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权臣不好做,董卓、曹爽、诸葛恪失败的主要原因基本都一样

三国:权臣不好做,董卓、曹爽、诸葛恪失败的主要原因基本都一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1247 更新时间:2024/1/13 13:00:51

汉末天下三分,再至三分归晋,期间,英雄豪杰并出。

其中,如董卓、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诸葛亮及其族人等等,因各种原因,走上了权臣之路。

他们当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大争之时,想当权臣,或者更上一层楼,最重要的当然是兵权。

而兵权,需要通过战争,才能完整的、让人心服的拿在手中。

且需要不断地获得胜利,让内、外不服者忌惮、绝望,让支持者看到能获取更多红利的希望。

简而言之,有兵权,还要会打胜仗,两条缺一不可,否则,基本上当不起权臣。

唯一例外的,恐怕是诸葛亮了,他的六出祁山,算是个不胜不败。

不过,蜀汉毕竟是以“汉”为国名,诸葛亮高举“先帝遗愿”和“复兴汉室”的大旗北伐,即使不能大胜,也没谁能拿他怎么样。

最重要的是,他在国内没有强力的竞争对手,刘备留下的另一位辅政大臣李严,被他轻松就赶下去了。

诸葛亮之外,举三个失败的例子,董卓、曹爽诸葛恪(诸葛亮之侄)。

先来说董卓,他会不会打仗?这是毫无疑问的,相当能打。

他最开始不过是个羽林郎(皇宫站岗的侍卫),到“十常侍之乱”前,已经成为并州刺史,靠的就是军功。

董卓进京后,也是依靠手中的西凉铁骑,让自己成为权势滔天的权臣。

但董卓手掌兵权,却依旧失败了,从他废立皇帝,成为相国,到被刺杀身亡,一共还不到三年时间。

他失败的原因,我认为就一条,无法用战场上的胜利,来维持自己的权势。

想做权臣,自然有反对者,后来的曹操、司马氏在走上这条路后,都遇到过激烈的反抗。

如曹操想“奉天子以令不臣”,要面对袁绍、袁术、刘备、吕布等的挑战,司马懿父子掌权后,遇上了“淮南三叛”。

他们都是在战场上击败了这些挑战者后,才稳坐权臣之位。

而董卓在遇到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的挑战后,他跑了,从洛阳跑到长安,把整个中原地区都放弃了。

他因为没有什么信心能打服反对者,担心在洛阳镇不住场子,所以才带着朝廷和军队去了长安。

从历史记载看,董卓跟关东联军的交锋,是有胜有败,确实没有碾压之势。

打不赢关东联军,又迁都长安,意味着除雍、凉地区外,其余的地方,都逃出了他这个大汉相国所掌握的朝廷的掌控。

成了权臣,手里捏着皇帝,掌控的资源却越来越少,能分给手下的自然也是越来越少。

非董卓体系的外来者,想要投靠他,看到他其实只能掌握住小半个天下,估计也要仔细考虑考虑。

而身边的,欲得不满的人,自然也会蠢蠢欲动。

如果董卓能打败关东联军,天下大半或整个天下,都匍匐在他的脚下,吕布敢反水吗?王允敢造次吗?

吕布如果是曹操的手下,还真未必会反复无常。

再如后来的太尉杨彪,当曹操在朝廷中如日中天、咄咄逼人时,他选择的是隐退:“(建安)十一年......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

杨彪做出隐退决定的那一年,曹操刚刚摆平关内所有的袁绍集团势力,加上此前被消灭的袁术、吕布等,以及被赶跑的刘备,曹操在北方基本无对手。

曹操在战场上不断获得胜利,在北方没有了能抗衡他的诸侯,才是让杨彪绝望的根本原因。

如是,吕布能被王允说服反董卓,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董卓这获得的太少,且看不到获取的希望。

董卓无法消灭关东联军嘛,自然无法获得太多的地盘和资源。

董卓当时能管的就两个州,手下还有那么多西凉将领,能给吕布什么?

