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和王朗对打, 实际上王朗一语道破天机, 为何最终败下阵来!

诸葛亮和王朗对打, 实际上王朗一语道破天机, 为何最终败下阵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段民说资讯 访问量:1475 更新时间:2024/2/21 6:36:46

夫君子之行以静、以俭、以德服人。不淡泊不能明志向,不恬淡不能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三国奇人,三国时期的思维敏捷程度是无与伦比的,不仅表现在他提出的建议中,更表现在和别人辩论的过程中。

两军对垒不仅是武将对战、士兵出击,文臣谋士也是如此。

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气逼人,顶尖级谋士完全有能力凭借不同层次的语言艺术成就“隔空伤人”。诸葛亮一生中多次表现出语言能力,而最为人所称道的自然就是他与王朗之间的“骂战”了。

诸葛亮与王朗“骂战”,正值诸葛亮北伐之时,而三国时代最为辉煌之时,想必正是三国初期群雄混战之时。

蜀国出了五虎将,吴国出了周泰孙坚孙策甘宁太史慈,魏国出了五子良将,许褚典韦,外加乱世吕布,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都喜欢三国那段历史吧。

可以说,岁月如梭,许多当年气得满城风雨的武将都相继衰老或阵亡,何止蜀国如此,魏国与吴国一样也呈现出后继无人之势,诸葛亮的北伐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虽然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失败,可从多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发动北伐的时机都是相当正确的。

诸葛亮北征的时机在魏国曹丕之死,而与此同时蜀国备战多年,兵力和粮草辎重都占较大优势,加之其为协助刘备实现遗愿而已毕其功。

得知诸葛亮发动北伐后,魏国内部“朝野恐惧”,经过多方商讨,时任大司马的王朗扛起了对敌的大旗,这才出现了那一场被许多人传颂的骂战。

面对诸葛亮,王朗简直是骂声一片,根本不是敌手,所以许多人都曾经开玩笑说王朗“不自量力”,但客观上,王朗在诸葛亮面前确实是底气十足、精明能干。

就个人阅历而言,王朗比诸葛亮更有阅历,诸葛亮仍默默耕耘隐姓埋名,静待明主,王朗早已经登堂入室了,取得不菲战绩,投靠曹操前,也能够亲身体验乱战、为孙策所俘,看到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另一面。

就个人学识而言,王朗博学多闻甚富盛名,也是“王学”代表人物,著述各种学说30余种,是为当世大家,所以那时王朗与诸葛亮交手时没有怯场现象,即使有非常充足的心理准备。

那为什么王朗会输得如此惨烈,首先要把那一幕还原。

这场骂战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三军的鼓角已经结束,司徒王朗骑马出来了……王朗纵着骏马出去了。孔明于车中拱手而坐,朗在马前欠身以答。”

王朗简单登场介绍之后,选择先发制人地把精心策划的意见逐一抛下,等诸葛亮答复。

客观地说,王朗当时的观点几乎都是站在制高点上的,属于“无懈可击”的言论,如“何以兴兵无名”,但遗憾的是,王朗认为他的所有观点都是站在“大势”的立场上的。

但其实他的一切看法都是从魏国立场出发,由于主观上有所偏袒,天然也就有相应的软肋,所以王朗不久就被诸葛亮发现破绽,那诸葛亮是以什么立场回击王朗。

诸葛亮大获全胜

起初,王朗首先向魏国歌功颂德。他认为东汉末年混乱频仍,正是曹操完成统一北方、结束混乱,才使众人有和平局之势,才算是“正统”。

《三国演义》原文:“吾太祖武皇帝扫六合而卷八荒;万民仰德而天命所归。”

可以这样看就漏洞百出了,因为这个时候就时代而言,还是属于东汉末年的事情,也就是说曹操在东汉人民心目中,也是乱臣贼子。

更巧合的是王朗因为入世早,曾经在汉朝为官,所以诸葛亮迅速说出王朗哑口无言:“您世代居住在东海之滨,孝廉仕进;本当安汉兴刘;但你们食君之禄反帮助逆贼、共谋篡夺王位,”

这种看法,完全打破了王朗心理防线,使王朗多年价值观完全崩溃,于是二人的骂战终于以王朗“撞在马的下面”告终。

从这次骂战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王朗一语道破天机,但是与诸葛亮一比较,其基础条件就会发生偏离,而这种偏离就成为诸葛亮得以取胜的首要原因,一是王朗败于“大义”。

