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新城之战: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进攻曹魏,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新城之战: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进攻曹魏,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久叔 访问量:3481 更新时间:2023/12/28 16:04:08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东吴和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后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占领合肥。自后孙权屡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满宠更治新城。终吴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战役。

其中,就公元253年的新城之战,可以说是东吴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合肥新城。在新城之战中,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这可以说是东吴兵力的极限了。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后,东吴最多只有25万左右的兵力。不过,在新城之战中,东吴再一次无功而返。并且,就指挥这场战役的诸葛恪,也因为新城之战的失利,从而引来杀身之祸。

首先,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曹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孙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其中,曹魏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在东兴之战中,诸葛恪重创了曹魏大军。而这,无疑给了诸葛恪发动新城之战的底气。当然,我们常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在新城之战中,志得意满的诸葛恪没能笑到最后,反而是严阵以待的曹魏取得了胜利。

公元253年7月(魏嘉平五年,吴建兴二年)三月,诸葛恪发动吴国上下,组成一支孙吴史无前例的二十万大军,并相约蜀汉大将姜维一同出兵。早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就经常邀请东吴一起出兵,以此让曹魏顾此失彼。现在,虽然诸葛亮早已去世,但是,他的传人姜维依然坚持北伐中原。于是,诸葛恪作为诸葛亮的侄子,自然也向姜维发出了共同讨伐曹魏的信号。

公元253年四月,诸葛恪攻打淮南,五月,诸葛恪采纳手下的意见,撤回军队围困合肥新城。在得知蜀汉、东吴共同出兵的消息后,司马师命令郭淮陈泰率领关中全部军队,去解救狄道的围困;命令毌丘俭兵不动坚守营地,而把新城交给吴国去围攻。陈泰行军至洛门,姜维粮尽,只好撤退。而这,自然让曹魏可以专心对抗东吴的20万大军了。在新城之战中,曹魏扬州牙门将涿郡人张特守卫新城,吴军连夜攻打,城中兵士共四千人,又陆续损失了一半左右。

对此,诸葛恪又堆起了土山猛烈进攻,新城将要失陷,不能再守护了。在这个时候,张特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诈降的计策。于是张特派遣使者对诸葛恪说:“现在我已经无心再战了。但是,按照魏国的规定,被围攻超过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虽然投降,其家属也不治罪。”也即张特向诸葛恪传达了一个信息,自己想要投降东吴,不过现在投降的话,自己的家人就会被曹魏治罪。

在此基础上,张特进一步表示:“我自受围攻以来,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超过一半,城虽然失陷,但还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我要回去劝说他们,逐一辨别好坏,明天一早送名单过来,请先把我的印绶拿去当做信物。”于是,张特派遣的使者,就他的印绶扔给了吴军。而就诸葛恪来说,自然也轻信了张特,不仅没要他的印绶,还下令手下停止进攻。对此,在笔者看来,攻城作战时,非常讲究一鼓作气这个道理,也即不能中途而废。

但是,现在的诸葛恪,就在即将攻克城池的话,轻易中计,错失了攻破合肥新城的最佳机会。在吴国大军停止进攻后,张特连夜拆除城内房屋的木材,修补加固城墙缺口成为双重防护,第二天,对吴人说:“我只有战斗而死,决不投降!”在得知自己被戏耍的消息后,诸葛恪愤怒至极,加紧攻城,但却不能攻克。并且,因为当时天气十分炎热,吴军疲劳不堪,饮用了不洁净的水,更是导致吴国大军在不断损失人马。

最后,战事胶着之际,诸葛恪因为心中没有良策,又耻于攻城不下,所以忿恨之情常流露于外表。对此,麾下将士的劝谏,自然也遭到了诸葛恪的拒绝甚至排斥,这让诸葛恪在将士中的威信不断下滑。无奈之下,到了公元253年七月,诸葛恪率军退却,那些受伤生病的士卒流落在道路上,艰难地互相扶持着行走,全军上下沉浸在哀痛悲叹之中,魏将文钦乘势追击,追斩万余人。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新城之战中,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却没能攻克数千人把守的城池,反而付出了重大伤亡的代价。在回到朝廷后,诸葛恪因为新城之战的失败,从而遭到了更多大臣的攻击。

同年八月,诸葛恪回到建业,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诸葛恪征讨曹魏失败作为机会,和东吴皇帝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酒过数巡,吴主孙亮起身回内殿,孙峻假托如厕,脱掉长衣,换上短装,出来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诸葛恪惊起,欲拔剑,尚未出鞘,而孙峻的刀已经接连砍下。总的来说,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为皇帝孙亮联合托孤大臣孙峻所害,时年五十一岁。在除掉诸葛恪后,孙峻及其兄弟把持东吴大权,甚至还废除了孙权之子孙亮。因此,对于新城之战来说,不仅让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丢了性命,更引发了吴国的内乱,成为东吴实力走向下滑的重要原因。

标签: 诸葛恪曹魏吴国孙峻姜维诸葛亮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的耻辱是什么?不是北伐失败,而是有诸葛恪这个侄子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诸葛亮,诸葛恪,诸葛瑾,孙权,刘备,蜀汉

    诸葛亮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他出身平民,在遇到刘备后,一步一步的做到了蜀汉丞相的位置。而且在他获得巨大的权力之后,依旧是以臣子的身份在蜀汉效力,甚至连刘备的最初理想也没有放弃,那就是复兴汉室。为此诸葛亮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在自己死后,又成功的将这个理想传给了后人,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

