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周泰·书声”第十八期之《图像与法律》品读会在线上播出。本期品读会由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周泰研究院联合院长江溯担任主持,邀请了本书作者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法学院教授吴志攀,以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侯猛、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哲玮、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戴盈、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包康赟、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田鹤,共同探讨、品读吴志攀教授和张纯老师合著的这本《图像与法律》。
全文共: 1884字 预计阅读时间: 5分钟
品读嘉宾发言
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法学院教授吴志攀回顾了《图像与法律》的写作背景和起因。吴志攀教授通过分享当下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大量图像、视频、AI人工智能等案例,对这种现象背后所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以及对司法裁判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表示,虽然图像在作为证据上提供了很强大的支持,缩短了程序,提高了审判效率,但由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图像的发展也给司法工作出了新难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明主要从图像和社会治理两个角度来展开分享。他指出,我们在获取信息的媒介或者途径时,不同信息的传达或者媒介方式,都会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最后杨明教授还简短地讲到了图像与创意和相应法律规制的相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侯猛主要从图像本身的法律问题,图像中的法律问题,图像作为证据的法律问题和图像作为传播载体引发的法律问题这四个方面分享了本书。杨明教授表示,图像在信息时代中的快速传播能直接影响公正和司法认知,它对普法、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信息的传达或者媒介方式,也会对人们的这个行为选择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哲玮认为《图像与法律》一书非常生动有趣,适合对法律感兴趣但没有系统接受过法律训练的读者,能满足读者对法律事件的分析和法律原理的了解和期望。而对于那些有法学背景的人来讲,《图像与法律》也具有挑战性,能够帮助他们拓宽视野,跳出专业的法律框架来分析事件。此外,刘哲玮副教授还提到了法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以及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从图像对法学的影响、深度合成技术的法律挑战以及真假信息的互联网传播这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了《图像与法律》读后感。张凌寒教授表示图像可以给案件带来的冲击力,文字无法替代。而深度合成技术的发展让法律和舆论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未来互联网的真假信息难以辨别图像与法律的关系需要再进行深入研究。
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戴盈通过分享自己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提出了两个问题:图像是否比文字更有力量传播信息,以及由图像引起的社会热点是否会影响法律裁判结果。并举例辩证地说明了图像和文字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作用。最后,戴盈律师表示图像传播往往比文字更容易引发社会热点,而与法律相关的社会热点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裁判,而《图像与法律》这本书探讨了图像、舆论和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包康赟从学生的角度分享了他阅读《图像与法律》这本书的心得的三个感悟:艺术学习、法律学习和成才学习。在艺术学习方面,认为图像和法律之间存在两种关系:艺术家可以描绘法律活动,法律人可以利用图像艺术。在法律学习方面,本书涵盖了许多与图像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著作权、肖像权和表情包等,对于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都有启发和实证研究的价值。在成才教育方面,通过对《图像与法律》的学习,可以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探索法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田鹤表示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社会,图像的发展给法律工作者在工作中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法律问题。对法律人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后田鹤老师表示希望阅读《图像越法律》的读者能够正式法律图像带给法律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敏锐捕捉到图像带来一系列问题,将目光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去解决问题。
本次周泰·书声品读会汇聚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八位嘉宾,对《图像与法律》进行品读鉴赏,探讨了图像在法律领域中的角色、挑战和影响。凸显了图像在信息时代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图像对公正、司法认知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通过嘉宾们的热烈分享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像与法律关系的理解,并呼吁法律工作者积极面对图像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期待下一次周泰·书声的思想碰撞~
欢迎点“赞”和“在看”,与朋友共享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