吕布想要的,又何止是美人?想出去当个州牧,想独镇一方都没可能,董卓都给不起。

于是,在王允的策划下,吕布把他杀了。

王允敢造次,是因为有关东联军给他壮胆,他跟袁绍都是士族出身,天然会亲近。

吕布敢反水,当然是想获得更多,这本应该是董卓带着他和西凉铁骑,用武力手段去获取的。

董卓的权臣生涯只有三年,就是因为有兵权,无胜利,战场上强势不起来,敢反他的人就越来越多。

再来说曹爽、诸葛恪,他们都是掌权后,有明确的竞争对手,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倒向自己这边,采取了用军功获取声望的方式,但全都失败了。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爽跟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虽然把司马懿赶去养老了,但他却无法服众。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中的势力服司马懿的更多,服他的少。

原因是,司马懿当初以大将军的身份挡住了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有实打实的战功。

为了让自己手中的兵权更牢靠一些,曹爽联手夏侯玄,谋划了一次伐蜀的战事,试图用击败蜀汉的军功,来巩固自己的权势。

另外,曹爽也试图用战场上获得的胜利,让那些在他和司马懿之间左右摇摆的中间势力看清楚,谁才是曹魏第一人?

但这次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进行的军事行动失败了,曹爽和夏侯玄出动的七万大军被蜀汉大将军费祎逼退,徒劳无功。

不能带着大家获得胜利,不能让军中将领通过军功升官发财,军中势力当然不再支持曹爽。

同样,非军中势力看到曹爽无法击败蜀汉,无法通过战争获取不菲的红利,也慢慢不再支持他。

于是,几年后,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曹爽只能乖乖认输。

诸葛恪跟曹爽类似,他在孙权死后,跟宗亲大臣孙峻等一同辅政(孙权选定的另一位辅政大臣孙弘,在孙权死的当天,想干掉诸葛恪,反被诸葛恪给杀了)。

起初,诸葛恪在辅政大臣中略胜一筹,除了官位高于别人外,还因为在孙权死的当年,魏国趁机派兵攻吴,是诸葛恪领军给击退的。

于是,觉得魏国的军事实力不怎么样的诸葛恪,试图用更大的军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东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诸葛恪发动二十万大军,北伐征魏。

结果,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连只有三千守军的合肥都没攻下来(攻城期间,守将张特有过一次诈降,缓了口气)。

这样的战绩让吴国人大失所望,民心尽失,也让政敌孙峻有了除掉他的机会。

当年三月,诸葛恪伐魏,八月回朝,十月即被孙峻设计干掉,诸葛恪这个权臣一共只当了一年多时间。

从上述董卓、曹爽、诸葛恪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三位权臣都掌握有兵权,却无法利用兵权巩固自己的地位。

因为他们不能打胜仗,不能用战场的胜利震慑不服,不能用战场上的胜利获取更多的资源,来给手下发红利。

兵权虽然不是权臣掌控局势的唯一手段,但绝对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有,然后要会用。

在这方面,曹操、司马懿父子是正面典型,董卓、曹爽、诸葛恪只能是负面典型了,算是志大才疏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

推荐阅读:三国志关羽传里没有记录的三场败仗,是谁打得关羽毫无还手之力?

三国:诛杀董卓后,西凉军为何叛乱?或许因王允防备吕布而爆发

三国:曹操称赞谁为“此吾家千里驹也”?他一生征战的战绩如何?

标签: 董卓曹爽诸葛恪权臣曹操

更多文章

  • 古人那点事儿:诸葛恪巧施妙计,兵不血刃收服山越人

    历史解密编辑:说史道明标签:诸葛恪,山越,孙权,诸葛亮,太守,陆逊,诸葛瑾,司马师,古人那点事儿,三国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权臣诸葛瑾的长子,而诸葛瑾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大哥。诸葛恪完美遗传了诸葛家的聪明才智,他从小就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年纪轻轻便在吴国有了不小的名气。孙权听说后,为了试试他的能力,便派他去掌管钱粮调度。因为这份工作要处理大量的文书,所以诸葛恪并不喜欢。他的叔叔诸葛亮听说后,竟然专门给

  • 新城之战: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进攻曹魏,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诸葛恪,曹魏,吴国,孙峻,姜维,诸葛亮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东吴和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后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占领合肥。自后孙权屡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满宠更治新城。终吴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

  • 诸葛亮的耻辱是什么?不是北伐失败,而是有诸葛恪这个侄子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诸葛亮,诸葛恪,诸葛瑾,孙权,刘备,蜀汉

    诸葛亮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他出身平民,在遇到刘备后,一步一步的做到了蜀汉丞相的位置。而且在他获得巨大的权力之后,依旧是以臣子的身份在蜀汉效力,甚至连刘备的最初理想也没有放弃,那就是复兴汉室。为此诸葛亮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在自己死后,又成功的将这个理想传给了后人,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

