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自己身后大事安排的第三点,即后方成都主持朝政的人选,是如何确定的呢?
根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诸葛亮临死前,曾经秘密向后主刘禅上表,郑重推荐自己的接班人: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意思是说,微臣如果不幸去世,后事最好交付给蒋琬。
这位蒋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为何会推荐他来接替自己,而没有选择在北伐前线主持全军撤退的杨仪呢?
先来看看《蒋琬传》中记载的蒋琬的从政履历。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市)人氏。他二十岁左右在当地就相当有名了。
刘备占据荆州时,蒋琬被任命为州府中的书佐,即协助办理文书的吏员。依据当时的制度,地方上州、郡的行政长官,都可以自行任命下属,无须经过中央人事机构的批准;但是所任命的下属,必须是籍贯在本州或本郡的人士。蒋琬籍贯所在的零陵郡,正是荆州的一个郡,所以蒋琬才能得到刘备的这一任命。
刘备入蜀,蒋琬跟随来到益州,被任命为广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县长。当时的县级行政长官拥有民户一万户以上的大县才称“县令”,一万户以下的小县只称“县长”。这广都县虽然在成都南面不远,却是一个小县。所以被分配到这里,蒋琬不免有些失落,因而在公务的处理上积极性不高。
不料刘备有一次借出外游览的机会突然来到广都县进行视察,看到蒋琬各项公务都没有处理好,而且又醉醺醺的,不禁勃然大怒,要把他治罪处死。陪同的诸葛亮赶忙求情说:
“蒋琬是在朝廷担任辅佐的优秀人才,不是在这种地方小县担任县官的材料。他在行政上以安民为本,不注重表面上的修饰,希望主公能够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再加以考察看看吧。”
刘备素来敬重诸葛亮,所以这才没有把蒋琬处死,只是把他的职务撤了。
此后不久,蒋琬再度被起用,出任什邡县(今四川省什邡市)的县令。出任大县的县令之后,他的工作态度大为改变,勤勉不懈,认真履职。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蒋琬被选拔进入中央朝廷,担任尚书台的尚书郎。这尚书台是当时蜀汉政权处理军国文书的机要部门,所以他具有的辅佐朝廷之才便逐渐显露出来。
到了后主刘禅建兴元年(223年),丞相诸葛亮受命建立自己的办公府署,他立即礼聘蒋琬为府署中的重要下属,即东曹掾。那时候的中央执政大臣,受命开设自己的办公府署之后,也与州、郡地方政府的行政长官一样可以自行任命下属,无须经过中央人事机构的批准,这一特权在当时被称为“自辟僚属”。
不久,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他决定举荐蒋琬为茂才。所谓“茂才”,是两汉以来一种选拔人才的科目。西汉叫作“秀才”;东汉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才改称“茂才”。它由州长官推举本州的人士担任,通常每州每年只能推选一人。当时一州的地域很广,因此得以被举为茂才的话,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了。诸葛亮推举蒋琬,这明显是要给他增光添彩,为他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但是,这件事的背景还不止于此。因为按照东汉制度,被推举为茂才者,照例应当出自本州,蒋琬的籍贯却是荆州,而非益州。因此,诸葛亮此举,属于一种打破惯例的做法,可见诸葛亮对蒋琬的器重和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