域、师承、血缘等为纽带,关系盘根错节,圈外人要出头也不容易。说起来孔明与鲁肃,经常英雄所见略同,后来他们虽各为其主,但惺惺相惜,经常互相帮助支持。

周瑜与鲁肃

即使是英雄,也面临着是金子未必发光的困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发光总得遇上几个意义非凡的引路人。在鲁肃结交的各路人物中,周瑜就是这样的人。鲁肃虽然家资丰厚,不过是一个地方的土豪,影响力没有超出乡里的范畴。可说起“二世三公”的周瑜,很容易让人想起袁绍。与袁绍类似,扬州庐江郡的周瑜,出身全国闻名的大家族,祖上两人担任过太尉这样的高官,门生故吏满天下,而且仪表不凡风度翩翩。还有就是周瑜、孙策的联系,两人同岁,少年时就情谊深厚,周瑜不惜把他家的一座大房子给孙家住,两家之间往来十分亲密。孙策母亲后来也对孙权说,我把周瑜当儿子看,你要把他当大哥看。这种联系,除了情谊,也有现实的考量,周瑜希望借重孙氏的武力,而出身扬州吴郡普通豪族的孙氏家族,也要倚仗周家在扬州的声望影响。此后孙权一直积极支持孙策的事业,在孙策死后,又受命辅佐孙权,是支撑孙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周瑜,1994年版《三国演义》剧照

可以说结识周瑜之后,鲁肃的命运发生了巨变。

两人结识的契机,是周瑜向鲁肃借兵粮。鲁家有两个大粮仓,各三千斛米。周瑜一开口,鲁肃毫不犹豫地借出自己一半的存粮。汉代的一斛米相当于现在的60斤,三千斛差不多相当于18万斤。如此大手笔,让贵胄公子出身的周瑜也为之惊叹,说这是个豪杰啊,从此结为密友。

这时候, 鲁肃广结天下朋友的效果,也逐渐开始显现。先是在庐江的刘烨写信给鲁肃,说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正是老兄你施展才能的时候。庐江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有个叫郑宝的,都纠集了一万多人马。很多人都将此事解读为刘烨劝鲁肃投奔郑宝。实际上刘烨对郑宝很不以为然,想必他在信中真正意思是,郑宝这样的人都能拉起一支队伍,何况是我辈呢。同时周瑜也没有忘记这位老友,也拉拢鲁肃加入孙氏集团,对鲁肃而言这是一次关键的人生抉择。

当孙策政权在江东奠定基业时,周瑜就极力催促鲁肃来投奔江东。可是孙策当时并未重用鲁肃,于是借归葬祖母之名,回到徐州故乡。孙权新立广招人才,为说服鲁肃,周瑜颇费了一番心思。他说当今天下,就像马援对汉光武帝说的那样,不光是君择臣,臣也择君。孙权礼贤下士,而且根据神秘的预言,取代汉朝的势力将在东南兴起。辅佐帝业成就自己的功名,机不可失啊,至于刘烨的话,你大可不必在意。

周瑜显然知道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前景,最能打动这位老友的心动,于是鲁肃选择了再次渡江。张昭等人对鲁肃的轻视排挤,还是周瑜在孙权面前极力推荐,还说你一定要重用鲁肃,不要让这样的人才跑了。

后来鲁肃劝孙权不要投降曹操的话,就很能说明周瑜的作用。鲁肃说自己回到乡里,按照在当地的名望,只能当一介郡吏,最后顶多官至州郡的长官。可是由于周瑜的推荐与孙权的赏识,鲁肃逐渐在孙氏集团中占据核心地位。可以说是周瑜给了鲁肃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甚至可以说,没有周瑜,就没有后来的鲁肃。

有意思的是,两人互相欣赏,私交很深,但政见却并不完全相同,却并未损害两人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推重。

从天下二分到天下三分

一开始,周瑜与鲁肃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

就像刘备初见诸葛亮,有番屏退旁人的深谈一样,鲁肃也获得了与孙权独对的机会,提出了自己宏大的战略方案。很多人都说鲁肃也提出了“天下三分”,或者把鲁肃与孙权的对话,叫作东吴版的隆中对。

其实鲁肃的战略构想经历了一定变化,刚开始与诸葛亮的“天下三分”并不一样,鲁肃说的是“天下二分”,这和周瑜的见解基本一致。鲁肃的方略,是现实主义的,他对孙权做出了如下分析:

首先,北方有曹操,实力很强,取代他很不容易,所以你想当齐桓公晋文公,挟天子令诸侯,那是不可能了。

其次,那你最现实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沃野千里的江东发展,并积极向长江中上游拓展。趁着北方多事,曹操不及南顾,从刘表手里夺得荆州。

最后,形成与曹操分庭抗礼的局面,等待时机,最后一举夺取天下,成就帝业。

代汉称帝,这可是惊人之语,就算孙权心里这么想,也不敢这么说。可窗户纸经鲁肃一捅破,孙权虽然面不改色,连说自己的期望不过是治理一方,辅佐汉室,重未想过称帝这回事,可心头仿佛有团火焰在燃烧。恐怕此时的孙权,已认定鲁肃深知己心,是可以依靠的谋臣良将。

随着局势的发展,天下二分的方略也随之调整,周鲁二人的分歧也逐渐显现。208年统一中原的曹操,剑指南方,在取得荆州后想进一步吞并江南。这时候鲁肃向孙权进言,联刘抗曹。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有联合东吴,抵抗曹操的意思。然而双方要结成联盟,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时的鲁肃面临两个难题:

1、张昭为首的多数东吴大臣,希望投降曹操。

2、虽然鲁肃、诸葛亮都有此意向,可如何取得联系,建立信任并达成具体协议?

