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恪如何解决东吴的“老大难”——丹阳山越?

诸葛恪如何解决东吴的“老大难”——丹阳山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计划儿 访问量:4356 更新时间:2024/4/13 8:35:05

从地盘上来看,东吴的地盘还是很大的。但是就如蜀汉有南中地区一样,东吴内部也有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东吴有很多山地,其中居住着一批山越人。有的山越人支持孙氏的统治,有的山越人反对孙氏的统治。他们依托山川之险,不服从东吴的管控。面对这些山越人,东吴也进行了很多次的战役,东吴的一些将领也是靠征讨山越起家,以此建立功勋手握资本,成为东吴的重要将领。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诸葛恪对丹阳山越的战役——“诸葛恪讨山越之役”。

长期存在的丹阳山越问题

山越一直以来都是孙氏政权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孙策进入江东的时候,就受到严白虎为首的山越势力的反对;孙权上位之后,本意向西拓展,全据长江防线从而进入益州,完成鲁肃以及甘宁提出的“天下二分之计”,而从孙策遇刺的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到“赤壁之战”爆发的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孙权才堪堪击败江夏的黄祖,很大的精力都放在讨平山越上;之后山越的问题也一直存在,甚至持续到东吴后主孙皓在位时期。

山越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丹阳郡。其中反对孙氏统治的山越不出赋税,脱离孙氏的控制,并且容易与北方联合起来,反抗孙氏。这些山越与蜀汉的南中地区还有不同。蜀汉的南中地区地处偏远,即便失去控制,一时半会也不会威胁到蜀汉的统治;而东吴的山越分布在扬州各个郡县,包括与北方政权以及东吴政治中心相邻的地区。这些不稳定因素给孙权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先看看《三国志》中对山越的评价。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

《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锺离传》陈寿总评:“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

《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权谓温曰:‘……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於蜀。’”

由此可见山越的存在确实给孙权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甚至影响到东吴的对外关系。他们不服从东吴的管理,导致东吴在财政和兵源上的缺失,本身也是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孙权以及一些东吴将领经常对山越发动进攻,削弱反抗势力,从中吸收兵源补充国防。诸葛恪征讨山越,其目的也是为东吴征收四万的兵力。那么这个过程究竟顺利吗?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

难以根治的丹阳山越

山越人长期居住于山岭之间,具有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在山岭之间行动灵活。关于山越人的构成,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山越人的生产能力并不低。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也有开采铜矿、铁矿并且打造铠甲、兵刃的技术。可以说一个装备兵器的山越人在山地的作战能力应该是很高的。

当然山越人再厉害,说到底也就是一些松散的地方武装,相对于东吴的正规军来说,战斗力还是有不足。但是东吴军队击败山越人很容易,剿灭山越人却极为困难。首先是地理环境上的困难。山越居住于山地之间,我们看三国时期的地图,丹阳郡与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从豫章郡划分)、新都郡(从丹阳郡划分)相邻,山地简直连成一片。山越人熟悉地形,便于躲藏,东吴军队却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次是山越人避免与东吴军队发生正面冲突。一旦与东吴军队作战失败,立刻四散奔逃,藏身于山岭之间,东吴军队无法将他们集中到一起剿灭,击溃山越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摆在这里。东吴向丹阳郡征兵,也仅能从山地以外的一些县城征兵,对山地内的山越人实在有些束手无策。诸葛恪自发申请收服丹阳山越,很多人包括其父诸葛瑾都不看好。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山出铜铁,自铸甲兵……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诸葛恪“请君入瓮”的战略

诸葛恪深知进入山地集中剿灭山越的困难实在太大,前人没有成功,自己也不太可能成功。于是他改变策略,由“打进去”转为“逼出来”。诸葛恪的战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丹阳山越分割包围;二是消耗山越人的粮食;三是攻心为上。