王朗作为昔日汉臣而未与汉朝同生死,这表明王朗自身已具备了“投敌”情节,因汉朝自身并非因自身而亡,东汉末年之所以亡是因为董卓等谋反。

回顾诸葛亮,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出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的地位与思想,而“复辟汉室江山”始终是诸葛亮奋斗的核心思想,站在大义的立场上抨击诸葛亮已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正如吕布忽然跳出来告诉你:“你必须一以贯之地对一位主公忠心耿耿,而不是随便倒戈”这一观点本身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其次曹操地位也很尴尬,刘备能在三国中立足与其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尽管他不能直接证明自己就是中山靖王,但他毕竟姓刘,属于皇家血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曹操是汉朝太监的后代(抱歉,曹操本来的家是夏侯氏),因此曹操可以被认定为乱臣贼子,还可断定宦官涉政的事实,反正与“天命所归”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古人十分注重血统和传承,若从所谓“天命”的角度看,魏国应把自己所有的土地和权力都拱手相让给刘备,而非与刘备平起平坐。

所以王朗与诸葛亮之间的论战一开始便把自己置于弱势方的位置上,面对这样的局面,王朗的一切理路全是歪理。

最后一点也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一点,那就是王朗的年龄,《三国演义》:“蜀汉宰相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王朗虽然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是在祁山和大都督曹真等人一起面对诸葛亮。”

三国时期平局军士的年龄约为三十五岁~四十岁,以“爷爷”称王朗一点也不过分,而反观诸葛亮也是相当年轻的,但在王朗面前优势大,拳不敢少,争论也一样。

没有考虑到这些相当大的因素和王朗的备战,王朗之所以败下阵来,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出了问题,通俗地说,王朗和诸葛亮完全不是敌人,论战(对骂)这一件事上诸葛亮形成碾压王朗。

由王朗与诸葛亮谈话可见王朗以长辈之姿教导诸葛亮即“讲道理”,若二人同为汉臣子,诸葛亮也许无法说出王朗的话,但遗憾的是,那不是争论,而是打斗,一些和现代说唱歌手即兴说唱差不多的东西,想赢,不仅需要合理,而且还需要骂得足够狠。

所以诸葛亮上来就满套路了,先是把王朗汉朝老臣的身份拿出来,再是从道德上,忠贞上等等打击,到诸葛亮口中,王朗不久就变成不忠不义的人物,加之王朗积极讲天命理论为诸葛亮出力提供理由。

诸葛亮当然很快就获得了优势,由此王朗从一开始并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王朗要是端正自己的态度,一说出来就找一切攻击蜀国的机会,也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王朗为当世大家,接受正统教育,但诸葛亮却截然不同,长年隐世已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颇具“野路子”之感,武术圈子里有句话:“乱拳击毙了老师傅。”

因为老师傅终年在固定的圈子与思维习惯中,敌人用不同手段进攻时,却无从对付。

王朗也曾碰到过这样的事情,早已习惯于自己的一套高谈阔论的套路,在自己的圈子中,早已掌握取胜的奥秘,但诸葛亮却偏偏没有给自己这样的机会,一套套的话说出来,王朗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了,只看诸葛亮给他一顿无奈的输出。

同为说唱歌手,游戏中有个很重要的法则,无论对手怎么跟自己说话,甚至只是简单地责骂自己,都要默默承受,因为无论你要讲什么都要等对手讲完才会下回反击,诸葛亮和王朗对战很像王朗张口就来,诸葛亮没有中断,等王朗讲完后无声地回击了。

此事很考验两人的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王朗思维能力很强,但是心理素质却不合格,通俗点说脸皮太差了,也许这些年从来没有人和他这样说过话,所以经过诸葛亮的2次输出之后,王朗非但毫无还手之力,而且自己心里实在受不了,无可奈何地赴死了,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

尽管王朗与诸葛亮骂战正史未见记载,但是总体语言逻辑与当时历史背景及二人状态、武将间争斗非常吻合,比拼最本源的战斗力:武技,实力,耐力等等,而最主要的则是气势,才是武将之本。

同理,实战中除了较量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积累之外,更重要的是基本观点即核心思想问题。

王朗失败在核心思想上,以为自己主公是天命所归,顺势而为,可他忽视了一件事情,诸葛亮主公姓刘,汉室皇帝之姓氏,跟诸葛亮说天命岂能不败。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和王朗阵前对骂,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为何还是吐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VV影视标签:王朗,曹操,诸葛亮,三国演义,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诞生了很多名场面。其中武相侯诸葛亮骂死王朗的那一段,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已经76岁高龄的王朗本想用三寸不烂之舌劝诸葛亮投降,却被孔明驳倒无言以对,最后气死。诸葛亮以东汉帝王为理论支撑点,进而把骂的层次提升到道德捆绑的层次。王司徒不忍屈辱,吐血而死。那么,王朗的原话再好不过了,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诸葛亮,王朗,曹操,曹魏,蜀汉