关于第一点,孙权的本意是抗曹,可是面对主和派强大的声音,难免犹豫,更不便表态。他此时最希望的是,有人站出来坚定地主战。最后力排众议,支持孙权的,正是周瑜、鲁肃二人。这二人成为了东吴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鲁肃不仅率先提出了主战的意见,而且还提出了给刘备借兵,结成孙刘联盟的具体方略。鲁肃在劝说孙权下定决心时,有段话最能打动孙权。前文已经提及,鲁肃说我们谁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主公你不能,我投降照样有官做,最后当个郡守、刺史不成问题,将军你若投降,哪里是你的归宿呢?换今天的话说,打工人换个老板依然打工,老板破了产,恐怕想当普通打工人都不可能。鲁肃说出了孙权内心的忧虑,又一次说中了主公最真实的想法。鲁肃为了打消孙权心中最后一丝的顾虑,接着说将军您要早下决断,千万不要在乎众人的意见。

不久孙权从鄱阳召回周瑜,听到的也是坚定的主战论,于是下定决心不惜一战。周鲁两人虽然都是主战派,并且促使孙权做出抗曹的决策,但是不同的是,周瑜对于联盟刘备,并不热心,却并没有影响后来两人在赤壁之战中完美的配合。

孙权,1994年版《三国演义》剧照

关于第二点,孙权派鲁肃出使刘备,试探对方的意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对双方的具体接洽,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与诸葛亮年幼时跟随伯父迁居荆州不同,当时在洛阳太学读书的诸葛瑾,选择了避难江东,与鲁肃差不多同一时间投奔孙权,两人关系甚好。诸葛兄弟两人经常通信,书信中的内容,不乏各自集团中的机密事项,可见虽然长期分离各为其主,但兄弟之间的纽带始终无法斩断。鲁肃见到了诸葛亮,当即表示我是诸葛瑾的朋友,很快就取得了诸葛亮的信任,从此两人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苦心维护孙刘联盟。这里可以做一合理的推测,恐怕诸葛瑾事先早已通过书信,与其弟进行了沟通联络。在达成合意后,诸葛亮随鲁肃出使,与孙权会面,最终孙刘联盟结成。

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更是极力主张在刘备取得其他领地前,将荆州南部借给刘备,将刘备扶植为曹孙之外的第三方势力,这需要相当的魄力。鲁肃对此是这样分析的:荆州人心未附,东吴短时间完全统治有困难,不如通过扶植刘备势力,使之成为对抗曹操的屏障。周瑜的意见则截然相反,认为这是养虎为患。孙权最终还是采纳了鲁肃的策略,这时鲁肃的天下三分构想,得以实现。当正在写书信的曹操,听到这一消息时,心中一惊,笔都掉在了地上。就像日本学者渡边义浩先生说的,鲁肃版三分天下方案,比诸葛亮版更加现实,而作为这一方案针对的对象,曹操比刘备、孙权,更能体会它的杀伤力。

周瑜虽然将刘备视为眼中钉,并不以鲁肃的意见为然。可是他在临终前,写信给孙权,文字间有英年早逝的不甘,有对国事的忧心忡忡。他说北方有曹操贼心不死,寄寓的刘备无异于养虎为患。就算存在政见分歧,他在信中推荐的继任人选,依然是鲁肃。他称赞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替自己。最后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希望孙权能够采纳自己临终的进言。周瑜对鲁肃的推重与欣赏,至死不渝。

至始至终,周瑜都没有看错鲁肃。果然在刘备取得益州后,鲁肃单刀赴会,重申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这番交涉后,刘备将湘水以东的荆州还给东吴,而孙刘联盟从208年赤壁之战,直到217年鲁肃去世,都得以维系。虽然具体方略上有分歧,两人着眼的,都是东吴的利益,而鲁肃一直在维护东吴利益与维持孙刘联盟之间,努力平衡,苦心经营。

后来孙权登基的时候,向群臣感慨道,过去鲁子敬曾说我会有这一天,真是个洞悉天下大势的人啊。孙权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当年的战略设计者,以及他谈笑间纵论天下的样子。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渡邊義浩『三国政権と「名士」』、汲古書院2004年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更多文章