  • 三国有两个羊衜,一个是灭吴名将羊祜的父亲,一个预言诸葛恪败亡

    历史解密编辑:攒一口袋喜欢标签:诸葛恪,羊祜,太守,孙权,曹魏,吴国

    三国时期有很多名字相近的人,近来小编发现居然有两个人重名重姓,他们都叫羊衜dao,幸亏一个在曹魏为官,一个在东吴任职,否则那可让人十分迷惑了。曹魏上党太守羊衜泰山羊氏,是泰山郡的一个羊姓士族,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一直活跃于政治及军事舞台。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他有三子:羊袐任曹魏京兆太守,羊衜任曹魏上党

  • 诸葛恪讨伐山越,其父叹道:此儿乃败家之主,19年后果然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诸葛恪,孙权,孙峻,诸葛瑾,陆逊,东吴,孙亮,山越,三国

    公元234年,年轻气盛的诸葛恪向孙权主动请缨,愿带300甲士,以三年为期平定山越,并带四万甲士回国。消息传来,其父诸葛瑾忧心忡忡,认为儿子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正打算劝阻。但东吴大帝已批准了这一请求,木已成舟,无法更改,诸葛瑾捶胸顿足地哀叹道:“败诸葛家族者必此儿!”为何诸葛瑾如此笃定诸葛恪乃败

  • 诸葛恪是什么出身?他在东吴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知行视之标签:诸葛恪,孙权,孙峻,诸葛瑾,诸葛亮,曹魏

    诸葛恪出身琅琊诸葛氏,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堂侄,家世显赫。诸葛恪小时就十分聪明,很有才能,善于辩论,没有人能说得过他。孙权对诸葛恪十分称赞,封他为骑都尉,让他侍奉太子孙登。他与顾谭、张休等共同为太子孙登讲学,因此结为好友。二,替父解难孙权因为诸葛瑾脸长像驴

  • 诸葛恪号称比诸葛亮还聪明, 最终为何却落得满门被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诸葛恪,诸葛亮,孙权,诸葛瑾,陆逊,孙亮

    空有其名罢了,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太中大夫陈韪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实际上,这句话形容诸葛恪最贴切不过,小时候的诸葛子瑜之驴和让张昭饮酒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是小聪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诸葛瑾对儿子的评价:“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可谓一语中的,成也是他,败也是他。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

  • 大智慧与小聪明:论诸葛恪的覆败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孙权,陆逊,步骘,丞相,刘璋,三国,诸葛恪,诸葛瑾,诸葛亮,曹操手下,大智慧与小聪明

    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诸葛恪是孙亮时代的首辅,执政之初屡建奇功,威望熏天;但他刚愎自用,最终因为军事方面的失败引发了统治集团的不满,宗族倾覆,遗笑天下。《吴书》称诸葛恪“英才卓越,超踰伦匹”,评价不可谓不高。从诸葛恪的仕宦履历看,他在军政方面确实颇有建树。但诸葛恪本人的聪慧,大多浮于表面,属于“机捷

  • 孙亮:孙权61岁时生下的儿子,幼年即位,诛杀诸葛恪,却离奇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孙亮,孙权,孙峻,皇帝,东吴,诸葛恪,史说三国

    三国时期,14岁的东吴皇帝孙亮在皇宫花园,突然想吃蜂蜜浸生梅。他打开蜜罐,不禁失声惊叫:“哪来的这多老鼠屎!”他将蜜罐向随从们展示,罐内黄烂烂的蜂蜜中,赫然有几颗黑黢黢的老鼠屎,众人皆惊。那个去取蜜的黄门(宦官)急忙跪地,信誓旦旦地说:“陛下,必定是那内库仓管办事不力、疏于防范,致使仓库里老鼠横行!

  • 从三国的四大权臣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和诸葛恪谈权臣的必然归宿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曹操,权臣,曹魏,司马懿,诸葛亮,诸葛恪,史说三国

    从汉末开始,在整个三国期间,每个国家都出现了权臣。这些权臣各使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足迹。在这里,我就挑选最典型的四个权臣来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归宿。这四个权臣就是曹操、司马懿、诸葛恪和诸葛亮。这四个人都是在他所处的国家权倾一时,不可一世。他们为了走上权臣之路,并且要保持他们的权力都使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