    说得再有道理又有何用,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是有主角光环的男人,而王朗只是个小角色,按照我们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他就是一个送人人头的,他只是诸葛亮走向人生巅峰的一个踏脚石而已。说得直白点,在罗贯中的笔下,无论王朗是否真的说的很有道理,在身为正义的化身的诸葛亮手上,他就是没有道理,就是邪恶的一方。因

  • 四川王朗发现2只金雕,用爪子刺穿岩羊脖子,吃饱飞走后赤狐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雪灵谷标签:金雕,岩羊,赤狐,王朗,猛禽,大熊猫,四川省,野生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位于四川绵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一年里大概有七八个月的降雪期,春夏季节王朗山上也会下雪,银装素裹,连绵的的山峦仿佛一幅水墨画。雪后的王朗,犹如美丽的童话世界,同时也很原始,拥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牛羚、金钱豹、云豹、绿尾虹雉等在王朗繁衍生息。前不

  • 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明明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却被骂死

    历史解密编辑:时尚的大咖秀标签:诸葛亮,王朗,蜀汉,曹魏,刘备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谋臣虎将人才辈出。而在三国乱世之中,曾有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得天下。"其中的卧龙指的便是诸葛亮。诸葛亮生来足智近妖,虽身在茅庐却仍知晓天下之事。在刘备前去请其出山之时,与其共析天下局势,而留下的《隆中对》,若是后来荆州未失,恐怕三国局势的发展,便真要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1949标签:诸葛亮,王朗,刘备,曹魏,魏国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主要角色,他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不管是军事还是政务,或者外交,或者农田水利等都是一把好手,堪称三国第一人。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事情大多极为精彩,如舌战江东群雄,三分天下大计等。不管是诸葛亮是三分大计还有舌战群雄,都表现出他的超高的智慧和口才,让刘备和江东群臣折服。不过诸葛亮有

  • 高原浅梦,游走在王朗的神秘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绵阳旅游标签:王朗,高原,原始森林,岷山,草甸

    你的心里或许也有一个高原梦梦里总有不见边际的湛蓝天空有郁郁葱葱的成片云杉有一汪澄澈平静的湖泊还有高耸巍峨连绵不绝的雪山圣洁之境王朗雪山最美的风景总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王朗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可观赏到雪山,它们静静矗立,冷峻挺拔。@Lemonade岷山山脉是一条南北向高大连绵的山岭,长约200公里,而王朗

  • 诸葛亮与王朗阵前辩论,王朗说得精辟在理,为何却被活活骂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诸葛亮,王朗,曹操,曹魏,刘备

    语言是一门艺术,说话是一门学问,会说话,是一项技能。人与人之间很多的斗争,不存在于武力交手中,而存在于语言辩论中。话该怎么说才合适,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见识和修养;还能表达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他的行动目标。三国时,诸葛亮就靠他的聪明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气到了很多人,当然最后他自己也被司马懿气到不行。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王朗,曹魏,郭淮,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

    事实上,站在辩论的角度,王朗的一番话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是句句精辟字字在理,连诸葛亮和蜀军众人听了都深以为然!然而,这不仅仅是辩论,这是战争,诸葛亮成功的把话题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结果王朗还真的就按照诸葛亮说的去思考了,被诸葛亮牵制鼻子走,最终气不过一命呜呼了!总结下来,王朗在这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其实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为什么最后还是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诸葛亮,王朗,曹操,司马懿,曹丕,孙策

    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骂王朗是其中比较有名的片段。诸葛亮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犀利的语言同曹魏的高级官员——司徒王朗,在两军阵前展开了一番精彩程度不亚于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激烈辩论。平心而论,在这场辩论中,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但是为何他最后不仅输了,就连性命也丢了呢?王朗其人王朗出生在儒家的诞生地山东,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句句在理,竟还是输给了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王朗,蜀汉,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在诸葛亮的众多事迹当中,武乡侯骂死王朗,成为了津津乐道的一处事迹,这自然是罗贯中所虚构的故事,其中的台词,却也颇为有趣,但是如果让我们来好好分析这一段话语,却并不难以发现,其实王朗没有说错什么。在《三国演义》当中,劝降的画面并不在少数,而且大多获得了成功,比如李肃劝说吕布,李恢劝降马超,晓之以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