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以静、以俭、以德服人。不淡泊不能明志向,不恬淡不能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三国奇人,三国时期的思维敏捷程度是无与伦比的,不仅表现在他提出的建议中,更表现在和别人辩论的过程中。
两军对垒不仅是武将对战、士兵出击,文臣谋士也是如此。
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气逼人,顶尖级谋士完全有能力凭借不同层次的语言艺术成就“隔空伤人”。诸葛亮一生中多次表现出语言能力,而最为人所称道的自然就是他与王朗之间的“骂战”了。
诸葛亮与王朗“骂战”,正值诸葛亮北伐之时,而三国时代最为辉煌之时,想必正是三国初期群雄混战之时。
蜀国出了五虎将,吴国出了周泰,孙坚,孙策,甘宁,太史慈,魏国出了五子良将,许褚,典韦,外加乱世吕布,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都喜欢三国那段历史吧。
可以说,岁月如梭,许多当年气得满城风雨的武将都相继衰老或阵亡,何止蜀国如此,魏国与吴国一样也呈现出后继无人之势,诸葛亮的北伐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虽然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失败,可从多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发动北伐的时机都是相当正确的。
诸葛亮北征的时机在魏国曹丕之死,而与此同时蜀国备战多年,兵力和粮草辎重都占较大优势,加之其为协助刘备实现遗愿而已毕其功。
得知诸葛亮发动北伐后,魏国内部“朝野恐惧”,经过多方商讨,时任大司马的王朗扛起了对敌的大旗,这才出现了那一场被许多人传颂的骂战。
面对诸葛亮,王朗简直是骂声一片,根本不是敌手,所以许多人都曾经开玩笑说王朗“不自量力”,但客观上,王朗在诸葛亮面前确实是底气十足、精明能干。
就个人阅历而言,王朗比诸葛亮更有阅历,诸葛亮仍默默耕耘隐姓埋名,静待明主,王朗早已经登堂入室了,取得不菲战绩,投靠曹操前,也能够亲身体验乱战、为孙策所俘,看到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另一面。
就个人学识而言,王朗博学多闻甚富盛名,也是“王学”代表人物,著述各种学说30余种,是为当世大家,所以那时王朗与诸葛亮交手时没有怯场现象,即使有非常充足的心理准备。
那为什么王朗会输得如此惨烈,首先要把那一幕还原。
这场骂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三军的鼓角已经结束,司徒王朗骑马出来了……王朗纵着骏马出去了。孔明于车中拱手而坐,朗在马前欠身以答。”
王朗简单登场介绍之后,选择先发制人地把精心策划的意见逐一抛下,等诸葛亮答复。
客观地说,王朗当时的观点几乎都是站在制高点上的,属于“无懈可击”的言论,如“何以兴兵无名”,但遗憾的是,王朗认为他的所有观点都是站在“大势”的立场上的。
但其实他的一切看法都是从魏国立场出发,由于主观上有所偏袒,天然也就有相应的软肋,所以王朗不久就被诸葛亮发现破绽,那诸葛亮是以什么立场回击王朗。
诸葛亮大获全胜
起初,王朗首先向魏国歌功颂德。他认为东汉末年混乱频仍,正是曹操完成统一北方、结束混乱,才使众人有和平局之势,才算是“正统”。
《三国演义》原文:“吾太祖武皇帝扫六合而卷八荒;万民仰德而天命所归。”
可以这样看就漏洞百出了,因为这个时候就时代而言,还是属于东汉末年的事情,也就是说曹操在东汉人民心目中,也是乱臣贼子。
更巧合的是王朗因为入世早,曾经在汉朝为官,所以诸葛亮迅速说出王朗哑口无言:“您世代居住在东海之滨,孝廉仕进;本当安汉兴刘;但你们食君之禄反帮助逆贼、共谋篡夺王位,”
这种看法,完全打破了王朗心理防线,使王朗多年价值观完全崩溃,于是二人的骂战终于以王朗“撞在马的下面”告终。
从这次骂战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王朗一语道破天机,但是与诸葛亮一比较,其基础条件就会发生偏离,而这种偏离就成为诸葛亮得以取胜的首要原因,一是王朗败于“大义”。
王朗作为昔日汉臣而未与汉朝同生死,这表明王朗自身已具备了“投敌”情节,因汉朝自身并非因自身而亡,东汉末年之所以亡是因为董卓等谋反。