  • 三国有两个羊衜,一个是灭吴名将羊祜的父亲,一个预言诸葛恪败亡

    历史解密编辑:攒一口袋喜欢标签:诸葛恪,羊祜,太守,孙权,曹魏,吴国

    三国时期有很多名字相近的人,近来小编发现居然有两个人重名重姓,他们都叫羊衜dao,幸亏一个在曹魏为官,一个在东吴任职,否则那可让人十分迷惑了。曹魏上党太守羊衜泰山羊氏,是泰山郡的一个羊姓士族,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一直活跃于政治及军事舞台。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他有三子:羊袐任曹魏京兆太守,羊衜任曹魏上党

  • 诸葛恪讨伐山越,其父叹道:此儿乃败家之主,19年后果然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诸葛恪,孙权,孙峻,诸葛瑾,陆逊,东吴,孙亮,山越,三国

    公元234年,年轻气盛的诸葛恪向孙权主动请缨,愿带300甲士,以三年为期平定山越,并带四万甲士回国。消息传来,其父诸葛瑾忧心忡忡,认为儿子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正打算劝阻。但东吴大帝已批准了这一请求,木已成舟,无法更改,诸葛瑾捶胸顿足地哀叹道:“败诸葛家族者必此儿!”为何诸葛瑾如此笃定诸葛恪乃败

  • 诸葛恪是什么出身?他在东吴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知行视之标签:诸葛恪,孙权,孙峻,诸葛瑾,诸葛亮,曹魏

    诸葛恪出身琅琊诸葛氏,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堂侄,家世显赫。诸葛恪小时就十分聪明,很有才能,善于辩论,没有人能说得过他。孙权对诸葛恪十分称赞,封他为骑都尉,让他侍奉太子孙登。他与顾谭、张休等共同为太子孙登讲学,因此结为好友。二,替父解难孙权因为诸葛瑾脸长像驴

  • 诸葛恪号称比诸葛亮还聪明, 最终为何却落得满门被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诸葛恪,诸葛亮,孙权,诸葛瑾,陆逊,孙亮

    空有其名罢了,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太中大夫陈韪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实际上,这句话形容诸葛恪最贴切不过,小时候的诸葛子瑜之驴和让张昭饮酒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是小聪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诸葛瑾对儿子的评价:“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可谓一语中的,成也是他,败也是他。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

  • 大智慧与小聪明:论诸葛恪的覆败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孙权,陆逊,步骘,丞相,刘璋,三国,诸葛恪,诸葛瑾,诸葛亮,曹操手下,大智慧与小聪明

    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诸葛恪是孙亮时代的首辅,执政之初屡建奇功,威望熏天;但他刚愎自用,最终因为军事方面的失败引发了统治集团的不满,宗族倾覆,遗笑天下。《吴书》称诸葛恪“英才卓越,超踰伦匹”,评价不可谓不高。从诸葛恪的仕宦履历看,他在军政方面确实颇有建树。但诸葛恪本人的聪慧,大多浮于表面,属于“机捷

  • 孙亮:孙权61岁时生下的儿子,幼年即位,诛杀诸葛恪,却离奇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孙亮,孙权,孙峻,皇帝,东吴,诸葛恪,史说三国

    三国时期,14岁的东吴皇帝孙亮在皇宫花园,突然想吃蜂蜜浸生梅。他打开蜜罐,不禁失声惊叫:“哪来的这多老鼠屎!”他将蜜罐向随从们展示,罐内黄烂烂的蜂蜜中,赫然有几颗黑黢黢的老鼠屎,众人皆惊。那个去取蜜的黄门(宦官)急忙跪地,信誓旦旦地说:“陛下,必定是那内库仓管办事不力、疏于防范,致使仓库里老鼠横行!

  • 从三国的四大权臣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和诸葛恪谈权臣的必然归宿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曹操,权臣,曹魏,司马懿,诸葛亮,诸葛恪,史说三国

    从汉末开始,在整个三国期间,每个国家都出现了权臣。这些权臣各使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足迹。在这里,我就挑选最典型的四个权臣来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归宿。这四个权臣就是曹操、司马懿、诸葛恪和诸葛亮。这四个人都是在他所处的国家权倾一时,不可一世。他们为了走上权臣之路,并且要保持他们的权力都使尽了

  • 诸葛恪为什么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山越?-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诸葛恪,山越,孙权,东吴,诸葛亮,诸葛瑾,资治通鉴,曹魏,三国争霸,三国

    在东汉末年乱世时,各地豪强蜂起,多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诸侯,也就相当于民国时候的军阀,而还有很多偏远地方的人民跟少数民族联合,形成了各种小的割据武装。当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其实就是类似于这样的小型武装。但这种武装不除,对于地方政权而言就是心腹大患。在东吴多山之地,也生存者很多类似的武装,历

  • 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皇宫赴宴被诛,尸首被苇席裹着扔到乱冢坑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诸葛亮,诸葛恪,诸葛瑾,孙权,司马师,孙峻

    252年,孙权临终时传位于10岁的儿子孙亮,又让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辅政,没想到仅一年后,孙亮就设鸿门宴诛杀诸葛恪,并用苇席裹着他的尸身,扔到石子岗,之后又将他全家处死。诸葛恪,字元逊,是三国名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年少时非常的聪明。一次,孙权问他:你父亲诸葛瑾,和你叔父诸葛亮,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