1. 诸葛恪到丹阳之后,先通知丹阳郡周围的吴郡、会稽郡、鄱阳郡、新都郡守卫自己的郡界,防止丹阳山越进入其他四郡;并且将已经服从东吴统治的山越集中起来安置,防止他们与丹阳山越再度联合。这样一来,诸葛恪就将丹阳山越集中到丹阳郡之中,缩小他们的活动范围,断绝外部的联系。

2. 即便如此,丹阳郡的山地仍然很广泛。诸葛恪并不主动进攻山越,而是先在山地中修建隔离工事,占据险要地形。等到山越人的庄稼成熟之后,就派兵割收。如果山越人来救,那就会与东吴军队正面碰撞,自投罗网;如果不救,那么就没有粮食吃。等到存粮消耗殆尽,新粮无法收获,有部分山越人就坚持不下去了,陆续出山投降东吴。

3. 先投降东吴的山越人被诸葛恪当做一面旗帜。诸葛恪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下令安抚这些山越人,只迁徙他们到其他县城,不能抓捕囚禁。有一个叫做周遗的山越人假装投降,内心仍然打算发起叛乱,被臼阳县长胡伉抓捕。诸葛恪为了贯彻攻心为上的策略,不惜诛杀胡伉,向剩余的丹阳山越示好。这个策略果然奏效,山越人知道自己出山也没有性命之忧,如果不出山就会饥困而死,权衡利弊之下,只能携老扶幼,归附东吴政权。诸葛恪从中吸取四万青壮充军,完成自己的承诺,另外还有至少超过六万人口的劳动力。丹阳山越的问题终于被解决。

小结

从嘉禾三年(即公元234年)八月到嘉禾六年(即公元237年)十月,“诸葛恪讨山越之役”持续了三年的时间,诸葛恪不与山越正面交锋,从最基础的物质条件——粮食上入手,采取包围(限制地理环境)、消耗(破坏山越生存条件)、攻心(瓦解抵抗心理)的策略,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用极小的代价解决了长期困扰东吴政权的丹阳山越,为孙权带来四万士兵和大量平民。这次讨伐山越的战争足以体现诸葛恪的军事能力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标签: 诸葛恪山越东吴孙权蜀汉丹阳

更多文章

  • 三国杀无解难题, 牌堆都是同色闪, 谁能打得过先手诸葛恪!

    历史解密编辑:小韩生活日记标签:诸葛恪,谁能,夏侯惇,关羽,曹叡,华佗

    在上一个问题发出去之后有朋友私信我,问我牌堆里要是都是闪,那谁能打得过先手的诸葛恪呢?这个问题我想了整整一天都还是没有想明白,目前已知武将当中就连打平诸葛恪的都没有几个,能稳赢先手诸葛恪的几乎不存在了吧?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诸葛恪势力:吴 体力:3武将技能傲才:当你于回合外需要使用或打出一张基

  • 三国:权臣不好做,董卓、曹爽、诸葛恪失败的主要原因基本都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董卓,曹爽,诸葛恪,权臣,曹操

    汉末天下三分,再至三分归晋,期间,英雄豪杰并出。其中,如董卓、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诸葛亮及其族人等等,因各种原因,走上了权臣之路。他们当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大争之时,想当权臣,或者更上一层楼,最重要的当然是兵权。而兵权,需要通过战争,才能完整的、让人心服的拿在手中。且需要不断地获得胜利,让内

  • 古人那点事儿:诸葛恪巧施妙计,兵不血刃收服山越人

    历史解密编辑:说史道明标签:诸葛恪,山越,孙权,诸葛亮,太守,陆逊,诸葛瑾,司马师,古人那点事儿,三国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权臣诸葛瑾的长子,而诸葛瑾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大哥。诸葛恪完美遗传了诸葛家的聪明才智,他从小就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年纪轻轻便在吴国有了不小的名气。孙权听说后,为了试试他的能力,便派他去掌管钱粮调度。因为这份工作要处理大量的文书,所以诸葛恪并不喜欢。他的叔叔诸葛亮听说后,竟然专门给