回顾诸葛亮,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出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的地位与思想,而“复辟汉室江山”始终是诸葛亮奋斗的核心思想,站在大义的立场上抨击诸葛亮已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正如吕布忽然跳出来告诉你:“你必须一以贯之地对一位主公忠心耿耿,而不是随便倒戈”这一观点本身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其次曹操地位也很尴尬,刘备能在三国中立足与其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尽管他不能直接证明自己就是中山靖王,但他毕竟姓刘,属于皇家血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曹操是汉朝太监的后代(抱歉,曹操本来的家是夏侯氏),因此曹操可以被认定为乱臣贼子,还可断定宦官涉政的事实,反正与“天命所归”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古人十分注重血统和传承,若从所谓“天命”的角度看,魏国应把自己所有的土地和权力都拱手相让给刘备,而非与刘备平起平坐。
所以王朗与诸葛亮之间的论战一开始便把自己置于弱势方的位置上,面对这样的局面,王朗的一切理路全是歪理。
最后一点也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一点,那就是王朗的年龄,《三国演义》:“蜀汉宰相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王朗虽然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是在祁山和大都督曹真等人一起面对诸葛亮。”
三国时期平局军士的年龄约为三十五岁~四十岁,以“爷爷”称王朗一点也不过分,而反观诸葛亮也是相当年轻的,但在王朗面前优势大,拳不敢少,争论也一样。
没有考虑到这些相当大的因素和王朗的备战,王朗之所以败下阵来,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出了问题,通俗地说,王朗和诸葛亮完全不是敌人,论战(对骂)这一件事上诸葛亮形成碾压王朗。
由王朗与诸葛亮谈话可见王朗以长辈之姿教导诸葛亮即“讲道理”,若二人同为汉臣子,诸葛亮也许无法说出王朗的话,但遗憾的是,那不是争论,而是打斗,一些和现代说唱歌手即兴说唱差不多的东西,想赢,不仅需要合理,而且还需要骂得足够狠。
所以诸葛亮上来就满套路了,先是把王朗汉朝老臣的身份拿出来,再是从道德上,忠贞上等等打击,到诸葛亮口中,王朗不久就变成不忠不义的人物,加之王朗积极讲天命理论为诸葛亮出力提供理由。
诸葛亮当然很快就获得了优势,由此王朗从一开始并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王朗要是端正自己的态度,一说出来就找一切攻击蜀国的机会,也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王朗为当世大家,接受正统教育,但诸葛亮却截然不同,长年隐世已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颇具“野路子”之感,武术圈子里有句话:“乱拳击毙了老师傅。”
因为老师傅终年在固定的圈子与思维习惯中,敌人用不同手段进攻时,却无从对付。
王朗也曾碰到过这样的事情,早已习惯于自己的一套高谈阔论的套路,在自己的圈子中,早已掌握取胜的奥秘,但诸葛亮却偏偏没有给自己这样的机会,一套套的话说出来,王朗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了,只看诸葛亮给他一顿无奈的输出。
同为说唱歌手,游戏中有个很重要的法则,无论对手怎么跟自己说话,甚至只是简单地责骂自己,都要默默承受,因为无论你要讲什么都要等对手讲完才会下回反击,诸葛亮和王朗对战很像王朗张口就来,诸葛亮没有中断,等王朗讲完后无声地回击了。
此事很考验两人的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王朗思维能力很强,但是心理素质却不合格,通俗点说脸皮太差了,也许这些年从来没有人和他这样说过话,所以经过诸葛亮的2次输出之后,王朗非但毫无还手之力,而且自己心里实在受不了,无可奈何地赴死了,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
尽管王朗与诸葛亮骂战正史未见记载,但是总体语言逻辑与当时历史背景及二人状态、武将间争斗非常吻合,比拼最本源的战斗力:武技,实力,耐力等等,而最主要的则是气势,才是武将之本。
同理,实战中除了较量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积累之外,更重要的是基本观点即核心思想问题。
王朗失败在核心思想上,以为自己主公是天命所归,顺势而为,可他忽视了一件事情,诸葛亮主公姓刘,汉室皇帝之姓氏,跟诸葛亮说天命岂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