  • 关羽周瑜是当世名将,诸葛亮对鲁肃说的话,却暗示这二位是庸才?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关羽,周瑜,鲁肃,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蜀小国也,名将唯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两句话说的威震华夏的武圣人关羽关云长和赤壁之战的指挥官周瑜周公瑾——羽扇纶巾是儒将风范而不是诸葛亮独有。关羽是三国名将,周瑜也是三国名将,这二位都能入祀武庙,可见是得到了历朝历代的认可。但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时说的一番话,却好像在暗示这二位都是

  • 王朗式专家误国久矣

    历史解密编辑:加菲看世界标签:王朗,诸葛亮,社稷

    现在很多各行各业专家没有骨气,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了利益愚弄大众。可以做到发表言论和三天前态度截然不同,而丝毫没有脸红。朗朗乾坤之下,学术氛围荒诞至极。医学界、经济学界、社会科学界不乏各种专家,笔者不知道是谁,但是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搞学术一定要科学第一,不能利益第一立场第一,有了利益和立场不顾科学,就是

  • 一只在人与自然间翱翔了16年的“雨燕”,飞进了王朗自然保护区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王朗,雪豹,鸟类,大熊猫,雨燕科,人与自然,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来源:封面新闻当下,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5月14日,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携手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启动“岷山山系中段雪豹及伴生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封面新闻应邀成为这次“绿迹”感官之旅的巡护团成员。作为梅赛德斯-奔驰在2023年启动的全

  • 王朗 一眼望不尽山水长

    历史解密编辑:直播绵阳标签:王朗,雪景,山川,溪涧,三国,森林绿

    王朗的风景从来不拐弯抹角总是开门见山入眼皆景漂泊到这里的云一天可以拥有很多种状态云卷云舒云起云落云聚云散长居在这的同一片山川也可以有很多种性格山峰雪景白得冷峻挺拔还有流泉溪涧透得俏皮原始森林绿得活泼可爱身处王朗一眼望不尽山水长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付玙璠(见习)编辑:付玙璠(见习)校对:崔英

  • 王肃:王朗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姥爷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王肃,王朗,司马炎

    这一期,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曹魏时期的经学家,他便是司徒王朗的儿子王肃,他虽然不似其父王朗那么有名,但也是一代学术宗师,关于他都有什么故事呢? 王 肃,王朗长子,十八岁时师从当时的学者宋忠学习西汉学者杨雄的《太玄》,不但学习,还为之作注。 魏文帝黄初年间,他入朝为官,魏明帝太和三年 ,官 拜散骑常侍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为何王朗说的句句在理,最后却还是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诸葛亮,王朗,魏国,蜀汉,平定,三国,天文学家

    “为自己的利益而争论,人人都是雄辩家 ——奥维德”论到个人拥护的利益时,每个人都是卫道者,毕竟事关自己的利益和声誉,谁也不想败下阵来。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鲜少见到那种为了个人权益而发出犀利言辞的人。可能大家会认为中国人受到正统儒学思想的影响有儒生气质,不屑于与人激烈争论。但是事实正相反,在古代,文人之

  • 诸葛亮骂死王朗的三个不可能:高估了曹真王朗和诸葛亮的道德水准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诸葛亮,王朗,曹真

    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几乎已经被认定是铁板钉钉的实事,因为那几乎是《三国演义》最经典的桥段之一,特别是唐国强老师骂得酣畅淋漓,即兴发挥又加了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气得老王朗倒撞马下气绝身亡。但是看了原著和电视剧,却越琢磨越不对劲儿:怎么听着王朗句句在理,诸葛亮却像泼妇骂街呀?其实这倒

  • 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王朗,诸葛亮,曹操,曹丕,孙策,孙权

    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朋友,一定记得以下这个经典桥段。 两军阵前,蜀汉丞相诸葛亮一顿唇枪舌剑,结果曹魏那边的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从马上翻身倒地,气绝身亡。 这一段叫做“武乡侯骂死王朗”,看得人甚为快活,诸葛亮最后一句对白,“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被人制成表情包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但败了,可这两人都没见过面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诸葛亮,王朗,刘备,曹操,曹魏

    文|飞鱼说史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可是刘备这两个人都得到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天下,当然这并不是说卧龙凤雏不行,而是因为汉室的江山已经日薄西山,别说卧龙凤雏,即便是秦始皇和刘邦这类人物再次横空出世,依然无法扭转局势。时势造英雄,没有了时势,英雄也只能变成狗熊了。单单就卧龙和凤雏两人相比,时势也只

  • 诸葛亮和王朗对打, 实际上王朗一语道破天机, 为何最终败下阵来!

    历史解密编辑:段民说资讯标签:王朗,刘备,魏国,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夫君子之行以静、以俭、以德服人。不淡泊不能明志向,不恬淡不能致远。—诸葛亮诸葛亮作为三国奇人,三国时期的思维敏捷程度是无与伦比的,不仅表现在他提出的建议中,更表现在和别人辩论的过程中。两军对垒不仅是武将对战、士兵出击,文臣谋士也是如此。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气逼人,顶尖级谋士完全有能力凭借不同层次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