  • 新城之战: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进攻曹魏,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诸葛恪,曹魏,吴国,孙峻,姜维,诸葛亮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东吴和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后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占领合肥。自后孙权屡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满宠更治新城。终吴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

  • 诸葛亮的耻辱是什么?不是北伐失败,而是有诸葛恪这个侄子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诸葛亮,诸葛恪,诸葛瑾,孙权,刘备,蜀汉

    诸葛亮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他出身平民,在遇到刘备后,一步一步的做到了蜀汉丞相的位置。而且在他获得巨大的权力之后,依旧是以臣子的身份在蜀汉效力,甚至连刘备的最初理想也没有放弃,那就是复兴汉室。为此诸葛亮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在自己死后,又成功的将这个理想传给了后人,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

  • 三国有两个羊衜,一个是灭吴名将羊祜的父亲,一个预言诸葛恪败亡

    历史解密编辑:攒一口袋喜欢标签:诸葛恪,羊祜,太守,孙权,曹魏,吴国

    三国时期有很多名字相近的人,近来小编发现居然有两个人重名重姓,他们都叫羊衜dao,幸亏一个在曹魏为官,一个在东吴任职,否则那可让人十分迷惑了。曹魏上党太守羊衜泰山羊氏,是泰山郡的一个羊姓士族,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一直活跃于政治及军事舞台。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他有三子:羊袐任曹魏京兆太守,羊衜任曹魏上党

  • 诸葛恪讨伐山越,其父叹道:此儿乃败家之主,19年后果然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诸葛恪,孙权,孙峻,诸葛瑾,陆逊,东吴,孙亮,山越,三国

    公元234年,年轻气盛的诸葛恪向孙权主动请缨,愿带300甲士,以三年为期平定山越,并带四万甲士回国。消息传来,其父诸葛瑾忧心忡忡,认为儿子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正打算劝阻。但东吴大帝已批准了这一请求,木已成舟,无法更改,诸葛瑾捶胸顿足地哀叹道:“败诸葛家族者必此儿!”为何诸葛瑾如此笃定诸葛恪乃败

  • 诸葛恪是什么出身?他在东吴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知行视之标签:诸葛恪,孙权,孙峻,诸葛瑾,诸葛亮,曹魏

    诸葛恪出身琅琊诸葛氏,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堂侄,家世显赫。诸葛恪小时就十分聪明,很有才能,善于辩论,没有人能说得过他。孙权对诸葛恪十分称赞,封他为骑都尉,让他侍奉太子孙登。他与顾谭、张休等共同为太子孙登讲学,因此结为好友。二,替父解难孙权因为诸葛瑾脸长像驴

  • 诸葛恪号称比诸葛亮还聪明, 最终为何却落得满门被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诸葛恪,诸葛亮,孙权,诸葛瑾,陆逊,孙亮

    空有其名罢了,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太中大夫陈韪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实际上,这句话形容诸葛恪最贴切不过,小时候的诸葛子瑜之驴和让张昭饮酒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是小聪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诸葛瑾对儿子的评价:“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可谓一语中的,成也是他,败也是他。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

  • 大智慧与小聪明:论诸葛恪的覆败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孙权,陆逊,步骘,丞相,刘璋,三国,诸葛恪,诸葛瑾,诸葛亮,曹操手下,大智慧与小聪明

    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诸葛恪是孙亮时代的首辅,执政之初屡建奇功,威望熏天;但他刚愎自用,最终因为军事方面的失败引发了统治集团的不满,宗族倾覆,遗笑天下。《吴书》称诸葛恪“英才卓越,超踰伦匹”,评价不可谓不高。从诸葛恪的仕宦履历看,他在军政方面确实颇有建树。但诸葛恪本人的聪慧,大多浮于表面,属于“机捷